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弗洛倫齊: 休息了11個月後, 我現在變得更強了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八卦

  弗洛倫齊在遭遇前交叉韌帶重傷後休養了足足11個月的時間,他在羅馬3-0擊敗維羅納的比賽中首次先發出戰,賽後他在接受採訪時直言自己已經變得更強。

  弗洛倫齊在接受Mediaset Premium和意大利天空體育採訪時説:“我沒想着關於進球的事情,我的注意力全部放在這場比賽中。重返賽場的感覺很棒,我一心想要為球隊貢獻更多。傷病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只是休息了11個月而已。在今天的比賽中我的跑動距離比較長,很高興你們注意到了這一點。休養的那段時間對我來説並不輕鬆,特別是第二次傷病對我的打擊很大,但這也教會了我懂得犧牲。現在的我比以前更強大了。同時祝願安德雷亞-孔蒂一切順利。”

  “我的妻子和女兒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説再多的謝謝也不足以表達我的情感,我真想馬上回家擁抱他們。重返國家隊是我現在的一個目標,只有我在羅馬拿出更好的表現才有機會。等到夢想實現的那一天,我會感到特別驕傲的。”他補充道。


  中新網4月19日電,據日媒報道,本月18日,日本經濟再生擔當相石原伸晃與正在日本訪問的澳大利亞貿易與投資部長喬博舉行會談。

  4月18日,日本經濟再生擔當相石原伸晃(右)與澳大利亞貿易與投資部長喬博握手。東方IC 圖

  圍繞美國退出後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石原表示雙方達成共識,認為“若(不含美國的)11國不團結起來敲定TPP的方向性,可能會變得七零八落”。石原還透露雙方還就主導今後的討論達成了一致。

  據報道,積極推動TPP在11國框架下生效的喬博當天還與經濟產業相世耕弘成交換了意見。喬博就一系列會談向記者們表示:“感受到了(日方)若有必要,即使沒有美國也希望促成TPP生效的強烈願望”。

  喬博就5月下旬將在越南河內召開的部長級會議指出,“11國框架下的TPP大概會是討論的中心”。

  石原表示雙方同意借河內會議等的機會,為TPP不夭折而努力。不過對於不含美國使TPP生效,石原在表明“並非已排除所有備選項”的同時,又表示“也有必要充分顧及美國”,未明確説明日方立場。

  (原標題: 日媒:日澳就不含美國敲定TPP方向性達成共識)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風繼續吹”:羣主都退羣了,你們還戀戀不捨在羣裏徘徊什麼?趕緊找下一個羣啊,比如亞投行,一帶一路

  (1970-01-01)


  熄燈號 | 【9.13】我們變得堅強,堅強到可以熬過牽腸掛肚的思念

  2017-09-13

  解放軍報融媒體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致橡樹》

  願做你身旁的木棉姑娘

  最初,是他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

  “我們翻過連綿的羣山,走過崎嶇的河谷,穿過茂密的叢林,越過跌宕的沙丘······我忘不了爬上頂峯俯瞰眾山的迴腸蕩氣,忘不了登上船頭遠眺夕陽的詩情畫意,更忘不了身臨草原遙望遠山的寬闊豪邁······”我深深地沉醉在他的字裏行間,彷彿跟隨他的文字也拉練了一次。就這樣,在不知道顏值幾分的情況下,我陷於他的才華。

  我想我們很幸運,竟能通過網絡相識、相知。他在北京讀軍校,我在內蒙古剛讀研一,可能是我入學第一年的放鬆心態,也可能是長久以來對軍人的憧憬和嚮往,我們天南海北總有聊不完的話題。因為他在軍校規定嚴格,我總是掰着手數還有幾天到週六,還有幾天可以視頻,因為知道時間有多麼寶貴,所以我們無比珍惜,在看到他笑的一瞬間,思念彷彿化成一個草莓味的冰淇淋瞬間甜到了心底。每每回想還會嘴角帶着微笑,我心懷感激,感激緣分讓我們相愛。

  距離是一份考卷,測量相愛的誓言。我們為愛學習溝通的語言,學着諒解,學着不流淚。我們努力變得堅強,堅強到可以忍受想要、想要觸碰卻無法觸碰的心酸,堅強到可以熬過牽腸掛肚的思念。我們無比期待假期,只有那個時候,我才能買一張車票去顛簸一段旅程,見他一面。我們學着多一點點體諒,多一點點理解,來交換多一點點的幸福。我理解他笨拙卻真誠的語言,理解他急切的心情,理解他打不完突然掛斷的電話,理解他一次又一次的爽約······

  因為我懂得,懂得他也想送我回宿舍,懂得他也想在我身邊陪伴、照顧,他也想陪我過情人節,給我驚喜。可是我還知道,他還有自己堅定的人生信仰,還有雄偉的家國抱負,還有肩上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些我都理解,並且全力支持,因為我知道我的英雄有一顆勇敢無畏的心,我願意為此付出,並且樂此不疲。我是幸運的,因為我知道他和我一樣堅守着這份脆弱的愛情,即使他很遙遠,我也不會覺得寂寞,因為我相信我得到的是一份真正的愛,這是一種無條件的信賴。

  我們很特殊,卻又很普通,他這一生摯愛着軍營,我這一生摯愛着這樣一個英雄。比起流於形式的我愛你,不如心靈契合的安全感。看過太多故事,也聽過很多情話,最終卻對那些無感。更珍惜他每一分發自心底的惦念和每一次嘴角上揚的笑臉。

  我們就這樣普通又平凡的相愛,可以在每個週末分享學校裏的趣聞,可以一起設定學習目標,互相督促背多少個單詞,監督我跑步鍛鍊身體。他會在週末眉飛色舞地講訴他的武裝五公里,我會跟他炫耀我的論文又有了階段性勝利。我知道他的努力,他也知道我的進步,我們就這樣一點點進步,一起完成一個又一個小目標,互相鼓勵,互相體諒,互相理解,互相扶持。

  我願做他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不僅愛他偉岸的身軀,也愛他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願我可以陪他從一道槓到兩顆星,願我的畢業典禮有他的身影。願我們畢業季也可以不分離。

  晚安!

  “熄燈號”欄目向親們長期徵稿啦 ——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9-13)


  儘管經濟增速放緩,中國正在建更多更大的基礎項目,許多項目甚至是數十億美元級別的。

  參考消息網1月17日援引《紐約時報》的報道稱,中國打算在亞洲最活躍的一個地震帶上,深挖一條比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長出一倍、造價高達360億美元的隧道。建成後,它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水下隧道,用鐵路連接中國北方兩座港口城市——大連和煙台。“這是個太過離奇的規劃。”

  《紐約時報》1月13日報道,在中國各地,造價動輒數十、上百億美元,同樣雄心勃勃的項目已經上馬,比如世界最長的大橋、世界最大的機場,以及世界最長的天然氣輸送管道。

  “中國對大型項目的偏好由來已久。”經濟學家、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育川説。“它是這個社會的血脈和文化的一部分,是骨子裏的東西。工程只有夠大,才能對這個國家有影響。”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是總部設在華盛頓的一家智庫。從中國長城到京杭大運河,再到三峽大壩,中國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利用龐大的公共工程項目,來展示自己的工程能力和經濟實力。

  下圖為《紐約時報》最新繪製的中國最引人注目的基建項目地圖,其中許多已完成建設,也有一些在建項目。

  《紐約時報》還指出了未在地圖中顯示的國家基建項目

  南水北調項目:在建,成本800億美元。由一系列大型運河和管道組成,從三個不同地區將水北調。

  西氣東輸管道:在建,成本710億美元。由一系列管道組成,將西部天然氣運輸到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區,主要管道預計在2017年建成。

  高鐵網路: 在建,成本3000億美元。世界最大的高鐵網絡系統,目前已完成1.2萬千米的鐵路建設,速度達到350千米/小時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唯唯諾諾852”:vvh

  網友“唯唯諾諾852”:vvh

  網友“泥鰍”:悲催!

  網友“大衞·王”:圖片看不清

  網友“夢幻迷彩”:你也不弄個清楚點的圖片真是醉了。

  網友“卡洛諾”:要圖

  網友“湖南省澎友”:圖看不清楚

  網友“湖南澎友”:

  網友“湖南澎友”:好吧

  網友“湖南澎友”:圖。。

  (1970-01-01)


  【編者按】

  福柯,拉康,齊澤克,德里達,阿甘本,鮑德里亞……這些酷炫的名字,或因其思想的性感質地,或因其關照現實的強大解釋力,正從學術圈慢慢擴散進入大眾視野。近日,在上海的地標書店——季風書園舉行了一場以“什麼是激進思想”為主題的沙龍,其火爆程度,確證了這一點。南京大學出版社邀請了來自南京大學哲學系的藍江,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的陸興華、張念,以及華東師範大學政治系的吳冠軍,這四位學者齊聚一堂,吸引了學界內外的各路聽眾。

  什麼是激進思想?激進思想激進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今天中國需要閲讀激進思想?澎湃新聞摘錄現場精彩內容,以饗讀者。演講內容已經講者審定。

  講座現場照,從左至右依次是:藍江、陸興華、張念、吳冠軍。

  誰是激進思想家?

  藍江:我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題目是——什麼是激進思想。

  我們國內在討論比如説西方思想家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還會認為現在是一個後現代的時代。以我多年的研究過程來看,21世紀頭十年大家可能討論後現代比較白熱化,現在其實已經不怎麼談了。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可以用“後現代主義”或者“後現代”來稱謂的時代了。後現代追的那些路數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些窮途末路了。

  現在的西方思想家,他們已經開始重新從整體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了。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對這樣一些思想家進行歸類,比如把他們歸為左派或者右派,因為“左”和“右”在中西定位有別,我不願用左派和右派來論及這些問題。我們還是用一個普通一點的詞來説。Verso出版社有一個Radical Thinkers系列,我覺得挺不錯,所以就用這個“激進思想”來給大家帶路。那麼,西方有哪些帶有激進思想的思想家呢?

  比如説我們最開始討論後現代這一代,必提的結構主義創始人列維-施特勞斯,另一個是羅蘭•巴特。接下來是精神分析的大師拉康,國內現在出版拉康的作品並不是太多,只有一個《拉康選集》。還有德勒茲,米歇爾•福柯,菲利斯•迦塔利,德里達,電影導演居伊•德波;利奧塔,他的《後現代狀況》影響很大;鮑德里亞,《黑客帝國》的精神教父就是鮑德里亞;還有齊澤克、阿蘭•巴迪歐、阿甘本、雅克•朗西埃這些思想家;保羅•維利里奧,現在也慢慢引起關注了,實際上最開始關注他的是傳播學界;剛剛到中國來過的斯蒂格勒;拉懷勒,他很著名的書《反巴迪歐》寫得很不錯;最近最火的一個小組,“思辨實在論小組”,哲學、文學、藝術圈子都對他們討論很多,他們基本上都是196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小組最核心的人物叫梅亞蘇。我們曾請過一些法國思想家來中國,他們跟我們介紹,這個人非常非常重要,而且他開創了一個新的哲學傳統。小組裏其他三位是雷伊•布拉西耶,格萊厄姆•哈曼,易安•格蘭特。這就是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最火的四個學術明星。比較重要的激進女權主義者有:茱蒂絲•巴特勒,克莉斯蒂娃,西蘇,露絲•依利加雷,後三位並稱為法國的女性主義新三傑。

  很多人也問過我:在中國為什麼要看這些人的書?中國從國外引入了這麼多的思想家,西方國家紅一個就引進來一個,你不就是個二道販子嗎?我肯定是不贊成這個觀點的。面對這些思想家,我們僅僅是一個傳播者,還是要站在中國立場上反思他們的思想。站在中國的立場上反思,究竟是什麼樣的反思?有的人就是回到國學,回到儒家,回到所謂的保守的中國的反思,我是相當不贊成。那我們如何從中國的角度來面對這些西方思想家?這是我作為主持人向嘉賓提出的一個問題。

  激進思想家羣像。

  日常生活中要怎麼活着,才算“激進”或“激烈”?

  陸興華:我們説的radical thinking, radicality,可同時理解成“激進”和“激烈”。激烈,就是人回到、被逼回自己最後的位置上,退無可退了。哲學家拉懷勒將人定義為“激烈的內在(radical immanence)”, 這其中的“激烈”的意思是:光光人自己、脱出這個世界的、完全從最後的人本身出發的……

  我觀察到,那些西方激進思想家,幾乎所有人,年輕時都大鬧過一場,內容一般是兩個方向:小分隊和一本雜誌。不用説巴迪歐和朗西埃,就連比較“正太”的梅亞蘇,也是看了德波爾後激動得睡不着,在巴黎高師辦過雜誌去繼承他的革命精神。我覺得,在座的青年人如果有創立“革命小分隊”的意識,就須有配套的理論工作,那種理論工作,我認為就一定是激進的。我覺得現在大學裏的年輕人需要更加激進一些。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革命小分隊”。為什麼?為我們自己相信的在未來大地上的倖存之路。但大家都去為未來工作設計文憑之路去了。

  那些已經有過的激進思想,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一部分了,我們來定義它是容易的。已有的,哪怕本來激進,現在也不大會是激進的了,因為上下文換過了。可以説,今天我們還在研究的那些激進思想,本身也是像彈弓那樣鬆掉了。我認為將要到來的,在中國青年當中要產生的新思想,那才會是真正激進的,才會是德勒茲説的“在撤退途中匆忙揀起的給予最後一擊的武器”。激進和激烈的東西,像德里達説,將是幽靈般地將要到來和正在到來的。

  現在我們經常搞的自拍,拉懷勒認為,拍攝者的位置,就是激進/烈的。自拍的時候,人同時處在兩個位置上,手離開了人,在按機器的快門時,身體就被動了:觀察者成了對象。手伸出去摁,這時,原地的身體就是激進/激烈的,你把整個人留在底片裏去了。剩下的身體上的那一個“人”,就激進/激烈了。這是單方面對自己出手了:是人在主動出賣自己了。

  日常生活中的激進或激烈,我從兩個方面來談。一個人要怎麼活着,他的思想才算激進?首先,從日常生活來講,比如説,齊澤克在這一點上是非常激進。閲讀、思考、寫作三樣東西,都被他弄得非常激進:日常生活被他的讀寫擠到了很邊緣很邊緣,甚至成了他的分析的材料;“我的生活”突然變成了一種被揭發的材料。再比如斯蒂格勒,為了不被家裏打擾,深夜十二點之後就到他在巴黎另外租的一個小房間睡,這樣早上五點起來,到十點半都不接電話,就光是讀書,他稱之為“自我修煉”,是對福柯説的“積極的自我技術”的實踐。三年前,他覺得馬拉美很重要,就規定每天早上讀半小時,連着讀一年。這種將激烈的閲讀嚴格地執行到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我覺得就比較激進或激烈。朗西埃的閲讀是這樣的:寫讀是混在一起的,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之間,不離開書房,中飯不吃,這樣下來就會很累,所以,四點以後要做些園藝活,種玫瑰種草。巴迪歐的寫作也很特別,聽説他的家在內環線裏,輕軌正與他的書桌平行地開過他窗外,不光聽到,還能看到,環境很糟糕。但他不想搬,因為這是堅持戰鬥。

  像我們現在在過的這種生活裏,我們要找出一點認真的閲讀時間,是很難很難的。我現在發現在地鐵裏、公交車上的閲讀非常重要,因為時間被擠壓之後,能用的時間很少,地鐵和公車裏的閲讀,就顯得很激進了。有朋友就問我:那在家裏為什麼會讀不好?是啊,為什麼到了火車和地鐵上,我們反而讀得來勁了?這問得好!所以,讀寫這種行為本身,也在逼迫我們達到激進或激烈的狀態。

  第二個方面是,我們用自己的生活去激活我們的理論寫作。我來説説自己讀黑格爾的經驗吧。大學時就有師兄一定要我讀一下《精》和《哲史錄》和《美》,我讀得糊里糊塗。到今天,因為自己的生活一地雞毛,這時,黑格爾的東西對我就“激烈/激進”起來。彷彿是在等我自己的生活變得倉皇,黑格爾才能對我成為劇本!你看道理在:不是我將黑格爾編成我的劇本,不,是要等我成為偉大的主演,有了自己的亂七八糟的命運後,黑格爾的那些東西,才成為能讓我心驚肉跳的劇本。2008年到2009年,我有兩個學期在班上帶讀黑格爾《法哲學》,很多同學都嫌這本書囉嗦,什麼是婚姻,什麼是家庭,這有什麼好説的!而且還説得像是要規定我們該怎麼去搬用,真正太八股!中間還一次次岐視女性!有點像還未談戀愛就開始讓我們接受計劃生育的教育!

  激進的説法,我認為也只是臨時的。因為處在我們現在的資本主義式生活的很甜蜜的狀態下,我們就會發現理論、哲學讀起來非常痛苦,理論對我們也顯得很激進/激烈。這不是理論對我們太激進、太難,而是我們的生活沒有跟上。到了一定年齡段,我們就要不斷測試自己:我的生活是否跟這個符號系統開始呼應了。這些詩在註解我的生活呢,還是我的生活在重新註解這些一直伴着我的詩?這個,我們其實多少也是一直自覺地在做的,那麼,更主動去這樣做,也就激進和激烈了。慢慢地,激進/激烈到一定時候,我們和我們的理論和思想,也就不激進了。激烈和激進只是一個相對的標識度。

  倒過來講,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需要激進思想,這個人的鬥爭,其實是很失敗的。

  講座現場照片。

  當今世界,技術在佈施,激進思想何所作為?

  張念:我認為“激進”一詞,還不夠激進。通過我自己的閲讀經驗,我理解的激進,應該是“變態的”、“顛倒的”、“背面的”,我們看不見我們的背面,我們不熟悉我們的脖項、背部或者我們的屁股。所有從人文主義和主體論以來的視角,是我們習慣的,讓我們舒服的,有安全感和能見度的體位。而現在完全顛倒了。這種激進的思考,就是一個顛倒的位置。

  我主要是做女性主義理論,我從這個角度進去以後,我發現實際上一直存在一個哲學的陰面。但是哲學的陰面,被哲學家偷偷摸摸地掩埋或者轉運到美學和藝術理論裏面,比如康德、黑格爾。

  激進思想讓我們覺得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像康德説的,聖彼得大教堂進去以後,人會感到驚悚和驚詫,那是因為它不是以我們人的尺度構建的,人的尺度是指人的身高的比例。“它是不合適的,是誇張和無限大的。真的,美就是這種驚悚,對這種驚悚,人是有快感的”,他的審美判斷力是非常強悍的,是在知性和理性之間橫插進來的人的一種奇妙判斷力。什麼叫驚悚的、恐怖的,讓我們狂喜的東西?我覺得是這樣一幫激進思想家,在我們今天的症狀當中,帶來的讓我們自己找到——它不是“幸福”這一概念,幸福的概念是另外的——精神分析裏面翻譯成“極樂”,是一個新的福音。

  還有一點,這個“我”,這個可疑的主體,如果在斯賓諾莎時代,它是一個大寫的整壹,是有個雄性的小太陽在我的心中的。而今天不是了,今天美國人的科幻片已經告訴我們不是,有一個異形從我們心中蹦出來了,是那個東西,你認識你自己嗎?人的反應是:逃跑、對抗、共處?比如説人的啓蒙,基於安全,人得出讓,得放棄他那個真正的內心的小鬼,這個內心的小鬼,我們説回來,就在技術這裏,我們如何地面對它。

  這個人到今天,它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因為科學技術已經很客觀很非人地激進地來到我們面前,逼問我們這樣一個問題。它是一個問號,一個X。如果我在想我們怎麼辦,就已經很激進,包括激進的遷徙,包括具體的生活方式。我的很多朋友,你覺得可能是有點文青、造作什麼的,其實不是。我身邊就有朋友,他在淮海中路,他拿着年薪幾十萬,他實現自己生活的一場革命,他丟開了手裏的東西,什麼都不要了,然後就去麗江租了一個廉價的房子,然後他就寫小説了,他也沒有餓死,他為自己的這樣一場關於自身的生活技藝的文化革命,他感到慶幸。

  我認為自拍也是激進的行為,應該要不停地拍。因為很難得有這樣的技術來到我們面前,讓我們看自己。我覺得吳老師説得很對,看我所有的自拍都不是我自己,都不像我。就是這種自拍的行為,就是要有生成大量自我的習慣。而不是説那種傻傻的45度的自拍——我有一個理想的自我,有一種美叫“淘寶的”美,我從淘寶的美中間學習來的那種美。不,不是那個東西。我是説拍的行為和動作本身,是激進的,這種激進的行動的喚醒,是技術拖拽着人,它喚醒了我們。最近很熱的叫車軟件也是,人貪便宜方便,技術最洞悉人性了。一位智能科學家告訴我説,這是技術在佈施。佈施,然後呢——新的立法者是誰?人的勞動關係可能發生巨大變化,沒有誰能擔保一個陳述命題的系詞是穩定的了,因此這些經驗需要激進思想來應對。

  南京大學出版社近期出版的“當代激進思想家譯叢”,共計10本。

  作為一個激進者,就跟在愛中一樣

  吳冠軍:我對激進的理解,跟老陸和女權主義者張念,還是有那麼一點不同。激進在我們漢語學界裏面討論其實已有很多。激進的反面是什麼?是保守。激進和保守是兩種姿態性而非實質性的概念,必須針對同一個東西,才能説這是激進,那是保守。那針對什麼呢?針對現狀,英語叫“status quo”。保守主義者,不管他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可能出於本體論,説這是一個天道,或是一個自然秩序,動一動就不對,我們必須保存我們現有的東西;或者出於實用主義,他衡量下來,現狀是最不壞的;甚至基於個人利益,強調必須保持現狀——不管用哪種理由,保守主義者的態度非常鮮明:這個現狀就是最好的,任何一點點的改變都是要不得的。

  激進的態度,恰恰相反。它認為今天的現實是絕對不夠好的,我們希望有所改變。在激進思想看來,任何現狀都要往前突破,沒有任何一個世界可以自我封閉,自我宣稱這是最好的、我們就這樣了,就像科耶夫所説的,已經到了歷史的終點了,每個人剩下的事就是吃飯、做愛、嬉戲,這就是人所可以擁有的最好的世界了……我理解的激進,倒不一定是革命小分隊——當然這也是激進傳統——我認為激進是一個態度,你對當下這個現實是怎樣的態度。對於激進思想家來説,這點老陸説得很對,必須有所行動,必須表出一個態度。所以激進思想裏最關鍵的就是行動,也就是剛才張念老師説的負面、否定面。“否定”是什麼?永遠有一個東西使我們能夠堅挺地表示:我們不會很單純地接受現狀,認為這是一個最最完美的一個東西。所以説在今天,我覺得激進思想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須的。

  剛剛老陸説要行動,行動當然很重要。但是齊澤克的觀點,你直接去行動,你往往會中招,中意識形態的招。你必須要有能力去思想,然後才去行動。而思想,你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裏枯坐思考,還是不行,還是要讀書。那讀書能給你什麼呢?給你思考的憑藉和資源。有了這個憑藉,你才能在生活中不斷通過反思而往前邁進(齊澤克稱之為“辯證過程”),成為一個真正的激進的思想者與行動者。

  激進,不是改變政治的秩序才能叫激進,首先你得想辦法改變你日常生活中的秩序。齊澤克一百多頁的《事件》,巴迪歐的《愛之頌》,有一個共同的核心關健詞,就是你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一個詞——愛情。“愛情”不是什麼術語,沒有誰説看到“愛情”這個詞是不懂的。但這些激進思想家都把“愛情”作為今天激進思想裏一個重要術語,為什麼?你們仔細想想看,這個司空見慣的東西,在我們的生命中、生活中真的出現很多嗎?

  我上週和幾個初中同學一起吃飯,大概有二十多年沒見面了,聊得很開心。有一個金融巨鱷,做得很大,人也不錯,他説的話太典型了。我們回憶當年,説起很多失戀的感受。他説了一句話:“對,這是很珍貴的感覺。但在我們現在這個歲數,太遙遠了。我們可以換女人,但是失戀沒有。”換女人有的,但沒有失戀。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一種什麼感覺?我在自己的《愛與死的幽靈學》裏寫過:愛情就是,你真的陷入這個愛裏的時候,就像着了魔一樣,在你的生活中,你是沒有辦法做別的事情的。你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能夠讓你日復一日去做的工作,全部可以打斷。當你在這個感觸裏面,你只會想一件事情,只想一個人,你不會想到Apple Watch,不會想到LV包。資本主義的秩序就是一個讓你不斷ask for more、欲求更多、消費更多的慾望機器,然而在那個時刻突然全部失效了。Falling in love,為什麼用fall,這在西方基督教文化裏就是“墮落”。在falling的狀態裏面,失重,你完全無法再“理性”地控制自己,你發現自己置身在一個漩渦狀態裏,你再不能接受日常生活秩序的邏輯,再日復一日按照它給出的軌道來運轉。所以古往今來,我們去看真正在愛裏面的人,都沒有好結果。那是日常秩序在報復他們,你不服從我的邏輯,那就不得好死。所以愛往往和死是連在一起的。

  在齊澤克看來,作為一個激進者,就跟在愛中一樣。在愛中當然是有很大的代價,就像今天很多像我這個年紀的人,他們生活太安逸了,不允許突然被打斷。愛是這麼突然發生的事情,很多人面對它最後是退卻的,最後是做了愛的逃兵。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説,我們今天的生活,這些激進思想真的遙遠嗎?愛情就是把你的現狀撕裂開來,它在你的生活中撕開一個裂口,所以愛是一個“壞消息”。但齊澤克的觀點是,恰恰是有了這種“壞消息”,你才活得像個人。沒有這個“壞消息”的話,你的生活可能很順利,但是你沒有激情。

  所以真正的激進不只是讀了很多書以後,能説很多詞藻。你得真正把這些詞跟你的生命形成一個關聯。我引福柯的一句話:就是創造你自己,把你當作一個藝術品一樣去創造。你就是一個現實秩序最後不能規訓的那個點。我認為激進的思想,在這個意義上説,就是一個日常生活的革命。這個革命,不是説這些思想家才行,你不行。NO,每個人都可以,關鍵在於敢還是不敢。

  像我們自己寫書,如果沒有我們個人的情感、感受注入到書裏面,那我們就是二道販子。在真正的思想裏,有你活在裏面,你的感受在裏面,這樣的文字才有號召力。像這些激進思想家的書,可能是有很多翻譯的問題,導致他們不一定那麼好讀,但是你們中的一些人,如果願意靜下心來,願意跟作者去一場旅行,那麼你的收穫,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無聲革命,這就是真正的激進。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273.15℃”:“我”就是現實秩序最後不能被規訓的那個點。這是思想最後的陣地,也是希望最後的光亮。

  網友“白"”:omg!一開始的幾個詞一個也沒看懂。。

  網友“露一笑臉”:閒的蛋疼,文人誤國!

  網友“slowAslow”:看不懂。。

  網友“人大小孩”:活的好了都名校教授了才出來説激進,孫子熬成大爺了

  網友“gugu”:超有激情的~~

  網友“1962925265”:都忙着生存,沒空瞎嗶嗶

  網友“威廉瀋陽”:威廉沈最!激!進!

  網友“威廉瀋陽”:激進地活!激進的火!

  網友“威廉瀋陽”:激進地活!激進的火!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