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古代時期有錢人們都是如何避暑的?

  導讀:俗語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熱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調房”避暑。在中國古代,儘管沒有“空調”,但古人也有許多低碳、環保的納涼避暑之所。比如先秦時期的“窟室”、漢代“清涼殿”……

  先秦時期避暑納涼的“窟室”——貴族夏天的“娛樂空間”

  和現代人一樣,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環境,建造一個相當於現代帶有製冷設備的“空調房”度過夏天。這樣的房間,古人稱為“夏房”,先秦時期的“窟室”,秦漢時期的“涼房”及皇家的“涼殿”,後來的“冰室”、“涼窖”,都屬於夏房。窟室,算是先秦最流行的“空調房”。所謂“窟”,字面意思就是洞穴,乃現代“地下室”的原始結構。由此可知,先秦時代流行的窟室,實際上就是“地下室”,但比地下室更講究。

  當時有條件的貴族,家裏都築有窟室,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飲活動會安排在窟室中進行。鄭國大夫伯有是中國史上有名的“酒鬼”之一,他家就有一間窟室。《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鄭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大概意思是,鄭國的伯有喜歡喝酒,特地修建了一處窟室,晚上在窟室內飲酒取樂,通宵達旦。可見,窟室很像是先秦貴族階層夏季流行的“娛樂空間”。

  當時,從中原的鄭國,到南方的楚國,沿海的吳國,貴族們都喜歡在窟室中避暑,窟室也是家居的重要場所。吳國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在公元前515年的夏天刺殺吳王僚時,便利用了家裏的窟室。就史料分析,先秦時的窟室又不完全是利用地下冷源的地下室,也有人工冷源。當時高級窟室內會放置冰塊,以達到降温、調温的目的。

揭秘:中國古代時期有錢人們都是如何避暑的?


  公元前552年夏天,楚國的令尹子庚去世後,合適繼任人選薳子馮迴避楚康王任命時,便穿着棉袍、大衣躺到窟室內的牀上,裝病不去。大熱天裏,薳子馮為什麼還穿件大衣?原來,他在牀下放置了冰塊。


  漢代皇宮有“清涼殿”——製冷效果很好“中夏含霜”

  冰塊,一直是古人避暑降温的重要冷源之一。這種利用天然冷源給房間降温的手段,至少在上古周代時已開始。

  在周王的宮廷中,有專人負責為王室採冰,以供夏天使用。《周禮》記載,負責人稱“凌人”,手下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便開始採集天然冰塊,運至冰窖儲存。這種採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存在。漢代的皇宮裏,設有冬夏兩用“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温調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清涼殿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級避暑用房。從《漢書》記載來看,清涼殿的製冷效果極佳,稱“清室則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時室內能結霜,形容房間温度低得如下過霜一般。

  室內附帶降温設備也極為豪華。佚名古籍《三輔黃圖》“清涼殿”條有這樣的記載:“以畫石為牀,文如錦,紫琉璃帳,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用雜寶飾之”、“又以玉晶為盤,貯冰於膝前,玉晶與冰相潔”。石質高級牀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在身邊又放置盛有冰塊的國外進口玉晶盤。更絕的是,還讓侍人站在旁邊,對着扇扇子。如此這般,多重降温,自然涼爽舒適。

揭秘:中國古代時期有錢人們都是如何避暑的?


  受到漢武帝劉徹寵幸的董偃,便“常卧延清之室”,上述即是董偃所呆清涼殿時的降温陳設。順便説一下,董偃是劉徹時年50來歲的姑媽、漢文帝女兒館陶長公主劉嫖的小情人,年齡懸殊30歲左右,這段“奇愛”曾留下“綠帽子”、“主人翁”兩個詞彙。


  唐代皇宮“水激扇車”的“含涼殿”——中國出現最早“進口空調”

  唐代夏季帶空調的建築,不再叫漢代的“清涼殿”,而稱“含涼殿”。“含涼殿”為唐朝皇帝后妃的寢殿,北臨太液池,傍水而建,夏天在裏面居住十分涼爽。

  唐代詩人張仲索《宮中樂》中所謂,“紅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台殿曉光凝”,所描述的就是“含涼殿”消夏的情景。

  “含涼殿”的製冷手段已很先進,是通過機械裝置實現的。《唐語林·豪爽》記載,當時拾遺陳知節給唐玄宗李隆基上疏,李隆基請高力士找他來談話。當時正是酷暑天,李隆基把“辦公室”搬到了涼殿,以避暑。陳知節看到,“(李隆基)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進來後,陳知節被“賜坐石榻”,感覺“陰溜沈吟,仰不見日,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座內含凍。”

  這段歷史記載的信息量很大。一是在建築設計上,“含涼殿”避免陽光照進來,所以顯得很陰沉;二是當時已有“電風扇”當然不是用現代的電能,而是水能,用水來轉動扇葉,“水激扇車”,風扇對涼水吹,形成了冷氣;三是殿內有循環冷水源,故四邊有水往下淌,形成水簾。這是在宮殿的四檐裝上水管,把水引到屋檐上。涼水在屋上循環,室內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温效果極佳,達到“座內含凍”的製冷效果。

揭秘:中國古代時期有錢人們都是如何避暑的?


  這種“空調建築”,民用稱為“自涼亭子”,又稱“雨亭”。當時,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裏都建有這樣的“空調房”,時長安市市長(京兆尹)王鉷家,便建有自涼亭子。自涼亭子的降温效果可謂“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現代學者考證,這種含有機械原理的製冷空調技術,並非是中國人發明和最早使用的,它源於拂菻國(東羅馬帝國),當時拂菻國的宮殿就帶有這種“空調”。如果這個考證屬實的話,這種裝置當是中國最早的“進口空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80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中國古代時期有錢人們都是如何避暑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