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愛國教育:講屈原也要講張儀,講霍去病也要講婁敬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八卦

  受了幾十年的愛國教育,大傢伙基本都成愛國者了,嘿嘿。可愛國的方法都掌握了嗎?恐怕還沒有吧,所以有必要把愛國教育擴大一下。中華五千年不止有屈原、霍去病等人愛國的,還有張儀、婁敬等人也愛國嘛。他們所用的方式方法與前者是有區別,學了他們的方法就能開拓愛國思路,更好的愛一愛這個國家。

  屈原是寧死不屈的,在楚國得不到朝廷的信任,他就一條路走到黑投了汨羅江,這種為國而死的精神是受到後人景仰的。然而愛國愛到國將不國之時,人們只有這一條路嗎?俺看還是有其他路的,春秋戰國時的人腦筋其實還是很靈活的,士為知己者死,可要遇到不知已的蠢貨,那又何必為其賣命?嘿嘿,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張儀原是魏國人,在自己國家混不開就跑到楚國去,楚國宰相有眼不識泰山把張儀當賊打得半死。張儀此時沒有覺得人生抱負就此完蛋了,而是認為自己的舌頭還沒被打爛還有得救,他轉而投奔秦國終於成就了其“連橫”大業,為秦統一中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相比起屈原來他沒有那麼忠貞,卻更能分認清形勢,順勢而為實現個人理想,改變國家命運。屈原精神固然可嘉,但要大家都學他那樣為一個失敗的王朝去死,那未免也太過份,另外學一學張儀也是不錯的呢。


  提起大漢朝的光榮,愛國教育老拿匈奴未滅就不成家的霍去病當典型。霍將軍生在好時候呢,漢朝經文景之治天下富足,這才可以供得起霍將軍的大軍,成就了他封狼居胥的英名。可要回過頭看為這打下基礎的另一個人卻更值得大家學一學,漢初國力極弱皇帝的馬車都找不出四匹同色的馬來,劉邦提四十萬大軍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在白登山,這樣的仗當然打不下去。幸而有婁敬出了個好主意,那就是把皇帝的女兒獻給匈奴人與他們和親,送給他們一些財物與他們和平相處。這主意要放到片面的愛國者眼中那一準是賣國該死的,嘿嘿,也是劉邦英雄識英雄他就準了這方法。與匈奴的和親不光是讓漢朝得以和平發展變強變大,甚至還讓匈奴人產生了對華夏的向心力。後來匈奴族領袖皆自稱姓劉,最後實現了民族的大融合呢。要講愛國之功,婁敬會比霍去病小嗎?以前的愛國教育中總是有意無意的忽略婁敬這樣的人,只講面子好不好看,而不問實際操作是否有益,這就容易造成愛國的片面性。以為只有如霍一般才是愛國,而如婁一般就是賣國了,嘿嘿。無有婁的安邦大計,霍攻匈奴結果不會比劉邦強。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太多人身上,如咱們喜歡講岳飛是愛國英雄,卻不喜歡講劉裕。原因是岳飛北伐未成反死在皇帝手裏,他成了愛國而為國犧牲的代表。劉裕同樣的北伐,成績比岳飛還好一些,可他不願受白痴皇帝的窩囊氣,沒給皇帝以莫須有罪名殺他的機會,反而是一舉推翻東晉王朝自己稱了帝。雖説天下有能者居之,可這到底犯了咱們以下犯上的忌諱。由此劉英雄就不如嶽英雄了,其實死忠有什麼可取的?俺到以為王朝更換隻要於民有利,換就換了有何不可嘛。曹操比漢獻帝強一萬倍,他當選不是更好嗎?嘿嘿。忠誠是個好品德,然不分對象的忠誠就是愚忠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嘛,要忠於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忠於某君王、某社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