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與夢想》導演劉江:以‘凡人’的視角來塑造歷史人物

《光榮與夢想》導演劉江:以‘凡人’的視角來塑造歷史人物

在橫店影視城見到導演劉江時,他剛拍攝完一場戲份,趁着切換場景的間隔,劉江和記者聊了聊《光榮與夢想》創作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據劉江介紹,《光榮與夢想》不僅被國家廣電總局列為第三批2018-2022年重點電視劇規劃選題名單,也是廣電總局“4+2”重點項目工程中的唯一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

“劇裏真正歷史名人超四百人,拍攝情景超七百個,這部作品時間跨度之長、參演明星之多、風格創新之大,是同類題材劇前所未有的,”劉江告訴記者。

“沒有巧勁,只有笨功夫”

“沒有這半年的準備,我覺得拍攝不會像現在這麼從容。”劉江感慨道,今年上半年,劇組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認真查史料,可以説“查一個底兒掉”。比如在服裝方面,“因為《光榮與夢想》時間跨度大,所以各種制式的服裝我們全部都要查一遍。”

除了前期準備,劉江對細節的重視也滲透在拍攝過程中:“全劇圍繞一所學校的戲僅有12場,但就是為了這12場戲,劇組採取搭景的方式搭了一個學校,只為最逼真還原當時的環境。”

此外,《光榮與夢想》注重運用科技手段來更真實地還原歷史細節。劉江舉例道:“8萬人參與的紅軍長征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行軍規模呢?我們會用特技手段做出一個鏡頭來表現。再比如,湘江之戰的戲份,我們會通過水下攝影來呈現場景。”

“我們創作作品要求精益求精,沒有巧勁,只有笨功夫。對細節的捕捉,不僅體現出我們鑽研史料所下的工夫,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秉承現實主義創作態度的體現。史料是常識,對於創作者來説,考驗就是對歷史、人性和生活的理解深度,過癮的地方就是在這,”劉江説道。

“脱離人獨立存在的藝術是不存在的”

在劉江看來,很多重大歷史題材作品會從事件的角度來拍攝,更加註重再現歷史事件。相比較而言,《光榮與夢想》更傾向於從人物的角度來呈現這段歷史,處處可見“人性”。

劉江進一步解釋道,“只有把歷史人物以‘凡人’的視角來拍,觀眾才會真正理解和感受到這些歷史人物在做出不平凡的選擇時的不易。當觀眾發現過去概念裏的歷史人物們也會哭、也會笑、也會痛苦,觀眾的代入感也慢慢建立起來了。再將這些真實的歷史人物放進觀眾們更樂於接受的節奏中,那麼,這段歷史就可以變成非常驚心動魄的勵志故事。

比如拍攝一位女烈士與孩子分別的戲份時,“如果從一個女人、母親的視角,而不是一個女烈士的視角來呈現這個場景,就會有不一樣的‘化學反應’。在離別之際,她的孩子一直在哭,這個時候她猶豫了。當然有觀眾可能會覺得,作為革命者她不應該猶豫,但實際上這種猶豫是她作為母親的那種猶豫,是‘凡人’的猶豫,得有這個猶豫。”

劉江告訴記者:“脱離人獨立存在的藝術是不存在的,《光榮與夢想》充分挖掘歷史人物生活和工作中的小細節、小故事,把不同側面捕捉到的閃光點連接成一個個華美的鏈條,使一個個角色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這樣才能讓劇中的人物更具情感厚度更有生活温度,以可信性和真實感打動人,產生共情效果。”

“相比於迎合年輕人,更想去影響年輕人”

“如何提高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跟紅色經典的到達率”,這是劉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劉江認為,審美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一個好的影視作品可能最終拼的就是審美。創作者的審美、思考、見地有多成熟,或者有多尖鋭,或者有多可笑,它都會展現出來。能打動創作者自身,就能打動觀眾。”

劉江説道:“相比於迎合年輕人,我更想去影響年輕人。比如我們在表現革命者成長的敍事中,始終貫穿人物對社會和人生的叩問思考、對生命意義的積極追尋。從他們身上,大家可以感受到革命者少年立志的遠大懷抱、青春激盪的生命活力、豐富飽滿的情感世界和堅忍頑強的拼搏精神,用文藝的方式傳承紅色基因,對當下青年人的成長具有積極意義。”

事實上,充分了解當代受眾的審美喜好和價值追求,打造更好的視聽“燃點”和情感“共鳴點”,為正能量精神、主旋律故事賦能,在劉江看來,也是《光榮與夢想》創作的重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3 字。

轉載請註明: 《光榮與夢想》導演劉江:以‘凡人’的視角來塑造歷史人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