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復須有摺迭,進退須有轉換”;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
“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一氣呵成”。
從上四句話中可以看出,太極拳要求在練全趟架子時能夠進一步做到一氣呵成,內勁不斷。這是加大運動量的又一方法。
其具體方法是: 在手法上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摺迭;在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當然,這個特點是在螺旋式纏絲運動的輔助下來實現的。如果在發勁之後出現了斷勁現象,就要將這種發勁的餘意接續下去。萬一意也斷了,則要運用意、勁的餘神接續下去。為了做到這點,勁要摺迭轉換,動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統一的身法如同長江之水滔滔不絕,中間無卸勁的餘地,亦無意馳的時候,這樣就自然可以達到一氣呵成的要求。
一氣呵成的實現是在一動無有不動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加大運動量的具體措施。着重要求九個主要關節要一動全動,借使運動器官內外相合,以提高每一個拳式的運動量。
一氣呵成的特點主要是要求在一動全動的基礎上,從一趟架子第一個動作開始,一直到一趟架子練完止,中間沒有卸勁的地方和斷勁的時候,也沒有神氣呆滯別有所思的情況發生,更沒有鬆口氣、離開用意的表現,而是做到自始至終相連不斷,波浪似地滔滔起伏不已。也就是説,要把一趟架子一氣呵成。
運動量經過這一提高,對一趟架子練完後的動度的計算,應該是九個關節的動乘以一趟架子的動作:假定架子的拳式為七十二着,那麼練完一趟架子就要一氣完成六百四十八個動量。這是我們袓先在太極拳運動上的一種出色的特殊創造。但是要將這種複雜多變的運動做得自始至終相連不斷,從大的方面來説就要做到下述兩個方面。
手法上
運動時凡是遇到一往一復的動作,在往復之間要運用摺迭彌補其間,使前後兩個動作能呈曲線緩和地聯接起來。這種摺迭的做法是,在運勁到盡頭,將要做下一動作之先,如下一運作是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摺,再往後一迭,然後再接做下一拳式,這樣就與下一動作的勁很自然且呈曲線緩和地聯接上了。這就是拳論所規定的“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後”的説法。這樣做,不但前一拳式與後一拳式的勁接上了,並使下一拳式由於前一拳式的加速力關係,使它更如沉着和加強了,正如用毛筆寫大字的回鋒筆法一樣。
因此,太極拳運動除了一個動作在一個圈內可以做完者外,如果動作中有一往一復(如兩個拳式連接處),就必須加以摺迭,才可使上一動作的勁毫無間斷地貫串到下一動作中去,這是手法上因有摺迭而達到相連不斷的方法。
步法上
凡遇到動步進退時,在它們之間用一個“輔換”來彌補其間,使前後的步法也能呈曲線緩和地聯接起來。這種轉換的做法是,邁步向前或是退後均不可直線地直進直退,而必須在前一步到後一步之中嵌進一個轉換。這種轉換,就是太極拳五步中的顧盼二步。有了頋盼二步的轉換步法,不但可使腿部的勁強有力地聯接起來,並且可使腿部不離開纏絲,能與兩臂的纏絲上下一致地聯合起來,起到勁起於腳跟,形於手指的貫串功用。
太極拳整個套路內是不斷有往復的,因此也是不斷有摺迭的。有了摺迭嵌進在動作之內,練起拳來就顯得有一種留戀繾綣的感覺,產生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的神態,並表現出波浪滔滔的起伏狀,好象一浪過去,又是一浪地動盪不已。太極拳一趟架子內是不斷有進退的,也是不斷有轉換的。有了轉換嵌進在進退之間,就便進退不再是直進直退,而是可以顯出婉轉的迴旋和生生不已。
我們在土地上練拳時,練完一趟架子之後,在泥土上可以留下許多足跟的圈兒,這就是這種轉換的頋盼二步所留下的正確痕跡。總之,在往復之間手臂有了摺迭,在進退之間腿部有了轉換,就不但可使前後的內勁聯接上,並可使往復進退過程用的勁都是圓勁,不致發生頂抗與丟匾的毛病,也可使往復與進退兩者對立面統一起來。進而實現一氣呵成,滔滔不絕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