導讀:人常説,信則有,不信則無。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信鬼,有的人信……奇怪的是,隋文帝楊堅卻迷信古漢字的字義,甚至最忌諱“隨”字的字義,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楊堅,弘農華陰人(今陝西華陰)。他出身於上流社會,是北周武帝時柱國大將軍,隨國公楊忠的兒子。大樹底下好乘涼,楊堅十四歲時,就步入了仕途,十六歲被提升為驃騎大將軍。
列為朋友該説了,哇塞,他小小的年紀就當了那麼大的官兒,比林彪當師長時的歲數還小呢。其實,這也不僅僅因為他是“官二”的緣故,主要還是楊堅從小就顯示出了其聰明才智和卓爾不羣的政治智慧。你還別不服氣,瞧人家這一步步走的。楊堅覺得,他老爸一生也不過熬了個“公”——隨國公,上邊不是還頂着個“王”和“皇”嗎?他實在心有不甘。為了奪取北周政權,他先給自己鋪平了政治道路。他抓住太子選妃的大好時機,搞了一個政治聯姻,將他的大女兒楊麗華嫁入了天下最高的門檻兒——宮裏,做了太子的老婆。這樣一來呢,楊堅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未來掌門人的老岳父。
再説周武帝謝幕以後,楊堅的女婿立刻便接了班,這就是周宣帝,楊麗華直接晉級為皇后。楊堅這個準岳父立刻被拜為最高軍事總司令(上柱國)。最後,逐步發展到全權處理朝內日常政務。由此可見,楊堅的政治手腕非同一般啊。楊堅的智慧還在於低調,不張揚,是屬於麥糠下面走水的那種,不聲不響,卻暗流湧動。為了及早逼近那把金交椅,他不露聲色,步步為營,不斷積蓄、壯大自己的力量,擴大勢力範圍。首先,他用計幹掉了五個親王,從根本上解除了核心力量的威脅。在對待地方武裝方面,他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力量,實在不能爭取過來的,就一不做,二不休地除掉。他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徹底把北周的政權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那咱再看看他是怎樣坐上那把“椅子”的吧。宣帝本就是沒有什麼事業心的酒色之徒,他很想享受當太上皇的滋味,所以,早早地就立了一個小接班人——靜帝,宮中大小事務還是由楊堅打理。不久,宣帝就一命嗚呼了。楊堅見機會來了,就找人替小當家人寫好禪讓書,再由朝中大臣恭恭敬敬地捧着送到他家。他為了避免人們説三道四,還假意推辭,瞧那個裝的,活像真的一樣。沒辦法,靜帝人單勢孤,只好再次下發文件,楊堅這才“不好意思”地接受了。
楊堅當家以後,覺得能坐上這個位子實在不易。因此,他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躬行儉樸,並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他最忌諱的那個“隨”字的字義。因為先前楊堅等於是子承父爵——隨國公,後來他才進封為隨王。但父一輩,子一輩的,不是“隨”着公,就是“隨”着王,都是跟在那個“皇”的屁股後邊,所以,他認為這個“隨”字的字義不好,而且是他一直以來最糾結、也最忌諱的字義。
有朋友該説了,有什麼可糾結的,這還不由他説了算,乾脆改掉算了唄。呵呵,那就錯了。他之所以糾結,是因為“隨”字左邊的“耳朵”和右邊的“有”都不錯,“有”“耳朵”就有“頭”啊,誰不喜歡當“頭兒”呢?何況這個“隨”也曾經給他帶來過鴻運,那就是世襲了他老爸的爵位,這是打着燈籠找不到的好事啊。但他又轉念一想,可中間這個“走之”寓意不吉利。好不容易剛剛坐穩的椅子,哪能又隨之而走呢?現如今,自己當家,以後兒子孫子等都要當下去,怎麼辦呢?他冥思苦想,最終決定,既然“隨”(古漢字)字的本義不好,我索性把“走之兒”砍了去,不就萬事如意了?於是,“隨”就成“隋”了。如果一個字的字義真的能改變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命運的話,那隋朝也就不會毀在隋煬帝楊廣的手上了。關鍵是看你選擇走什麼樣的路——或正,或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