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寫在前面

去年寫《祖國》的時候,我在開頭寫過這麼幾句話。

我當時説,這種類型的片子,在輿論裏它已經不太像是一部電影了,在很多人眼裏它更像是一個禮物,現在大部分評價都是從禮物屬性出發的,已經失去了電影評分的參考性。

你要我去評價一個禮物的好壞,自然是荒謬的。

所以我今天的這篇差評,也是剔除掉這種禮物屬性後,對電影本身的評價。

請別過來跟我説什麼xxx平台評分9.2,這分數怎麼來的希望大家都心裏有點數。

去年我還説《祖國》沒法打分,因為這種單元短片拼起來電影,有的短片特別好,有的又特別差,直接概括地給一個分不公平。

但是今年《我和我的家鄉》就不一樣了,我可以打分了。

因為它就是沒一個好的,全軍覆沒,大家都一路貨,一樣差,給差評也不會虧待誰。

《我和我的家鄉》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喜劇不適合當歌頌工具

我知道大家現在最大的疑惑,肯定是為什麼一羣國內最好的一些喜劇導演,會集體發揮失常呢?

我跟你説,這就不是導演是誰的問題,這部片你換誰來都沒辦法,因為問題不是出在導演上,而是出在“喜劇”這兩個字上。

喜劇是什麼東西?喜劇的本質是悲劇,它最重要的基礎手法是諷刺,同時它也是必須要有一個丑角的,不然編劇沒法寫。

但是《我和我的家鄉》根本就不允許悲劇,不允許諷刺,更不允許丑角,取而代之的,只可以歌頌。

那您拍個屁的喜劇呢?

這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甯浩那個。

《北京好人》,人物延續《祖國》裏的《好人張北京》,依舊是葛優演,故事是張北京河北的表舅,在北京送外賣,沒有醫保,沒錢做甲狀腺手術,來求助張北京,張北京想方設法讓他假冒自己,用自己的醫保卡。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説白了就是騙醫保。

甯浩這個,不管從人物,還是故事都是所有片子裏最好的一個設定,悲劇,諷刺,丑角,都有了,前半部分拍的也不錯,特別是張北京差點做手術這段,笑點都很有《瘋狂》系列的味道。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但是毀在哪呢?

毀在結尾,估計是不允許外賣員沒醫保這件事出現,還硬要加歌頌政策好,就讓表舅回到河北農村突然發現,原來家人和村委會早就給他上了醫保,同時還要補一句,以後看病,都是國家出錢。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且不説自己上了醫保,自己不知道這件事發生概率有多低,就是你後面這一段和前面的調性也差太大了吧,都已經是對前面故事的一種自反啊不是嗎?

這一點上,只有徐崢是聰明的——我不拍喜劇不就完了嘛。

所以,它那一部其實是全片最不好笑的,但反而是最好的。

你覺得有喜劇感,完全只是那些演員在用喜劇的方式表演,比如大會那一場戲,根本就沒什麼笑點,單純就是每個人都演的特別用力,用特別誇張的肢體,表情,台詞去湊。

比如這——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但它好在哪呢?

一個是範偉老師演技太頂的,這個人物第一幕趴在地上一出來,整個電影的質感都被帶的不一樣了。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還有一個是他符合像我上面説的三個要素——

本質上是範偉這個老師,得了老年痴呆失憶的一出悲劇。

同時還有些諷刺在裏面,給我們看了當時吃不起飯的小孩,和現在每天拿着Ipad的小孩的對比,雖然是點到為止,但是大家也能感受到「為什麼物質條件好了,孩子卻素質更差了」。這個提問,片名最後一課,引向的也是一個教育問題。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那個一臉欠揍的小孩,也因此成了全片唯一一個“丑角”,獨佔了我給電影僅有的兩顆星裏的一顆。

幻想裏的家鄉

那這些導演就沒啥問題嗎?

當然不是。

問題其實非常明顯,這些功成名就的導演,在城市住太久了,都得一種“用幻想去拍農村山區”的毛病。

沈騰那個,扶貧,就扶了一個大城市郊區,這明擺着已經是相對發達的東部農村了,對貧的理解到底是啥?還是説,必須得給觀眾看“精裝修”的農村,那些真正被扶着的都不能入鏡頭?

鄧超那個更離譜,家鄉發達了的表現,是賣的羊雜湯裏,可以加海蔘和蟲草,然後兩碗賣280,還有你見過哪個陝北山村裏的露天農家樂用Ipad點餐?海底撈吃多了嗎?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陳思誠那個毛病也一樣,那片裏的貴州像是一個架空的地方,好好一個苗寨弄的像是一個山寨遊樂場,插秧,抖音直播,民間發明家,上個世紀的拖拉機,耕地的牛,高檔主題餐廳,就什麼都有,什麼雜碎元素都往裏放,但哪哪都不像。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這段我還特意問了一個貴州的朋友,他就回了我一句“愛誰誰,反正不是我家鄉”。

這種幻想,就導致這些導演在家鄉的選擇上,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傾向,就是都是選旅遊景區。

徐崢那個拍的是我家這邊附近,杭州千島湖,但是除了方言和我一樣之外, 我對這個地方實在太難讓我看出,是生我養我的山水江南了。

因為那屬於景區,所有的建築風物,都服務於對外的旅遊,是完全脱離這片原始土地。

沈騰那個也是發展旅遊業的東北農村,鄧超的前半部分也全是陝北農家樂和景區一覽。

陳思誠的更牛逼,可以直接改名《旅遊景區的一百種炒作方法》了。

重點是“我”,還是“家鄉”?

去年寫《祖國》的時候,我説了,《祖國》做得好的地方是,把重點落在了“我”,而不是“祖國”。

是從各個階層,行業,民族的不知名小人物視角出發,去呈現“我”愛這個國家的方式。

但是今年的《家鄉》把這一點給丟了。

它好像兩邊都想抓,但是兩邊不着落。

“我”被刻畫的特別假大空。

除了甯浩那個之外,其他的人物都特別失真,都太“好”了,好的沒有一點自我人格。

鄉村教師,扶貧幹部,犧牲自己一切去防沙的企業家,我不是説聖人不行,但在你成為聖人之前,首先得是個人啊。

而且很多角色的英雄主義,都沒有任何鋪墊,鄧超從一個愛吹牛,打腫臉充胖子,滿口謊言的無賴到英雄防沙鬥士,只用了一段小學生的演講,這太牽強了。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還有馬麗那個角色,前半部分都已經承載了個體選擇和集體需要的矛盾,結果結尾就靠她看了幾個新農村壁畫,就硬掰給她了一句——“我要讓我的所有朋友都知道,我的老公如何放棄留學,來建設的新農村。”

這個“我”沒寫好,“家鄉”更沒拍好。

反正這個家鄉到底是什麼?我到現在都沒有想明白。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在我眼裏,家鄉應該是《春江水暖》那種呈現,是家長裏短,市井小民,是大鉅變裏的小家庭。

但電影完全不是這種意思,它好像把家鄉,等同於了兩種東西,一個是扶貧政策,一個是高尚的離鄉之人。

電影的那條線,傳達的也不再是我愛家鄉的方式,而是扶貧政策讓我的家鄉變的多好。

我不是説不能拍扶貧政策,但是你好歹要體現那個變化吧?

你完全可以把這種村子富起來的過程,當做那種鉅變背景,這裏面衝突肯定不會少,你去好好拍這種鉅變裏的家庭或者個體小人物,怎麼可能不精彩?

現在電影上來就是一個“大型扶貧成果展示會”,過程也被略去了,最後再來一個“扶貧楷模表彰大會”,然後就結束了。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請問我為什麼不直接看新聞xx呢?

最後

去年我在《祖國》那篇影評最後寫了一段話,我想在一年之後的這個國慶節,再發一次——

我們始終覺得,我們這一代在物質上是比上一代更幸運的。

我們要為了集體去犧牲的更少,享受到的發展紅利更多,但同時相比80和90年代,我們頭頂的能看到的天,也有些微妙的不同。

我們大部分都是從出生就能吃飽飯的一代人,這是國家幾代人的努力,這一次電影裏那些好起來的農村,好起來的家鄉,也是我能看到的發展。

我們必須承認這個國家在一邊成長,一邊給我們更好的生活。

但很多東西都是一體兩面,我們吃飽意味着我們要為下一代爭取除了物質以外的東西,或者説是為這個國家更好的未來。

所以我不反對歌頌,也不反對批評,我只希望兩者不要互相掩蓋。

我希望既然讚美是自由的,往後的批評也應該是自由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只是兩者的本質是否來自同一個叫真實的東西。

實事求是,我希望看到真實的東西,在電影裏是,在電影之外也是。

而我此刻和以後的每一句讚美,每一句批評,都是希望她更好,更加包容,更加自由。

這是我愛這個國家的方式。

祝她生日快樂。

音樂/

配圖/《我和我的家鄉》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

激勵計劃簽約賬號【3號廳檢票員工】原創內容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

【來源:3號廳檢票員工】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27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和我的家鄉》很一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