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不確定周杰倫的神話是不是“爛尾”了,但他肯定是“偷懶”了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八卦

不得不承認,周杰倫是個稍有風吹草動,就能立馬被推上頭條榜首的男人。在各大音樂平台的前期預熱下,周杰倫最新單曲《Mojito》一經發布就被刷屏了。

如今,在凌晨等待周杰倫發新歌已經演變成了大眾熱衷的風潮,這種現象已經跨越了歌曲作品本身,是一種榮耀,也是一份情懷。

這一切的導火索,還得從當今華語歌壇的受眾現狀説起。

活躍在網絡上的70後、80後、90後和00後們,共享空間、共同擁有話語權。由於偶像市場的圈層細分,再也沒有出現過像周杰倫這種量級的歌壇超巨、超級偶像,於是他被推到了整個新興偶像羣體的對立面。

或者説,周杰倫已經成了我們這些所謂“老年人”眼中的一把標尺。

新晉頂流們一個個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走紅,歸國四子火了、蔡徐坤火了、肖戰火了,但“老年人”用審視的眼光隨便打量一下,漫不經心的冒出一句“能比得上週杰倫嗎”,就把他們晾在了南牆根兒。

甚至可以把周杰倫形容為大家手裏握着的“拖鞋”,可以想象一下這個畫面:

你站在岸邊上,眼看着前浪推後浪,然後拿着“周杰倫這支拖鞋”,逐一把後浪拍在沙灘上。

雖然戲謔,但確實是很多人的內心真實寫照。

尤其是經歷過與人氣偶像蔡徐坤“拼流量”的黑天鵝事件後,歌手形象本身就已在大眾心目中位列“頂流”的周杰倫,僅僅數天時間,在各界名流和“老一代”聽眾的通力打榜下,一舉創造了微博超話數據的新紀錄。

周杰倫明顯放慢了新歌的步伐,甚至一度出現大批粉絲跑到方文山的個人社交平台下“求合作、求更新”的場面,但仔細回想,我們仍在很多節目上看到周杰倫的身影。

比如,《中國好聲音》《這就是灌籃》《最強大腦》。

遺憾的是,節目組重金邀請加盟後,無論他們如何“用心良苦”地營銷推廣和打造劇本,這些節目最終成績大多都反響平平,他的加入沒能成就一檔爆款。

甚至周杰倫自己操刀的《周遊記》,也雷聲大雨點小的迎來收官。輿論更多隻停留在了粉絲的吶喊助威上。

“唱衰”的聲音不斷湧入——周杰倫的時代快過去了?

2018年“現象級”綜藝《偶像練習生》開啓了流量時代後,唱衰周杰倫的聲音被狠狠的打了一耳光——那些光鮮亮麗的偶像佔據大量的公共視聽空間,音樂淪為人設打造的附屬品,周杰倫這類依靠作品、實打實的天才型歌手變得愈發珍貴,更甚的説是獨一無二。

因此,豆瓣上“周杰倫沒有數據”的言論徹底惹怒了大眾和當年聽着他長大的“夕陽紅軍團”,打榜風波像病毒式傳播一般愈演愈烈,那個“頂流”用飯圈的衡量標準狠狠衝擊了當下流量盛行的現狀。

打榜事件兩個月後,在萬眾矚目之下聯手五月天阿信的新歌《説好不哭》一經上線就引爆了當日的網絡輿論。

這首歌裏不但有驚喜的“雙頂流”,同時風格也依舊是青春記憶裏的感覺,自2016年《告白氣球》火爆以來,這次發歌是周杰倫的又一次被大規模傳播事件。

在平台購買周杰倫的單曲成為了一種風潮,針對這種現象網絡上甚至出現了一個段子:温馨提示,購買周杰倫的音樂不發朋友圈也能完整收聽。

現在已經沒有人關心周杰倫的作品好不好了,只他能發新歌就很好了。

對於“周杰倫風潮”的再次來襲,作為粉絲我感到很欣慰。

他的出現為華語樂壇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曲風並被後來者不斷融合、改進,千禧年後華語歌壇浮浮沉沉也就出了這麼一個周杰倫。

可另一方面而言,我又感到遺憾。

早年間的頒獎禮上,周杰倫説羅大佑是他畢生追求的目標,但隨着名氣帶來的“商業化”發展,從作品維度和個人熒幕表達上來看,他走的恰恰是和羅大佑截然不同的道路。

如今周杰倫的歌更多是為大眾而寫,但很少昇華到社會職責和對這個時代的思考。

無論是《説好不哭》還是《mojito》,作品質量與思想表達和他巔峯時期相比別無二致,甚至更加的“流行化”。

他的歌總會站在為我們而寫的立場出發,但我真切希望他能做偉大的音樂,而不單單是為大眾寫歌。

如果説羅大佑是“表達”上的先驅者,那麼早年的周杰倫便是“創新”派的領頭人。

2008年的第十九屆金曲獎頒獎禮上,有個華語歌壇的“名場面”。

致敬經典環節,主持人開始往台上“搖人兒”:下面有請華語樂壇大哥級人物,周華健!

周華健上台謙卑的説,不敢當大哥,我上頭還有大哥李宗盛!

李宗盛樂呵呵的上台:我常聽人家説是聽我的歌長大的,不過我是聽羅大佑的歌長大的,歡迎我的大哥羅大佑!

羅大佑信步走上台,數落完周華健和李宗盛這兩個“小兄弟”,然後開始“擺譜”:

在香港我聽説他們已經叫林夕、就是寫了三千多首歌詞的林夕。叫他“夕爺”。我給林夕打了個電話説林夕他們叫你夕爺了?他説好幾年了,你覺得怎麼樣啊,羅公!

這個名場面今日看來,大家也只有感懷和唏噓的份兒了。

的確如此,羅大佑之於華語樂壇,應該就是最亮的那顆明珠。

1954年,出生在台北醫學世家的羅大佑從小受父母影響,在聽從建議考取了醫學專業後,音樂始終是他功課之外的最愛。

28歲那年,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正式發行,這顆深水炸彈剛一上市就賣出了十四萬張。

對於長期被情歌統治的聽眾而言,人們通過他知道了歌曲不一定非要表達情愛、粉飾太平,也可以關心時代、反映現實。

羅大佑成為了人文關懷的歌手代表,在自我表達上,他愈陷愈深很少考慮市場因素。

羅大佑在訪談中承認,他很不喜歡自己寫出來的《明天會更好》這首歌,因為當時的審核,歌詞被改得過於煽情,他認為最終出來的版本缺少責任感、淪為工具,這都違背了他的本意。

羅大佑原版的歌詞第一段:

輕輕撫摸麻木的身體

無奈閉上你的眼睛

這個荒謬的世界

依舊黑白不分的轉個不停

羅大佑筆下類似這種晦澀灰暗、諷刺現實的字眼比比皆是,在這首歌的製作人李壽全和發起人張艾嘉的主導下,一羣人通力協作,改成了現在聽起來明朗輕快,朝氣蓬勃的流行版本。

修改後的第一段唱詞:

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

慢慢張開你的眼睛

看看忙碌的世界

是否依然孤獨地轉個不停

然而,以他為榜樣的另一位天才型選手周杰倫卻做出了和羅大佑截然不同的選擇。

早年的周杰倫和羅大佑一樣都度過了不受待見的日子,後來滾石唱片發掘了羅大佑,吳宗憲的阿爾法唱片發掘了周杰倫,兩位天才選手這才得以施展抱負。

2000年,周杰倫第一張專輯《JAY》的發行開始讓他在華語樂壇嶄露頭角。

由於受到傳統唱片工業化的影響,《JAY》是一張安全牌,仍停在講訴小情小愛類似《龍捲風》、《可愛女人》這樣的pop領域,周杰倫的才華並未真正放大。

直到翌年《范特西》的發表,大家才真正認識了這個“音樂鬼才”。

彼時的華語音樂大多停留在抒情慢歌的範疇,説唱很少有人碰觸,融合了説唱、中國風、新金屬等元素的單曲《雙截棍》一經發布便引來了巨大爭議,年輕人喜歡他,老一輩音樂人説他“話都説不清楚,算什麼音樂”。

不僅如此,融合了日本調式和嘻哈元素的《忍者》、印刻着周杰倫獨特味道的R&B《愛在西元前》等等,每一首歌單拿出來都是年代感超前的存在。

正因這樣,二十年後再次聆聽他的專輯,我們仍然不會覺得落俗。

自此,周杰倫開始用他鬼斧神工的作品獨步歌壇。2002年《八度空間》、2003年《葉惠美》、2004年《七里香》、2005年《11月的蕭邦》、2006年《依然范特西》、2007年《我很忙》、2008年《魔傑座》。。。

似乎每一張新專輯,周杰倫都能用自己的創造性在收穫爭議的同時收割一大部分年輕人的喜愛,而周杰倫的前幾張專輯也的確為華語樂壇開創了一種屬於華人的新R&B體系,並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現在聽到的流行歌。

現在活躍在樂壇裏的流行歌手,很多都是在周杰倫開創的體系下演變、進化的。

隨着國內音樂市場的逐步建立和互聯網扁平化的影響,我們逐漸能聽到來自異域的聲音,而周杰倫的音樂也收穫了更大範圍的肯定,因為事實證明他的確走在了前面。

2012年《中國好聲音》開播後,國內音綜迎來了飛速發展。

一方面潛伏於民間的“草根”新人不斷湧入樂壇瓜分着公眾視線,另一方面國內音樂市場逐步完善,音樂類別的垂直化細分越發明顯,廣義上的“大眾”被多波的“小眾”分散,雖然周杰倫仍能在整體影響力上力壓羣雄,但已經越發吃力了。

與此同時,社交平台和流媒體的發展導致線上造星成為各大唱片公司的營銷手段,而周杰倫不在內娛開通社交媒體的選擇讓他錯失了更多被關注到的機會,音樂、綜藝成為了他僅剩的兩項價值輸出口。

正因如此,我們在後面的日子裏能常常看到他活躍在各類綜藝節目中,他的歌曲無論是2014年發佈的《算什麼男人》《我要夏天》,還是2016年的《牀邊故事》,儘管這些歌曲依舊成為當時的大熱門,但聽完整張專輯你會發現,音樂中的實驗性已然大幅度降低,完全停留在了他早期情歌的模板框架內。

2017年7月,時隔多年的羅大佑發佈了新專輯《家III》,從傳播效果來説這張專輯的十首歌裏沒有一首傳統意義上的“爆款”,甚至可以説晦澀難懂。

在內容上羅大佑一改之前憤世嫉俗的大眾形象,採用了更隱晦的方式講述着自己從單身到成家後的心境轉變,嚴肅探討幸福的含義。

我相信羅大佑是懂大眾的,知道市場需要什麼,但相比於市場他更偏重於自己身為音樂人的責任,這也是他不斷尋求深刻表達原因。

誠然,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造就了每個人“中心點”的偏差。

毫無疑問,周杰倫是華語樂壇不可多得的天才。

他的生活就如他鐘愛的粉紅色一般童話,除了早年備受埋沒外,順心順意的他實在沒有憤世嫉俗的必要和動機,而“功成名就少女倫”也的確是他真誠的表達。

但從另一個維度來看,後期的周杰倫卻又更具備“商人”的屬性,他深刻的瞭解和知道粉絲喜歡什麼、市場需要什麼,根據這樣的選擇他很樂意站在“為大眾寫歌”的立場不斷給我們製造“情懷殺”,這非常讓人遺憾。

其實,他本可以在審美層面帶我們走得更遠。

大家都説,這個時代是機遇,因為任何才華都不會被埋沒。

我想,如果周杰倫能夠像過去一樣在這個百花齊放的音樂環境中堅持輸出他的“鬼才”創新,而不是為了大眾情懷而降低自己的表達門檻,那對於聽眾而言,該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