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美台“斷交”:美國副國務卿在機場遭圍毆

  1978年12月16日凌晨,美駐台“大使”安克志等趕到蔣經國的寓所,代表美國政府通知蔣經國,美國決定在1979年1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並和“中華民國”政府斷交。

  上任當天接到“壞消息”

  1977年1月20日,卡特出任美國第39屆總統。當時,蘇聯正與美國爭奪全球霸主的地位。為了遏止蘇聯的擴張勢頭,增強美國在全球的戰略地位,卡特上任伊始,便試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3次派人到中國談判建交事宜。

  1978年5月20日,68歲的蔣經國在盛大的典禮中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就在他“就職”那天,卡特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趕到北京,商談中美建交事宜。

  得知此消息,蔣經國當即召來美國駐台“大使”安克志,向其表達強烈抗議。安克志事後向華盛頓方面如實反映了情況,但沒有任何效果。安克志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他個人認為卡特政府的舉動,就像直接打了蔣經國一巴掌。

  聽到斷交消息受打擊

  但該來的總是要來,1978年12月16日凌晨2點左右,時任台灣“新聞局長”宋楚瑜給蔣經國打來電話,因為美國“大使”安克志有“很重要的緊急事件”要向蔣當面報告。蔣經國意識到是“那件事發生了”,心情沮喪的他穿着睡衣坐在客廳,和隨後趕到的宋楚瑜以及台灣“外交部政務次長”錢復一起等待安克志。

1978年美台“斷交”:美國副國務卿在機場遭圍毆


  1977年11月,蔣經國(中)接受美國National Review總編輯巴克力(左)專訪,錢復(右)當翻譯

  半個小時後,安克志帶着美國駐台“大使館”政治參事班立德來到蔣經國的寓所。安克志代表美國政府通知蔣經國,美國決定在1979年元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並和“中華民國”政府斷交。

  聽完安克志照會的蔣經國是什麼反應,有多種版本。第一個版本説,蔣經國面色平靜地告訴安克志,“美國將會後悔這項決定。”第二個版本説,蔣經國非常憤怒。第三個版本來自於李敖,他在2007年接受香港記者採訪時説,蔣經國在聽完照會後,竟然傷心地哭了起來。

  不管哪種版本是真的,有一件事情是再明確不過的,就是與美國的“斷交”,對蔣經國的打擊非常大,他40年如一日寫日記的習慣,也因此停止。而且從此凡是半夜打來的電話,都被蔣經國寓所裏的人視為“不祥之兆”。

  安克志和班立德告辭後,蔣經國立即命人通知前“總統”嚴家淦、“行政院長”孫運、“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外交部長”沈昌煥等人前來開會。會上,“外交部長”沈昌煥因為要對台灣與美國的“斷交”負責,提出辭職。而將在幾天後舉行的“公職人員增補選舉”也因“國家重大變故”而停止。

  美國與台灣“斷交”的消息傳出後,台灣發生了抗議示威遊行。連續兩天,成羣的人聚集在美國“大使館”、駐台美軍俱樂部和“大使”官邸前,表示抗議。一時間,石塊橫飛,有人還焚燒了美國國旗和汽車。最後,台海軍陸戰隊不得不發射催淚瓦斯才將人羣驅散。

  美副國務卿在機場捱打

  1978年12月27日,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托弗抵達台北。機場上,只有錢復帶着幾個人迎接,場面極為冷清,與昔日美國高官“訪問”台灣時的熱鬧場面大相徑庭。

  克里斯托弗的車隊剛剛駛出機場大門,就被一羣“抗議民眾”攔住了去路。油漆、雞蛋、爛泥、西紅柿、石塊紛紛襲來,車隊被迫停了下來,狂熱的人羣中,有人爬上車頂,亂踩亂跳,有人試圖掀翻車輛。克里斯托弗乘坐的那輛車的車窗被一塊石頭打破,一個人衝過來,一記拳頭打在克氏的臉上,克氏的金絲眼睛被打碎,臉部被玻璃碎片割傷。

  這時,美方的便衣人員衝過來,將攻擊者拉開。半個小時後,攻擊突然停止了,克氏的車隊才得以離開。事後,美國政府因此提出強烈抗議,要求台灣當局對美國代表團的安全“負完全責任”。

  美國剛抗議完,第二天清晨,一場更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在台“外交部”前的廣場上發生了。兩萬多人高喊反美口號,並以踩踏花生的方式發泄對美國總統卡特的不滿(卡特出身於美國南方佐治亞州一個小鎮的花生農場裏)。這場示威迫使當天的談判延遲。

  12月29日,蔣經國終於接見了克里斯托弗。他們的會談在極其冷淡的氣氛下結束。雙方最後只是商定,美台各成立一個工作小組,在華盛頓繼續談判“斷交”後事。12月31日,台灣駐美“大使館”降旗,台灣“外交部”宣佈同美國斷交。在此前幾天,美國駐台“大使”安克志已經向蔣經國辭行。美國與台灣的官方關係由此正式結束。

  捱了打的克里斯托弗1992年出任克林頓政府的國務卿,為克林頓總統的對外政策出謀劃策。在克林頓執政的8年內,中美關係雖然幾經波折,但在雙邊關係最敏感的台灣問題上,克林頓政府多次表示堅持“一箇中國”的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81 字。

轉載請註明: 1978年美台“斷交”:美國副國務卿在機場遭圍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