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媽媽追星也很野,但不要忘記12年前的悲劇,楊麗娟:我後悔
魯豫在《豫見後來》中,採訪楊麗娟近些年的情況,片中快速的閃過楊麗娟現在的工作。
她在超市做臨時促銷員,一個月2000的工資。當魯豫問她,如果人生再重來一次,她還會選擇同樣的人生嗎?
楊麗娟説:人生如果能重來,不會再那樣做了。
對於很多90後、00後的朋友來説,楊麗娟這個名字可能有些陌生,而她説的"不那樣做"是哪樣做?
12年前,一個16歲的女孩讓全國驚訝,她瘋狂地迷戀劉德華,並用過激的方式追星。
她的父親,為了幫助女兒,試圖引起一些社會效應,在香港跳海身亡。楊麗娟從此也揹負了"比悲傷更悲傷"的人生,問問她有沒有後悔?她一定會説很後悔。
孩子們喜歡追星,似乎是堪比愛情一般永恆的話題。
還記得此前那場"微博超話"大戰,周杰倫的"老年粉絲"用無可爭議的數據量,把蔡徐坤粉絲經營的數據,遙遙甩在身後。
雖然明星、偶像有時代特點,當年追星的孩子,也會慢慢長大,但追星這件事,似乎沒有盡頭。
為什麼年輕人喜歡追星?
因為心靈缺乏充滿幻想的精神支柱。通常追星的都是孩子,而孩子一般都在讀書,讀書的生活是相對苦悶的。
他們有無盡的習題,有不得不交的作業,面對成績有升有降時,父母擔憂和自身的焦慮,會讓孩子們感受很煎熬。
説到底,讀書是艱苦的,不是一件快活的事。
有的家長會説,追明星,不如多學習,看看別人家孩子。
正是因為這樣,充滿競爭的環境裏,孩子們沒有可以給他們透氣的窗口。
而明星是的。
明星們通常傳遞的,是課堂沒有的信息,展現的是他們沒有經歷過的世界。
青春影視劇和歌曲裏,沒有太多的習題與得分,反而是甜膩的青澀感情。又或是他們沒見過的所謂社會,所謂江湖。
從70、80後追逐的香港明星文化,到後來的日韓、歐美等不同的領域類明星,孩子們需要的是塑造出來的完美。
明星只是這種"完美"的載體,這也是他們不斷換着追逐的明星的原因。
仔細看看楊麗娟,當年16歲的女孩,12年過去,如今已經28歲,正是結婚生子的最好時光。但她因為一些原因已經錯過了,她還在等待她的後半生。
而與她年紀相同的很多當年的孩子,或許也已經變成了別人的父母,成為了成年人。
有人説,媽媽們追起星來,一樣那麼野。
當年,一首《大約在冬季》紅遍大江南北,多少70後80後視齊秦為偶像。
恰好,如今馬思純和霍建華,就演繹了當年的青年,他們一樣喜歡聽齊秦的歌,瘋狂迷戀着齊秦寫給王祖賢的《大約在冬季》。
如很多現在已經當上父母的人一樣,在那時候他們會去齊秦的演唱會,聽齊秦的歌,同時淚如雨下。
有的人,就像馬思純和霍建華扮演的角色一般,在演唱會相識,相戀,甚至分離。
倒是張學友的一首歌《她來聽我的演唱會》好像,更適合講述同樣的故事了。
所以,追明星不是什麼洪水猛獸,每個時代都有明星,每個時代也不缺乏追求明星的人。
《人民日報》評論過,追求明星不是時代的衝突,而是心靈的寄託。每個時代都有偶像,只要明星與粉絲之間都是向美好看齊,就是一代人的堅守。
但是,追星歸追星,如果失去了理性,就會變成社會的傷痕。
比如楊麗娟,相信她希望重新來一次不再做那個愚蠢的女孩,一定是發自肺腑的。
而惡性追星現象,並沒有因為一個楊麗娟的悲劇,被大家銘記。
10月27日,林俊杰在鎮江開演唱會。之後因為身體不適,去當地醫院就診。而由此傳出林俊杰使用的針具被販賣給粉絲的傳聞。
先不論真假,但至少該醫院有11個醫護人員受到處罰是真的。
這種比較惡劣的追星現象,我們還是在新聞上所聞。
但有些大家看不到的追星醜劇,對孩子的影響更為沉重。
有的媽媽因為追星,抱着自己4歲的孩子在機場給明星接機,為了離明星近一些,抱着孩子和很多人擠來擠去,不管孩子的安全問題。
若是如此追星,孩子們的榜樣可真是令人難堪。
其實,孩子們喜歡明星,最重要的原因除了明星滿足了他們對塑造的美麗,抱有一種好感。
更重要的,是因為在生活裏,他們是寂寞的,無處訴説的。因此,明星們演繹的故事,唱出的歌,才打動他們,加上明星們誇張絢麗的造型,或俊俏或美麗的外表,當然比現實更吸引人。
首先,父母不應該攔着孩子追星。追星不是錯誤,只不過是青春寄託的一個臨時港灣,當孩子們長大了,會去回憶青春,再去看看他們走過的追星路,會心一笑。
其次,父母應該制止孩子非理性追星。楊麗娟作為一個追星的負面標記,應該足以讓更多人記住,明星仍然是遙遠的,腳踏實地的生活,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因為遠在天邊,所以我們稱之為"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