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知道,鞏俐為什麼叫「鞏皇」了
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丨囡楠
“這世界上有兩種導演,拍過鞏俐的和沒拍過鞏俐的。我幸運地屬於前者。”
導演陳可辛在談及電影《奪冠》時,提到了鞏俐的一場戲。
這場戲是鞏俐的獨白。
全片最重要的台詞,整個電影的主題,都藴含在這場戲裏。
這場戲足足四分鐘,台詞三頁紙。
讓他沒想到的是,這麼長這麼重的戲份,鞏俐竟然一條就過了。
0 1
鞏俐回來了。
2020年第一部主演的作品,鞏俐變成“郎平”出現在大熒幕上。
這是她是第一次在體育題材的影片中飾演特型人物。
55歲又迎來了自己新的開始。
在電影還未正式上映之前,幾張她在賽場的路透圖就已經驚豔了觀眾。
不施粉黛,一身黑色簡單的運動裝,半扎頭髮,戴着眼鏡。
你很難把她和昔日那個光芒萬丈的影后聯繫在一起。
她已經磨掉了自己的氣息,完完全全入戲,低頭蹙眉記筆記的模樣,彷彿已經是一個專業的體育教練了。
在拍這部電影前,鞏俐就是陳可辛導演心中唯一的角色人選,但鞏俐面對陳可辛的盛情邀約,三次都拒絕了。
因為她需要塑造的,不是一個未知的虛擬形象,而是一個鮮活的在大眾心中早有深刻印象的人物。
她怕自己演不好。
在中國沒有幾個人不認識郎平,同樣的,也沒有幾個人不認識鞏俐。
如何讓鞏俐在熒屏上成為郎平,是這部電影對她來説最大的功課。
單憑想象,的確很難把“鞏俐”和“郎平”兩個人聯繫在一起。
這是年輕時候的郎平。
這是年輕時候的鞏俐。
這是現在的郎平。
這是現在的鞏俐。
兩個人看起來,好像真的沒有什麼一樣的地方。
可是她説,如果是她演的話,會非常非常努力。
拍攝前的幾個月,鞏俐多次跟着中國女排隊到寧波的排球訓練基地,跟她們一起報道,一起吃飯,一起下班。
她總是近距離的觀察郎平的一舉一動,很細微的動作也不放過。
為了成為一個“專業的排球教練”,她開始排球不離手,沒事的時候就反覆練習。
在這之前她可是完全不懂排球的人。“我要成天和它在一起,和排球過日子。”
像嗎?
這些郎平身上的細枝末節,都被鞏俐複製粘貼到了自己身上。
連郎平本人都説,“簡直太像了”。
想要演好一個角色,不光是要扮演她,而是要努力成為她。
在我看來,鞏俐的確做到了。
神態氣質,還有聲音。
我甚至在還看着電影的時候就開始搜索,《奪冠》是否是郎平本人配音,當知道是鞏俐原音的時候,我吃驚又欣喜。
陳可辛説,“除了鞏俐,沒人能演好郎平。她只要站在那裏,就有那種強勢的氣場,她那種倔強的眼神就是郎平。”
她在電影圈裏跟郎平在體育圈裏有同等的地位,她們都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職業生涯、率先走出國門跟國際接軌、在業內有相當影響力的中國女性。
有人問鞏俐,你覺得自己和郎平哪一點最像,她的答案是:永不放棄。
是像的。她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都有自己的霸氣和篤定。
這場相遇,是一個傳奇演繹了另一個傳奇。
0 2
如果你翻看過鞏俐這三十多年演藝生涯的履歷,就會發現她被稱為“當今女演員實力的天花板”,一點也不為過。
我本想列舉她獲得過的獎項,卻發現太多了,而且個個都高到無法“避重就輕”。
只要她肯出現在鏡頭裏,必定是最奪目的那一個。
她憑的什麼?
1983年和1984年,鞏俐高考接連落榜。父母不再支持她報考藝術學院,她只能一邊打工一邊複習。
1985年,鞏俐終於通過了中央戲劇學院的專業測試,但文化課卻差了11分,老師堅信她是個好苗子,向學院提交申請才破格錄取。
1988年,身着紅色衣裳,濃眉厚唇,眼神倔強篤定的“九兒”定格在電影《紅高粱》的海報上。
那是鞏俐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裏的模樣。
那時的張藝謀還只是個初出茅廬的新人導演,他選中鞏俐扮演電影中的“我奶奶”,這讓小説的原著作者莫言一度覺得這部電影會毀在鞏俐手上。
“我心目中‘奶奶’是一株鮮豔奪目、水分充足的帶刺玫瑰,而那時的鞏俐更像不諳世事的女學生。我懷疑張藝謀看走了眼”。
但很快,這個不諳世事的大學生就向大家證明了,自己就是那個潑辣熱情、活靈活現的九兒。
裏面有場戲是九兒挑着扁擔走過高粱地,這個幾秒鐘的鏡頭,她練習了一個多月。
為了真實,每一次水桶裏都裝着滿滿當當的水,一個肩膀磨破了就換另一個肩膀,反反覆覆。
後來,這部電影拿下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
此後鞏俐和張藝謀的合作,一部接着一部。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活着》…每一部都在中國電影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時的鞏俐已經名聲大噪。
1992年,秋菊為了向踢傷丈夫的村長討説法,不屈不撓逐級上告的故事出現在大熒幕上。
墨綠色頭巾,大紅色棉襖,臃腫的身材加上一口地道的陝西方言。
電影開始很久以後,人們還沒認出這個土裏土氣的農村婦女就是鞏俐。
她觀察到陝西因為風土的原因,人們的頭髮普遍都比較毛躁,於是她用肥皂洗頭,她反覆琢磨吸麪條的細節,最大程度的還原一切。
為了電影,她可以自毀形象。
各大獎項接踵而來,他們一起迎來電影創作的黃金時代。
與其説是鞏俐遇見了張藝謀才一路順風順水,不如説他們是在相互成就。
0 3
一路走來,不論跟誰合作,鞏俐都不是個“聰明”的演員。
在演戲這件事情上,有她“笨拙”和近乎執拗的堅持。
《藝伎回憶錄》中有一個四秒左右拋扇子的鏡頭:兩個扇子一塊扔,再交叉接住,過程中眼睛不能盯着扇子看。
導演説她不必真的學會,鞏俐説,我試試吧。
這一試,就是兩個多月。這兩個多月裏,她每天扔扇子2000多下,才有了後來這個行雲流水的完美鏡頭。
為了《蘭心大劇院》中的角色看起來不小氣,她拿了一把男士的槍。
特別沉,需要很好的臂力才能使得連開三四槍的時候手臂不發抖。這一練,又是好幾個月。
這三十幾年為了演戲,她一直很豁的出去。
她能在零下20度的氣温裏光着腳在小溪洗腳;能為了克服從樓上向下跳的恐懼喝了幾碗白酒給自己壯膽;《奪冠》中比賽的那場戲,機器不小心撞到了她,她的手被捲進機器裏,指甲被掀開一半,她站起來説,“沒事,我還能拍”。
鞏俐從未讓任何一個鏡頭失望。
這種拼勁讓大家總是會忘記,她已經55歲了。
這是一個演員對於自己職業的最高素養,也是鞏俐終其一生都想要做好的事。
0 4
她一直忠於自己的選擇,儘管在別人眼裏這些選擇或許並不“明智”。
“人世間這麼多形象可以塑造,為什麼一定要重複?”
她堅持不拍重複的角色,因為那會讓自己失去創作的衝動。
當年,出演《007》不知道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事,當機會找上鞏俐,卻被她風輕雲淡的拒絕了。
原因很簡單,那個角色讓她沒有太多的發揮的機會。
放棄好萊塢的邀約,她選擇去《藝伎回憶錄》中給章子怡當配角。
這部電影帶給她的評價是,完全不輸主角。
她喜歡的是拍戲的過程,喜歡的是體驗不同的人生,至於票房多少,會造成多大的轟動,不是她首先去考慮的事。
除了工作,你會發現鞏俐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裏,她一直稱自己“不是娛樂圈的人”。
不要把我和娛樂圈混在一起,我不喜歡把精力放在一些沒用的事情上,不希望在我拍戲之前、之後馬上就出來宣傳,我覺得不需要。
很多人都在追求全方位發展的時候,鞏俐卻拒絕任何的“跨界行為”,沒有想過當導演、開工作室、做生意.......就只把演員做好,是她唯一的目標。
“我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夠了,就是做一個好演員”。
她就像是父輩的那種老派人,能在光芒萬丈時還一直保持着最初的純粹,真的很難得。
...
《奪冠》上映後,鞏俐的一段聊天記錄被曝光,她説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憶,一切又從零開始了。
對於鞏俐來説,每次成功只不過是演藝生涯其中的一站,走過去就又重新開始了。
儘管已經萬千榮譽加身,她還是一直走在自己“奪冠”的路上。
讚美也好,諷刺也罷,什麼都無法阻擋她選擇的走下去的路。
一意孤行又耀眼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