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輕微劇透,不影響觀影體驗,歡迎關注“睡眼娛樂”)
對不起兒子,爸爸又要去執行任務了,這是爸爸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務,我離開的時候你四歲,爸爸在天上,你只要一抬頭,就可以看到爸爸了,這一次,你一定可以看到我
要是有人問我,你覺得這部電影裏面能貫穿整個電影的是什麼?
我想,我經過短暫的考慮後會回答:
北京第三區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這段語音很魔性。
第一次聽到它,你會感覺到好笑;
然後聽到它,你會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最後聽到它的時候,你會百感交集,什麼都説不出,但又什麼都想説。
正如知乎中舟楫所評價:
原著比較壓抑,流浪從主旨上是以巨大犧牲換一線希望,是緊抓不放的求生慾望。
原著裏説,“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壓倒了一切”,但這種論調裏,也有對於親情愛情遠離人類的批判,比如原著裏母親對父親背叛婚姻的漠然。
大劉是批判這種求生下的捨棄一切的狀態的。電影用一段新創作的父子矛盾來處理,雖然弱化了這種冷冰冰的設定,把觀眾拉回到和現實接壤的時空,但與犧牲和希望的主旨是貼合的。
求生本能下還有許多不能捨棄的與人類社會性相關的東西存在,電影用120分鐘的時長,講了逃逸時代的一個切面,我覺得作為一個新創作的獨立故事,故事是圓融的,情感是飽滿的,大劉的初衷沒有被湮沒。拋開牛逼的視效,這也是近幾年一部雖有彼岸匠氣卻極有中國匠心的好作品。
“劉,我相信終有一天,冰會化成水,我會在貝爾加湖畔和孩子們釣鮭魚。”
這部電影中處處體現着人性——人性之美。人性的善,人性的惡,犧牲自己的大無畏精神,為了友情一同冒險的奉獻精神,都在這部電影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如豆瓣中phoebe所評:宏大又動人。為原著賦予了細膩的想象,整體氣質比美式末日片都多了一份安靜和真實,也有縈繞不去的悲傷。最戳心的當然還是《流浪地球》選擇帶着地球尋找新的星系,而不是開闢新的居住地,等冰有天化為水,子孫依然能看到北京、上海、貝加爾湖,這點可真是太鄉愁了。看完念念不忘的並不是角色,而是電影帶來的揮之不去的孤獨感,望着頭頂的太陽,真是又温暖又寒冷。
“劉啓!不準哭!……兒子……爸爸又要去執行任務啦……你抬頭看天,爸爸會變做星星,永遠看着你……你數三……二……一……”
這裏,是親情。
這部電影裏面的親情線不只有一條,但每條線都讓人回味無窮。
走出影院,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深夜深邃的夜空中繁星閃爍,心中竟也是十分舒暢。
看完這部影片,我覺得到不妨去看一部動漫,叫做《少女終末旅行》,或許這種孤寂感會繼續擴大,直到將自己吞噬下來。
正如豆瓣中朝陽區妻夫木聰説:
很複雜的觀感,即便能説出這個片子的一百個不足,比如本土化的台詞過於刻意、比如有點想當然的劇情、比如一根筋式的人物塑造、比如結尾處站在宇宙中心用愛發電的廉價煽情等等,但是情感上還是有被打動到。看的過程中一度想到人類的偉大與渺小,也穿越到Interstellar結尾安妮一個人孤寂的神情,甚至還想起了奇葩説裏大美玲説的那個“有後東”和“無後米”的故事。
其實本質上還是在用硬科幻的外殼包裹人類共通的情感聯繫,“選擇回家”or“選擇遠方”這樣的議題放在影片的語境中顯得更具現實意義,也顯得更加在地;而宿命的荒涼感和對希望的執着企盼,在頂級工業水準的加持下也散發着動人的色彩。
這顆在黑暗宇宙中摸索前行的小小星球,承載着人類多少厚重的能量,一想到就覺得震顫不已。
有些人説,電影中有些情節比較突兀。
《流浪地球》原本有168分鐘,但由於是在春節檔才被剪成了120分鐘,在剪輯的過程中,許多過渡部分都丟失了。這的確是應該被詬病的一點,匆忙的剪輯讓影片的銜接性大大下降,以至於某些情節讓人云裏霧裏,以至於人物的口型都對不上。
另外,表演方面略顯尷尬。許多情節讓人感覺矯揉造作,“輸出全靠吼”,“柔情靠朗誦般的語氣”。
而且平實化、通俗化的太過。海草舞插入的那一段非但不是筆下生了的花,反而落了俗套。或許是某軟件廣告插入的妥協,卻使得平俗變得媚俗。
但關於合理性的方面,我想,未來的科技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什麼可以有,什麼不能有,這是作者的思想空間。《生存家族》中全世界突然停電的解釋都能被寬容,為什麼卻要去質疑這種超脱於現實事物的合理性呢?
這是一個孤獨的故事。
我不知道相比於好萊塢電影,流浪地球是否多出了些部分人所謂的民族情緒。
在中國人到達赤道之前就已經被各國重新點燃的發動機,俄羅斯人獻身,法國人的指揮官,以色列的人類再生計劃,韓國人和日本人的救援支持,或許已經表明了中國人自古信仰的“天下大同”、“美美與共”的觀念。俄羅斯人竟然會為了友情而冒險,這或許在一些電影裏是不可能出現的。
至於一些人因為這部電影竟然敢流露出些許的愛國精神就歇斯底里的批判它,我想,這不為一種明智之舉。如果這都算得上民族主義的話,那好萊塢豈不是要因為這個被歸入到零分檔?人云亦云總不是一種好的現象。
但,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