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我就是演員》中擔任導師的章子怡,在節目中拋出一則“猛料”,讓本來就不太平的娛樂圈再起波瀾。
章子怡爆料一位曾和自己合作過的男演員,因為喝酒導致記不住台詞,全程靠提詞板演戲。並直言“我太痛苦了,從來沒有過那麼難過的經驗”。
此言一出,掀起網絡熱議。大家在紛紛猜測這位“喝酒誤戲”的男演員到底是誰的同時,也感同身受章子怡的那句“我太痛苦了”。
的確,這幾年娛樂圈出現了一個新羣體,叫“數字演員”。他們用數字代替台詞,跟他們合作的演員和配音老師大呼“崩潰”。
嘴上説着“12345”,卻仍能聲情並茂,我們到底應該形容他們是真的會“演”,還是自我控制力好,不會笑場。
“數字小姐”和“數字先生”的存在,已經成了影視圈的羣像。
國寶級男演員李雪健老師曾痛斥這些人“可恥”,王勁松直呼其為“不要臉”。金星更在節目中直指當今娛樂圈中一位很火的女星,就是“數字小姐”。
能讓眾多前輩們如此深惡痛絕,可見“數字演員”已然成為了影視圈的一顆“毒瘤”。此前曾流傳一句話:演員,一個正在被毀掉的行當。“數字演員”就扮演着“急先鋒”的角色。
前不久《人民日報》親自下場,轉發了中制協官宣的消息:堅決抵制演員不背台詞等行為。
對此,大家紛紛表示“大快人心”。
因為在被各種爛片、爛演技荼毒的當下,觀眾太渴望能夠看到好演員、好作品了。此次官媒出手,重拳直搗娛樂圈,讓這些“數字小姐”“數字先生”再也無處遁形,怎能不叫人大呼過癮。
為何近年來演藝圈常常被説青黃不接、斷層嚴重,又為什麼大家在期盼着新生代的出現,卻又屢屢失望。“數字演員”的存在僅僅只是冰山一角,這才是大家更為關注的地方。
這次章子怡的爆料把“數字演員”這個話題,再次推上了風口浪尖。
其實,不光是演藝前輩大為火光,中生代實力派也深受其害。早前,劉濤也曾提到過“數字小姐”的事情。而香港演員鄭嘉穎也頗為無奈的提到“女演員忘詞了,一上來就説我説完了,你讓我怎麼接啊!”
作為娛樂圈的勞模,紅了幾十年的劉德華也説“記台詞是演員的基本素養”。
“數字演員”成了眾矢之的,讓實力派演員集體崩潰。面對如此之多的“數字小姐和先生們”,後期配音就變成了一種不得不的必需之舉。但配音演員並非只為這些既不專業也不敬業的演員“擦屁股”而存在。
提及配音演員沈磊,大家可能不熟。但提到《步步驚心》中的吳奇隆,《仙劍3》中的霍建華的聲音,你一定會説“原來是這個聲音”。作為包攬了許多男主聲音的實力配音沈磊來説,也曾崩潰過,在配音第一天就要罷工。原因就是男演員“不説人話”,12345的台詞脱口而出。
也難怪沈磊形容現在的配音演員就是“屎上雕花”,因為影視行業混亂,什麼樣的人都能成演員了。
看着這些連演員最基本要做的背台詞,都做不到的所謂“演員”們。再想起近日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的演員,在受訪時提到:即便是面對大量拗口的台詞,演員們依舊選擇了同期音。
沒有選擇後期配音,只是為了保持當時的狀態和情緒。或許這才是演員和明星之間的最根本差別——對角色、對劇集、對自己的尊重。
實際上,所有問題會不會產生,無非取決於看演員如何選擇。有人會説,如果劇本差、導演差,演員也無可奈何。儘管這中間有不少不可抗力因素,但至少演員應該學會去判斷,自己是否契合角色,角色是否適合自己。
作為張愛玲的經典小説之一,《半生緣》也成為了影視劇拍攝的保留曲目。無論是集結了黎明、梅豔芳、吳倩蓮的電影版,還是林心如、蔣勤勤的劇版,恐怕都不及《情深緣起》來得有“看點”。
儘管近年來,電影咖轉戰電視劇的情況屢見不鮮。不過,大多表現差強人意。這次尤以劉嘉玲扮演的“顧曼璐”最為受爭議。其實,以劉嘉玲的咖位、演技和經歷來看,本不會受此非議。
可惜,讓當時52歲的劉嘉玲扮少女學生,畫面一出,終究是太過違和。
被“少女感”毀掉的,又何止劉嘉玲一個。“打拼娛樂圈,吃的就是青春飯”,這句話戳中了多少女演員的痛處,也撕開了娛樂圈殘酷的一面。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海陸因為一句“上了年紀了”,惹得諸位姐姐面露異色。
到了《我就是演員2》中,馬蘇、倪虹潔、唐一菲和温崢嶸,自我調侃“4個人加一起,160多歲了”。4個個性分明又兼具實力的女演員,最後統統評級為B,還被戲稱為“B組F4”,實在令人唏噓。
觀眾可以接受年輕扮成熟,卻不容許年齡大扮小。這也是為何現在有些女演員熱衷於打造“少女感”人設,不惜去修改年齡,説白了就是“裝嫩”。
對於女演員來説“年輕就是資本”,失去了年齡優勢,就意味着可選擇權和主動權越來越少。大s在節目中就曾提到自己被叫去出演王大陸的媽媽的尷尬事。
“少女感”聽起來是讚美,實際上卻是枷鎖。這三個字生生的綁架了女演員,迫使她們不得不去迎合觀眾喜好和口味,而失去自我特色。
如果你以為男演員的境遇或許會相對好些,其實不然。如果説“少女感”是禁錮女演員發展的枷鎖,“油膩感”就是讓男演員陷入非議的原罪。
細數一番,黃曉明、楊爍,哪一個沒吃過油膩的虧。
甚至這股油膩風,還從影視圈傳染到了綜藝圈。大家明明知道觀眾希望“祛油”,卻仍舊執着於此。看看最近火熱的《追光吧!哥哥》,也被廣大網友揶揄成“人間油物”。就連見慣了大場面的金星老師,也是欲言又止。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所有的過錯歸咎到演員身上。現在的娛樂圈,之所以爛片扎堆、亂劇叢生,市場和部分觀眾難辭其咎。
市場和觀眾把有些演員“寵”壞了。演員不再把心思和時間,投入到如何提高演技和研究角色當中。相反,如何更好的“節省時間”,成了首先考量的因素。
團隊也好,經紀公司也罷,為了給演員獲取更多的資源和曝光率,讓他們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拍攝任務,達成公司要求的CPI。
近日於正就在第三季《我就是演員》中,痛批當紅小生李汶翰業務能力差,軋兩檔節目的問題。同時他還提到,自己劇裏的女演員因為軋戲賠錢的事。
於正的話雖毒舌,但有句話卻説得十分在理:“不軋戲,是對演員這個身份和這個行業最起碼的尊重。”
如此一來,有些看似“高產”的演員們,實際上成了“流水線演技派”代言人。
當然,高產也並不代表粗製濫造。僅2020年就有四部大電影上映的張譯,就是名副其實的高產男星。
可縱觀《八佰》《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一秒鐘》四部電影,張譯的表演你找不到類似點,能記住的永遠是他所塑造過的角色和紮實的演技,不服不行。
可在當下顏值至上、流量為王的時代,漂亮的臉蛋成了通行證,數據成了衡量一個演員價值和演技的標準。
部分觀眾看得是“人”,至於劇情、演技如何,都可以忽略不計。而製片方們看重的是這個演員身上的流量和話題,而這兩點直接影響到劇集收視率,也就是收益。
到頭來,評分比想象中還高,可和觀眾口碑南轅北轍。
演技不好,沒關係,只要有流量、有市場,就算懷孕帶薪摳圖拍戲,“爛片女王”、“傻白甜演技”等名號加身,依然擋不住擁躉的維護。
可是這些大眾眼中爛演技的演員,卻依然能拿着高片酬,享受着“敬業”的誇獎。
導演陸川曾透露過“一個演員拿走一兩千萬,成了常事”,製作成本被演員的高片酬嚴重壓縮。可是這些拿着八千萬、一個億的演員們,真的貢獻了與之匹配的演技或是票房成績嗎?
拍攝大羣戲,被要求到場,成了自律;背台詞、準時到場,成了敬業。不知是如今的演員太過嬌貴,還是敬業的標準實在太低。
換言之,資本看重市場,觀眾傾向偶像。這也是為何現在的影視圈重長相、重流量、輕演技的現象頻生。
從“數字演員”到高片酬、爛演技,再到重流量、輕演技,我們應當慶幸,這些濫觴終於要被整治了,再也無處遁形。肅清環境、正本清源,把舞台留給真正的演員。
其實,作為觀眾,我們的要求真的高嗎?我們不過是想有好片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