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行就行,不行就走”黃子韜發飆,我看到了成年人最心酸的一幕
最近,娛樂圈一向以耿直著稱的黃子韜,
在《創造營2020》節目中又發飆了。
原因是在團體battle中,
一些學員認為自己能力不夠,
不敢上台挑戰,
甚至由於缺乏自信,過度緊張,
説着説着便哭了起來。
黃子韜看見女生們哭哭啼啼,
忍不住説道:
“給你們這個舞台,
不是讓你們來表達情緒、來哭的。
舞台是很殘忍的,能行就行、不行就走!”
此言一出,很快就上了熱搜。
網友評論褒貶不一,
不贊同的,
認為黃子韜太過擺架子;
贊同的,
認為這是一個憑實力説話的舞台,
哭和自卑沒用。
基於字面上的意思,
我作為一個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過幾年、
默默遵循叢林法則的成年人,
也老實巴交地點了個贊。
因為生活本是如此,
扛得住,出眾;
扛不住,出局。
機會難得呀!
沉默,只會讓機遇擦肩而過
除了黃子韜,
宋茜也説了“狠”話:
“我非常不希望第一次見面,
就有這麼多學員掉下眼淚,
如果你覺得你不行,你為什麼來這裏?”
這幾乎相同的話,
張藝興在《青春有你》做導師的時候也説過。
這些話,換一個路人來説,
我們也許不屑於聽,
但從他們口中説出,卻讓人覺得非常中肯。
作為明星,
他們或多或少有不完美而受人議論的地方,
但作為練習生出道,
他們所擔當的技能和實力,
網友們幾乎沒有爭議。
關注韓娛圈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
韓國練習生的日常訓練,
堪稱魔鬼,甚至有些畸形。
知乎一匿名網友分享了自己做練習生的遭遇,
獲得過萬點贊,
其中寫道:
B站上一位來自韓國的UP主@志宣歐尼,
也轉述朋友做練習生的經歷:
嚴格的顏值管控,
要求上鏡360度無死角,
有必要的去整容;
嚴格的身材管控,
每天稱重,
如果體重超出,
需要加倍訓練。
每天跳舞練習長達10~20多個小時,
除了訓練,就是考核。,
有周測,有月評,
倒數5~10位就會被踢掉。
除身體上的訓練,
人際交往上也存在不良風氣——“前輩文化”。
就是要求新人毫無怨言地聽從前輩的話,
鞠躬、讓道、罵不還口……
往往練習生中,只有1/10的人有機會出道,
還要面臨優秀的學員空降,搶佔出道資格。
幸運的,幾個月能夠出道,
不幸的,錯付七八年青春,
有的,甚至沒有出道的機會。
而出道又僅僅是一個開始,
能不能紅還是個問題,
至於怎麼紅,裏面又大有文章。
總而言之,韓國造星體系就是:
訓練強、出道難、抽成低、無自由。
張藝興在自傳《而立24》中感慨説:
“有人問我在韓國那兩年的生活是什麼顏色?
我想了很久,是沒有顏色的,
我不知道努力是什麼顏色。”
也許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過來,
練習生們對“出路”倍加敏感和渴望。
所以在宋茜他們眼裏,
面對機會而不主動爭取,
便顯得不可饒恕了。
誠如黃子韜所説的,
既然站在舞台上,就該多展現自己,
為自己多爭取一個鏡頭,多一點曝光。
我也相信,
幸運之神會眷顧努力追求她的人。
古語有云: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當一個機會擺在面前,
如果不及時的把握它,
那我們此前為它付出的種種努力、
吃過的種種苦,
又有什麼意義呢?
年紀越大,機會越少,生活越窘
在《演員請就位》中,
沙溢曾問明道一個問題:
為什麼來參加我們這個節目?
明道呼了口氣,眼淚一下子就上來了,
他説道:
“前一陣子,有一個朋友,
有一天我跟他喝酒,
他拉着我的手淡淡地跟我説:
明道,
我覺得你可能沒有辦法再演男一號了。”
台上的表演,是他當年的第一場戲,
而他,也有15年沒有試戲了。
對於年齡的限制,真的不分男女,
女演員存在的困擾,男演員也一樣。
反觀,一旁94年生的陳若軒,
則有更多的機會,
可以挑選更好的劇本,
可以大大方方地説,
我還在學習,我努力去成長。
在後來的節目中,我們也能看到,
明道認真、敬畏的態度從眼神中表露無遺。
他主動向陳凱歌提出加戲的想法,
陳凱歌也成人之美,
讓他在其他隊伍的表演中客串。
他用盡全力將最優秀的表演獻給觀眾,
也在用一個無比真誠的心等待機會的出現,
然後把握它。
同樣的,沈夢辰的表現也讓人驚喜,
她説:
“沒有人找我演戲沒有關係,
在綜藝的舞台上,我逮着機會我就演。”
年輕時,我們有很多選擇,
但隨年齡增長,機會驟減。
如果説,新人選秀節目,
還有導師催着你展現才藝,
而“老人”的競爭平台,
連催你的人也沒有了,
只能靠自己爭取。
當一個機會降臨時,
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
只是有的人懂得去抓住它,
而有的人卻不懂。
時代拋棄一個人,從不打招呼
你的第一份工作堅持了多久呢?
根據領英發布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
發現職場人平均在職時間:
70後平均超過4年,
80後是3年半,
90後遞減到19個月,
而95後更是平均7個月就離職。
可見,年紀越大,
可以揮霍的東西真的越少了,
我們也越懂得珍惜。
故有句話説:
人到中年,會不由自主地變慫。
曾看到過一篇採訪,
被採訪者是深圳某設計公司的設計總監,
男,40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大女兒上三年級,小女兒剛滿一歲。
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
他毅然決然在東莞買了房子,
這時,他已沒有多餘的存款,
每月還需要支出8000房貸、
1000養車、3000孩子學費、
4000生活費和日常消耗、
2000家庭備用金……
這些支出對於一個設計總監來説不在話下,
然而戲劇性的是,
在他交付房子首付後的一個星期,
他被公司辭退了。
一時間,這些過去不需要精打細算的開銷,
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他不敢把失業的事告訴太太,
怕太太知道後寢食難安、心火傷身,
於是每天假裝出門上班,
在咖啡館待着,
拿一杯白開水可以坐一天。
然而,失業狀態讓他越來越自卑,
後來他再不好意思去咖啡館,
而換成了公園。
他漸漸體會到,比起缺錢更可怕的,
是職場空窗期的心理問題,
焦慮、不安、惶恐如終日,
各種負面情緒充斥在身體裏,
工作機會的短缺局面也一度令他抓狂。
因為在他這個年紀,
要麼出類拔萃,工資要求高,不受聘;
要麼平平庸庸,年紀太大,
不如年輕人,不受聘。
而家裏每個月的固定開銷,
不允許他接受2W以下薪酬的工作,
於是他整整失業了三個月。
最後他決定孤注一擲,走上了創業之路。
沒有機會可選,便只得自己創造機會。
每個階級都會有各自階級的危機,
一旦不持續努力精進,
就會面臨“掉階”,
而一旦掉階,雖説不至於山窮水盡,
但曾經拼命打下的江山毀於一旦,
誰又能做到甘心呢。
佛系、哭訴、妥協……
顯然不適合往高處攀爬的人。
“能行就行,不行就走。”
這樣一句話,
對於不同的年齡段,
意義已經完全不同,
初出牛犢時,可能是鞭笞;
中年以後,可能就是警告,抑或是拒絕。
看完這名總監的採訪,
我也在深思:
假如機會不再眷顧我們,
我們是否有能力製造機會?
是否我們眼下就需要做些什麼,
當風雨來臨時,
不至於束手無策?
在網上看過不少這樣的文章,
“畢業4年,我換了13份工作……”
“××説,今年賺錢太容易了!”
……
這邊宣傳網紅一月淨賺六位數,
那邊聲稱副業收入是主業5倍多,
滿屏都充斥着浮躁的信息。
對此,人民日報發聲説:
不修內功,難成大器。
真正的人生積澱、決定人生高度的東西,
都是需要下苦功夫慢慢去豐富的。
其實無論在哪個年齡段,哪種行業,
每一份工作都是為自己而做的,
所以,我們更要注重的,
在於我們以怎樣的價值觀對待工作,
怎麼去選擇。
博恩·催西在《讓自己更值錢》一書中提到:
“讓自己更值錢的方法,
就是像總裁一樣工作。
當你開始把自己看作是動態世界的積極參與者,
你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
外在的風勢固然重要,
但我們自身的能耐是把握風勢的根本。
主動,使我們把握機遇;
能耐,使我們抓住機遇。
缺一不可。
去努力吧,願我們都能逆着洋流,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