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暗含了孩子心理的變化,家長別大意

本文由Ainee媽咪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世界上的語言有很多,但“媽媽”這個詞的發音在各地卻都是一樣的。

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到滔滔不絕,從步履蹣跚到健步如飛,他們對你的稱呼也從“媽媽”變成了“媽”。

這個變化雖然看似簡單,但在它的背後,其實暗含了孩子心理的4點變化,家長們可不能忽視。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暗含了孩子心理的變化,家長別大意

從“媽媽”變成“媽”,見證着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

小馮是一位90後寶媽,平日裏性格活潑,從來不在孩子面前擺父母的架子,所以女兒從小就和小馮感情好,兩個人總是湊在一起聊天、逛街、吃美食。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暗含了孩子心理的變化,家長別大意

上初中前,女兒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大喊一聲“媽媽”,然後興致勃勃的跟小馮分享自己在學校的趣事

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小馮發現女兒已經很少叫自己“媽媽”了,反而會用“媽”來代替,和自己也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親近了。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暗含了孩子心理的變化,家長別大意

小馮後知後覺的意識到女兒這是長大了呀!作為“老母親”的她真是既欣慰又覺得失落,雖然知道女兒終有一天會逐漸離開自己,但沒想到會怎麼快來臨。

分析

孩子在牙牙學語的過程中很喜歡用疊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吃飯飯、睡覺覺等等,而在稱呼父母時,自然也會選擇叫爸爸媽媽。

這是因為寶寶年紀比較小,發出單音節相對來説更困難,所以會採用這種説話方式,但隨着孩子年齡的逐漸增大,他們説這種疊詞的情況就會逐漸減少。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暗含了孩子心理的變化,家長別大意

很多父母認為這是由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對單音節掌握比較好,所以才不會繼續説疊字,但事實並非這麼簡單,家長們可別大意。

對媽媽稱呼的改變,背後隱藏着什麼“深意”呢?

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發音系統也會逐漸成熟,但他們從疊字稱呼變為單音節稱呼並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其中暗含了孩子心理的4點轉變。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暗含了孩子心理的變化,家長別大意

1. 孩子逐漸開始獨立

從“媽媽”到“媽”,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代表着孩子已經逐漸成熟和長大,而這時家長應該學會放手。

這個時候孩子會覺得自己有能力獨立,不再需要被媽媽保護,可以擁有自己的小秘密,遇到問題也可以自己決斷了,這時家長一味的控制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暗含了孩子心理的變化,家長別大意

2. 孩子開始在意別人的看法

“媽媽”這個詞代表的是一種呵護和依賴,但孩子們隨着年齡的增長開始在一起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相應的也會受到身邊同學、朋友的影響。

如果周圍的朋友習慣於説:“我媽如何如何”,孩子為了避免被其他同學嘲笑,也會逐漸跟着改口叫“媽”。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暗含了孩子心理的變化,家長別大意

3. 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了隔閡

有些父母總是習慣用命令的語氣來管教孩子,覺得小朋友年紀小不會有自己的思想,但這樣卻會在無形中傷害到他們。這時,稱呼的改變可能意味着孩子與父母之間可能產生了隔閡,孩子渴望逃離父母的一種表現。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暗含了孩子心理的變化,家長別大意

4. 孩子心理的轉變

孩子年紀小時,認為父母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什麼事情都喜歡和爸爸媽媽分享,等他們長大後,有了自己的“朋友圈”,這時他們的心理也會發生轉變,覺得一些秘密和朋友分享更加合適,而稱呼的改變也證明了他們對父母的熱情降低。

【貼心寄語】

孩子對父母稱呼的改變,並不僅僅是簡單音節的變換,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一種轉變,父母們要注意起來。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是如何稱呼你的?

我是Ainee媽咪,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兒母嬰的經驗和知識,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0 字。

轉載請註明: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暗含了孩子心理的變化,家長別大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