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30年後再反思:原來劉慧芳沒那麼好,王亞茹也不是壞女人
30年前,電視劇《渴望》在全國引起轟動。每到放映期間,大街小巷的人便回家收看《渴望》,據説《渴望》創造了90%以上的收視率,大部分觀眾都對這部電視劇給予肯定。甚至在民間形成了一句俗語:"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舉國皆嘆宋大成。"王滬生的扮演者孫松,出門時總有小孩跟在後面罵道:"王滬生,大壞蛋。"有一次孫松坐火車到外地去,一位大媽認出他,便叫到一邊教訓了一頓,説他不該那樣對劉慧芳。顯然,那位大媽把電視劇裏的故事當成現實生活了!這不僅説明孫松扮演的王滬生十分成功,也説明《渴望》深入人心。
劉慧芳與宋大成是被看好的一對。兩人從小一塊兒長大,可以説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成年後又一起在廠裏工作。劉慧芳長得漂亮,宋大成人物形象也不賴,重要的是宋大成脾氣性格好,為人大方,做事懂大理兒,而且劉家和宋家都是工人階級,可以説門當户對。上哪裏找這樣合適的一對去?因此,劉大媽對宋大成可以説有一萬個滿意。那麼對於劉慧芳來説,對宋大成滿意嗎?或者説,她愛宋大成嗎?這卻形成一個問題!宋大成對劉慧芳一廂情願,但劉慧芳卻對宋大成不感冒。她非常尊重宋大成,但只是拿他當做哥哥一樣對待,談不上什麼愛情。她對宋大成的"好",只是出於"親情友情"的考慮。因此,當知識分子出身的王滬生出現在劉慧芳面前時,她立即就動心了。與宋大成像個哥哥一樣,王滬生表現地像個弟弟,因此,能幹的劉慧芳立即就有一種想"保護"他的慾望,也就是説,激發出她"母愛"般的仁慈,這是她在宋大成身上無法得到的。王滬生談不上對劉慧芳的"愛",但在那樣"落難"的情況下,王滬生也迫切需要有一個人來"關愛"他,兩人走到一起,可以説是水到渠成。
劉燕陰錯陽差撿到一個孩子,劉慧芳一看之下喜歡地不得了,因此不顧劉大媽反對,堅決要撫養這個孩子。就算與王滬生結婚受到影響也在所不惜。可見她心腸多麼好。但殊不知,這個孩子正是王滬生姐姐王亞茹與她愛人羅岡所生。這就引出一系列戲劇性矛盾,劉慧芳任勞任怨地撫養王亞茹的親生女兒,卻被王滬生和王亞茹如此對待,簡直令人恨之入骨,這就讓劉家與宋家陷入親情、是非、好壞、道德判斷的漩渦之中,所有人都被裹挾而去,無法把握自己。
《渴望》播出後,很快在民間引起一陣陣討論。觀眾的基本道德判斷是:劉慧芳實在太好了,而劉慧芳的丈夫王滬生和大姑姐王亞茹實在太壞了,因此,劉慧芳對王滬生一家如此付出實在不值得!
甚至在今天,觀眾仍然是這樣的判斷:
劉慧芳好!
王亞茹和王滬生壞!
但是時隔30年後,我們才明白事情沒有想象地那樣簡單。
劉慧芳與王亞茹的反差,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第一是家庭出身不同,第二是性格不同。劉慧芳和宋大成都出身於工人家庭,因此從劉大媽的角度看,兩家人門當户對,假如劉慧芳嫁給宋大成,劉大媽就會憑空得到一個能幹的兒子,這是多麼好的一個盤算,可王滬生會幹什麼呢?簡直什麼都不會幹,處處還要劉慧芳操心。關鍵的問題是,王滬生和王亞茹出生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王子濤曾經留學國外,回國後搞學術研究,住的是高級別墅,在劉大媽看來,兩家是門不當户不對,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都不在一個層面上。有一次,劉慧芳到王滬生家去,王滬生便領着劉慧芳進了王亞茹房間,讓劉慧芳聽她姐姐的唱片,結果王亞茹回來,見劉慧芳擅自動她的東西,十分生氣,因為劉慧芳不講規矩,沒有經過王亞茹同意就進她的房間,但是在劉慧芳看來,隨便看一看又能怎樣?這是劉慧芳與王亞茹家庭習慣不同的地方。
劉慧芳性格綿軟,心腸好,作為一個"聖女貞德"似的人物,她的確挑不出什麼道德品質上的毛病。她其實也是敢愛敢恨的,但她的這種愛與恨,摻雜了太多顧慮:她顧慮母親的感受,顧慮宋大成的感受,顧慮王滬生的感受,顧慮王亞茹的感受,顧慮王子濤的感受,顧慮小芳的感受……在她的眼裏沒有壞人,她活着的目的,就是一切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在很多方面,她都顯得優柔寡斷。這種太多的顧慮,其實是給別人發出了一種錯誤信號,比如宋大成,就始終對劉慧芳存着幻想,宋大成的妻子徐月娟,也難免對劉慧芳感到不滿,用民間的話説,就是"拖泥帶水,不乾脆!""你倒是説句囫圇話啊!"但劉慧芳就是決定不得罪任何人!
但是,王亞茹與劉慧芳是完全相反的人,王亞茹可以説敢愛敢恨,説到做到,她喜歡羅岡,因此在兩人沒有結婚的情況下,就生下了女兒小芳,但羅岡的膽子小,最終把小芳給送人了,這導致王亞茹對羅岡由愛生恨,在羅岡回到城市後,便堅決斷絕了與他的關係,閨蜜來説情也毫無意義。她年齡大了也不結婚,過自己獨立自主的生活,絲毫不在乎別人的目光。活得很自我!
在觀眾看來,王亞茹這種性格和生活方式,可以説是不近人情的。當年在拍攝《渴望》時,扮演王亞茹的黃梅瑩就問過導演:"世界上有這樣不講理的人嗎?"那時候,黃梅瑩也不理解王亞茹的生活方式和所作所為。所以在她看來,王亞茹幹什麼事都"不講理",殊不知,這正是王亞茹的性格所在,並不是她不講理,而是她看過太多人性的冷暖,對自我的一種保護。
應該説,《渴望》裏的角色們,大多都是一種極端性格的人物,比如劉慧芳,"好"就好到極點,讓人挑不出她的毛病;比如王亞茹,"壞"就壞到極點,讓人感覺"不講理";比如王滬生,孫松把這個人物演活了,因此他一出門,就有人喊他"大壞蛋";比如宋大成,也太容易忍讓,令人唏噓!當年《渴望》播出後,就在媒體上引起一陣陣熱議,其中對劉慧芳的評價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作家王小波就寫過《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古遺風》一文,對劉慧芳進行批評:
這些年來,大家蜂擁而上讚美正面形象,也就是電視劇《渴望》裏面的一位婦女,該婦女除了長得漂亮之外,還像封建時期的一個完美小媳婦,當然,大家是從後一個方面,而不是前一個方面來讚美她的。這也是中古遺風……
王小波的看法很能代表那時候一部分觀眾對劉慧芳的評價。認為劉慧芳這類人物不可取,她是一個逆來順受,軟弱的封建婦女典型,她眼裏只有別人,活得沒有自我,所以她的好心腸最後沒有得到好報,自己被車撞了,家庭陷入困境,等於"作繭自縛"!但是另一派是熱烈讚美劉慧芳的:她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完美女性,正因為如此,大家才同情劉慧芳,喜歡她這種正派、無私、處處為他人着想,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的精神品格。
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對過去很多價值觀的評價都具有了更開放、包容的認識。但是30多年後,當我們再次看劉慧芳,評價並沒有超出上面兩種看法,有人讚美劉慧芳;有人批評她過於完美,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但不能不承認,我們今天看待劉慧芳和王亞茹,才明白:劉慧芳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她也有缺點;王亞茹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壞,她有自己的個性、優點!
作為平凡世界裏的普通人,為工作、家庭、愛情生活的普通人,他們不是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英雄,但他們也有自己的性格、價值觀,人生理想,在平凡中,堅守着做人的準則。電視劇《渴望》之所以當時萬人空巷,引起坊間一陣陣熱議,就是因為它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寄託着老百姓對生活理想的"渴望":人生需要純真善良與美好!但人生絕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有很多人性的灰色地帶,正是這些灰色地帶,才構成了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