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真是鬼谷子的老師嗎?
軍事家孫子真是鬼谷子的老師嗎?
《孫子兵法》被稱為鎮國之寶,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曆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説“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是作者是孫武,而孫子的後人孫臏又是鬼谷子的弟子。當然這並不能證明什麼,但《鬼谷子》一書裏卻多次出現了《孫子兵法》的內容,比如《孫子兵法》裏的致人而不致於人,到了鬼谷子裏則成了制人而不制於人,這樣的思想比比皆是。有時候不客觀的説,鬼谷子其實是起着一種承上啓下的作用,上承孫子,下啓孫臏。《鬼谷子》一度被稱為文兵法,而《孫子兵法》則被稱為武兵法。實則上讀懂了孫子兵法也就讀懂了鬼谷子,反之也是一樣。有一點可以確定,鬼谷子必然讀過《孫子兵法》。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縱橫家鬼谷子的弟子孫臏和龐涓是通曉兵法,稱為軍事家的原因。
鬼谷子是一個操盤者,是一個佈局者。對於每一盤棋,每一個人,鬼谷子強調一定要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這樣才能任用。用人是門學問,鬼谷子在謀篇洋洋灑灑説了數百字,歸根結底就是謀人謀事。
鬼谷子的主動權遊戲
用那些我們瞭解的人,對於不瞭解的人,哪怕有一絲一毫不瞭解也不能任用。鬼谷子説謀者是不會任用那些不可知的人。所以關鍵在於制人,而不受制於人。凡事處於主動控制,而不能處於被動控制。兵法家孫武在《孫子兵法》裏也説到,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以此論證,《鬼谷子》與《孫子兵法》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繫。
制人就要掌握主動權,而被他人控制,則不得不被他人操縱。實則上游説也好,謀劃也好,戰爭也好,拼的就是主動權遊戲。聖人和愚人的區別在於,聖人之道的屬性是陰,而愚人之道的屬性是陽。這句話其實在講一個道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陽謀,有的只有陰謀。有人肯定要問了,怎麼會呢?你看諸葛亮不就是陽謀高手嗎?實則是我們看到的所謂陽謀,歸根結底也是陰謀的一種表現形式。正因為有了陰謀,所以聖人才會化難為簡,化險為夷。而愚人則做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困難。所以鬼谷子在全書快要結束的時候,告訴後人這個道理。
智商不等於智慧
鬼谷子把歸類分為聖人與愚人兩種,實則遙相呼應了第一篇捭闔,還記得那句話“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所以説智者能成事兒,愚者能敗事兒。再推導下去,滅亡就不能再生存,而危險也不會轉化成安全。這都是有定數的。這就是聖人與愚人的根本差別。有人説,我是高智商,我的智商140以上,學歷本科,碩士,博士。鬼谷子看來智商高當然是好事情,但並不能稱為智慧,真正的智慧是無為的。聖人的智慧之用,眾人既不會知道也不會發現。聖人用智,首先會思考可否,然後選擇事情而為,是自為。發現不可行,選擇事情而為是為他人。所以聖人之道的屬性是陰的。常言道,天地之變,在於天高地厚,聖人的制人之道在於隱匿。不是隻為是了迷信忠信,仁義,是中正而已。心存大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能明白這個奧義的人,才可以與其溝通,行事。因此,利用制人之術,讓遠近制人無不臣服。
鬼谷子與伯樂
鬼谷子在謀篇裏有一句話,大致分為兩個版本,分別為陳蒲清,許富宏一版,陶弘景一版: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陶弘景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許富宏見可:被認可。道藏本原作"見可否",俞樾《讀書餘錄》雲:"此以見可、見不可相對為文,不當雲見可否也。否,衍字。"道藏本注:"亦既用智,先己而後人。所見可否,擇事為之,將此自為;所見不可,擇事而為之,將此為人。亦猶伯樂教所親相駑駘,教所憎相千里也。"陳蒲清與許富宏是認同這個版本,而南朝陶弘景的內容卻與之不同。
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捭闔篇》裏的這句話,不妨作為打開這句話的鑰匙。《謀篇》的最後一段,其實是在講聖人與愚人的關係。所以鬼谷子認為可以行之是為己。不可為而為之是為人。就如伯樂教親近的人相劣馬,而教厭惡的人相千里馬一般。皆是因人而異。伯樂尚且根據親疏關係而教人相馬,所以被稱為智者。謀也同樣如此,謀也有為己謀和為人謀。為己謀是指自己和周邊的結盟者,所以必須知可為而行之。而為人謀,利在於他,不在於己,則見不可而為之。所以謀略施行的總綱依然是捭闔,依然是親疏關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