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小公主為何被唐太宗李世民強搶成小妾?
雁門之圍,是隋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斯役導致隋煬帝無法返回國都大興(長安),只好南下江都,企圖東山再起。這對於蓄謀已久的唐國公李淵父子而言,無疑是天賜的造反良機。這個歷史大背景,被電視劇《大唐情史》戲説成了一種婚姻交易:垂青李世民的一位“公主”突然駕臨太原,要求李淵發兵迎接父皇還都,條件是,只要隋煬帝回到大興,她立刻與李世民舉行婚姻大典。
當然,歷史的走向不會以這位“公主”的意願而改變,李淵確實發兵了,不過不是去歡迎楊廣,而是佔領了長安,擁立其孫楊侑為帝,即隋恭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僅僅一年後,李淵就自己做了皇帝。
那麼,這位被戲説的公主是誰?正史上的她,是個怎樣的女子?
出身之謎,帝女無緣公主封號
楊廣之女,見於史料的有兩位,《隋書·列女傳》中的南陽公主,是他的長女,配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另一位出現在《舊唐書》裏,曰:“恪母,隋煬帝女也。”恪,指的是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以此推論,電視劇裏的那位公主肯定不是南陽公主,而是李恪的母親。然而,帝女可以稱為公主嗎?
通俗地説,可以;嚴格地説,不行。
根據歷代皇室制度,帝女一旦有了公主封號並受賜金冊,即意味着經濟與政治上的獨立,婚配擇婿也是由皇帝親自在全國貴族子弟中遴選的,政治性質十分明顯。遺憾的是,李恪的母親在正史上並無公主封號。
李恪生於武德二年(619年),也就是説,他母親當時至少十三歲到十六歲之間,出生於仁壽末年的概率更大一些。不管楊廣當時是太子還是皇帝,均不會影響她的正常冊封。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北魏至隋,公主制度尚不完備。但這也説不通,兩漢魏晉的成例難道是擺設?二是她的生母不是蕭皇后,而是一位並不受寵的普通妃嬪,以至於影響了她的冊封。
無論如何,她是隋煬帝的親生女兒,這一點不容置疑。
電視劇裏説她與李世民公然談婚論嫁,頗有政治頭腦……那是不靠譜的。因為李世民大業九年就明媒正娶了長孫氏,如果再娶帝女,算正妻,還是納妾?我們倒是有理由相信,她是被李世民隨父攻陷長安後強納為妾的,亡國之女沒得選擇。
歷史的弔詭,重回大興宮
唐王朝建立,這位“公主”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楊妃。先是做秦王側妃,貞觀元年成了皇妃。生於大興宮,長於大興宮,離別十年之後,又重新踏入昔日居所,彼時之家為今日之家,豈非歷史的弔詭?
説起來,她和李世民還是姨表親呢,他們有同一個曾外祖,就是那位著名的帥哥獨孤信。李淵的母親與楊廣的母親是親姐妹,都是獨孤信的女兒。但是在皇家,絕不會因為這種親戚關係而厚待某人的。比如漢武帝與陳阿嬌,就是嫡親的表姐弟關係,劉徹還不是照樣對阿嬌棄如敝屣,廢入冷宮,幽禁而死。
比起陳阿嬌,楊妃還算幸運,她為李世民生下兩個兒子——李恪和李愔。
以此可以推測,在李世民未登基前,年輕豔麗的楊妃還是蠻得寵的。只是後來楊妃未曾再生育,也可能是因為當了皇帝的李世民身邊有了更多的美女,因此對楊妃的感情就淡了一些。
與電視劇塑造的“公主”相比,正史上的楊妃似乎沒什麼政治頭腦。她僅僅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女人而已,從不參與宮廷權力角逐。李世民讚揚李恪“類己”時,她沒有任何欣喜之舉;李世民責罵李愔“愔為法司所劾,朕實恥之”,她也沒有任何惶恐表現(《舊唐書》)。
巍峨的大興宮,註定是她默默的藏身之所。生於斯長於斯,能再終老於斯,她或者也就心滿意足了。這種心願差點就實現了,因為李恪差點就做了太子,若其果真得繼大統,楊妃後半生可確保無虞。
可惜的是,在歷代政治漩渦的中心,皇帝稱讚皇子“類己”往往耐人尋味,除非是獨子,否則大多不會有好結局。
下落之謎,禍起蕭牆後的楊妃
常説不爭是爭,這句話是要看時運的。
楊妃固然不爭,也從未企圖讓兒子李恪去爭奪太子之位,但是爭有用嗎?從李世民為她兩個兒子取名為“恪”與“愔”的時候,她或許已然明瞭未來。“恪”字是恭敬、謹慎之意,“愔”字形容安靜和悦、靜寂無聲、深沉。而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分別取名為“承乾”、“泰”和“治”,都是非常進取的字樣。楊妃兩個兒子取這樣的名字,是否是李世民有意暗示讓她知道自己的身份,一輩子和兒子一起安守本分,才能平安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