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鞋尖上的秘密:不分左右腳且鞋頭藏刀片
導讀:作為人類最早穿鞋的民族之一,中國古人曾經創造過非常豐富的鞋文化,其中“鞋尖上的秘密”尤多。
鞋子分左右腳,這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如果時光能回到100年前,鞋子分左右腳,還是頗為另類的現象。分左右的鞋子,古代稱為“運腳鞋”,古人是不穿的,在幾千年的時間裏,古人穿鞋始終不分左右。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難穿?非也!古代製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軟,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動物皮也處理得很柔軟。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對寬鬆,尺碼比較大,不會有穿不上或是磨腳的現象。有意思的是,古代鞋子不講尺碼,只説鞋號,稱“腳第幾”。
雖然鞋子不分左右,但古人買鞋還是講左右的。試鞋時,一般會先伸左腳,只要左腳能穿下,右腳就不用試了。這是因為,人的左腳一般比右腳稍長一些,這與手剛好相反。在古代,還有人也因左腳畸長而出名,如楚國的宰相孫叔敖,《荀子·非相篇》中便記其“長左”。因為鞋子不分左右,古代製鞋用的鞋楦只有一隻。其實,鞋子不分左右國外亦然,西方鞋子分左右距今也不到200年的時間,出現於1818年的美國。中國第一雙分左右的皮鞋,誕生於1876年,由上海浦東人沈炳根試製成功,可見穿鞋分左右的歷史很短。
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腳鞋”,也叫“直腳鞋”。古人的鞋子為何不分左右?可能與古代人忌諱穿顏色、款式不一的“鴛鴦鞋”有關。在古人眼裏,兩隻鞋必須一模一樣,兩隻不一樣的“鴛鴦鞋”則被視為不潔,只有賤民才穿,這與現代前衞一族有意穿之,以顯時尚,完全不同。與官匪都有勾結之人在民間俗稱為“黑白兩道”,其來歷便與“鴛鴦鞋”有關。古代鞋履等級區分嚴格,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連所穿鞋子的顏色都有嚴格規定。
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影響極深的北魏孝文帝曾在“服制改革”中即規定,鞋履的顏色“士卒百工無過綠、青、白;奴婢侍從無過紅、青,犯者問斬”。而對做買賣的生意人,西晉朝廷則規定,凡市儈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這種鞋就是“鴛鴦鞋”。這種一雙鞋分黑白兩隻的現象,古人稱之為“黑白兩道”。由於商人多侫,喜官商勾結,關係複雜,進而衍生出了現代含義的“黑白兩道”。
古代鞋頭為何都有高高的“鞋翹”?
古人雖討厭鴛鴦鞋,但不討厭鴛鴦。鴛鴦被視為“愛情鳥”,在鞋上繡鴛鴦一類飛禽圖案做裝飾的現象並不鮮見。特別是漢唐以後,婦女常用鴛鴦圖案裝飾鞋履,成為潮流。唐代詩人令狐楚在《雜曲歌辭·遠別離》一詩裏即説:“玳織鴛鴦履,金裝翡翠簾。”這裏的“鴛鴦履”並非顏色不一的鴛鴦鞋,而是一種做工精細、在鞋頭繡有鴛鴦的精美女鞋。除了繡鴛鴦,還有的在鞋頭上繡鳳頭、雀頭、伏鳩等圖案,相應稱為“鳳頭履”、“雀頭履”、“伏鳩頭”等。這些鞋的共同特徵是鞋尖翹起,古人稱之為“鞋翹”。
鞋翹設計雖然不是中國獨有,卻是中國古鞋的代表性特徵。古代男鞋女鞋都是翹頭,區別一度“男方女圓”。鞋翹設計早在上古時已出現,到漢代出現了革命性的履頭絇分歧設計,即所謂“歧頭履”。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都曾出土過雙尖翹頭的歧頭履。此後,即便是草麻質地的鞋子也會設計出高頭鞋翹。隋唐時期,女鞋的款式變化主要在鞋頭上,或圓或方或尖,或分為數瓣,或增至數層,但均是高頭鞋翹設計。鞋翹的設計相當講究,如較為高檔的高頭雲舄,以白布為鞋,青布作高,挽雲頭鞋面,以青布作條左右分置,每邊橫過六條,象徵十二月。
即使五代以後出現了“三寸金蓮”,即裹腳女性所穿的尖頭小鞋,也沒有放棄鞋翹設計。古人為何在意鞋翹?裏面的道道很多。首先,鞋翹與鞋底系一體,這樣鞋底與鞋幫便不宜開裂,耐穿;再者,古人多穿裙袍,鞋翹能托住裙邊,不會踩在鞋底而跌倒。實際上,鞋翹設計還包含古人樸素的良好願望,穿上鞋尖高高的鞋子,是不是“步步高昇”?還有,鞋翹設計和古屋頂上翹的建築設計實系一個理念,使鞋子輕盈風格變得突出。鞋翹的秘密並不僅限於此,它還有防身、自衞的考慮。貴州苗族女性過去在做鞋翹時往往在鞋翹裏暗藏刀片,在遭遇性侵之際,這刀片就是擊退色狼、保護貞潔的秘器。
古代女性為何熱衷“鞋卜”?
鞋在古代還是一種占卜工具,即所謂“鞋卜”。鞋卜,在今天看來屬於一種迷信,但古人頗為熱衷。《金瓶梅》第八回《盼情郎佳人佔鬼卦,燒夫靈和尚聽淫聲》中,就提到了潘金蓮用鞋占卜,盼西門慶來尋歡的事情:“盼不見西門慶到來,罵了幾句負心賊。無情無緒,用纖手向腳上脱下兩隻紅繡鞋兒來,試打一個相思卦”。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陽士人”條,也有鞋卜情節,丈夫外出半年後未歸,年輕妻子唱道:“黃昏卸得殘妝罷,窗外西風冷透紗。聽蕉聲,一陣一陣細雨下。何處與人閒磕牙?望穿秋水,不見還家,潸潸淚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着紅繡鞋兒佔鬼卦。”至於古代怎麼用鞋子來占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佔法。
用鞋占卜或與纏腳有關,是流行於古代女性中間的十分獨特的占卜形式,女人常用它來預測她們的丈夫或情人何時回來、是否回來。鞋卜是兇是吉,是好是壞,要看鞋頭和鞋口的朝向。戲曲家李開先《一笑散》中的“鞋打卦”詩最後四行是這麼説的:“不來啊,跟兒對着跟兒。來時節頭兒抱着節頭兒,丁字兒滿懷,八字兒開手。”鞋卜在少數民族中間也很流行。廣西瑤族過去有一種“合鞋”的訂婚儀式,其中也是一種鞋卜:男女雙方有意後,回家各做一隻木拖鞋,如能配對,則合天意,否則不和。
貴州新娘的“試鞋卜婚”更典型。過去苗族姑娘出嫁時一定要穿草鞋,這不是沒錢買好鞋,而是要試鞋卜婚。選出一把又長又白的“糯米草”,請寨裏那些父母健在、兒女滿堂的人,給自己打出一雙草鞋,出嫁時便穿着這雙草鞋去夫家,回門時則穿這雙草鞋回孃家。穿草鞋往返一趟後,便脱下來看鞋底、看鞋尖、鞋中和鞋跟的磨損情況,看哪一段先被磨爛,哪一段堅實無損,以此預測她一生中的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