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寶寶摔倒了,家長扶不扶?這3種反應,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走向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健康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磕磕碰碰的。加上孩子生性活潑,行動力和平衡力也未熟練掌握,所以任何不起眼的小東西,都能絆倒我們的寶寶。毫不誇張地説,寶寶有時“狠”起來,TA能把自己給絆倒

那麼問題來了!寶寶摔了,在對身體沒有任何威脅的基礎上,究竟該不該扶?

對此,大家都默契地分成了三大門派。分別是:堅決不扶派、怨天尤人派、盲目安撫派!

其實啊,寶寶摔了該不該扶,真的不能一概而論。那麼寶寶摔倒了,家長作何反應才最正確?接下來小康君就給各位家長,好好地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弊端~

堅決不扶派

“自己站起來的孩子才堅強”

在家長圈裏,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句育兒雞湯——“寶寶摔了堅決不能扶,必須等他自己站起來,這樣孩子才能記住教訓,性格才會更加堅強。”

這句話堅定了不少家長所奉行的“挫折教育”,為了讓寶寶更加的堅強、勇敢和獨立。

所以,當寶寶摔倒時,家長給出的第一反應就是:“你已經長大了,不準哭!要堅強的自己站起來!”

甚至對寶寶請求的幫助置之不理,不允許任何人去扶寶寶,必須等孩子自己站起來才罷休。

相信這碗雞湯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某些家長形成了偏激的觀念後,反而會把育兒雞湯熬成毒雞湯。

其實,寶寶在遇到小挫折的時候,最需要的只是媽媽的一個擁抱和接納。寶寶首先有了安全感,才有能力讓自己更勇敢,被愛包裹的堅強才更有力量。

若不分情況的奉行“打死都不能扶”的原則,那麼可能會讓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影響親子關係。

而且,為了建立鞏固的親子情感,有些寶寶會變得更加粘人,不允許父母離開自己一步。

若長期得不到家長的回應,這類孩子可能會形成冷漠、孤僻、過度好強的性格特點。

怨天尤人派

“都怪XXX絆倒寶寶了”

怨天尤人派的特點就是懟天、懟地,就是不指出孩子摔跤的真正原因。

寶寶腳絆到凳子摔跤了,這類家長就會邊打凳子邊説:“誰讓你在這兒呢,要不是寶寶就不會摔倒了!”

寶寶踩到玩具摔倒了,家長就會摔打着玩具説:“都怪你絆倒寶寶,大壞蛋!”

在沒有任何障礙物的情況下,寶寶摔倒了,這類家長又會找到由頭,拿着寶寶手邊拍地邊喊:“都怪地不平,打你!”

雖説把寶寶摔倒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別人”的方式,能夠暫時安撫寶寶的情緒。

但此種方式卻會給孩子一種“我本不會摔倒,是你們的存在才使我摔倒”的錯誤觀念。

長此以往,孩子形成了固定的思維,就會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遇到挫折或失敗都認為是“別人”的原因,而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也缺乏評估風險、總結教訓的思維習慣。

盲目安撫派

一句“哎呀媽呀!”嚇哭娃

其實很多時候,寶寶不是疼哭的,而是嚇哭的。

寶寶身高低,與地面的距離短,如果跑的不是很快,其實摔倒一般不會太嚴重。

寶寶呢又缺乏經驗,摔跤後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反應,在一兩秒鐘發愣的時間,若家長大驚小怪地又親又哄,不停地問:“寶寶摔疼了沒?不疼不疼,咱不哭哈~”

本來沒打算哭的寶寶,看到驚慌失措的家長後,就會認為:我摔個跤麻麻都嚇成這樣了,看來事情很嚴重啊!於是就非常“應景”地大哭了起來。

其實,家長過度驚慌的反應會影響寶寶的自信心。寶寶再遇到有風險的事情會本能地拒絕嘗試,常常給人一種寶寶很膽小的性格印象。

可能有家長問:“這也不行,那也不對的。那寶寶摔倒了,家長該如何反應才正確呢?”

寶寶摔了

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

一、不要急於攙扶,而是詢問寶寶情況。

寶寶摔跤了,家長再緊張也要保持平和的情緒問一句:“怎麼樣啊?還好嗎?可以自己站起來嗎?”

如果寶寶沒有什麼問題,就遵從孩子意見鼓勵他自己站起來。若寶寶尋求幫助,家長也不要拒絕Ta。

二、勿責備,讓寶寶適當發泄情緒。

有時候寶寶可能真的摔疼了,家長千萬不要責備Ta,而是要告訴孩子,媽媽/爸爸在你身邊呢,不要害怕,給足孩子安全感。

然後,輕輕撫摸寶寶,讓其適當發泄一下情緒。等到寶寶情緒發泄出來後,也就不把摔跤當回事兒了。

三、情緒平復後總結經驗教訓

等到寶寶情緒平復後,要告訴孩子下次如何做才不會摔倒和受傷。如果孩子願意,可以和孩子一起再“回顧”一下摔倒時的情景。

在回顧時,教寶寶如何清理或躲開障礙物,這樣做既能轉移其注意力,還可以避免下一次的意外發生。

四、不吝嗇鼓勵

如果寶寶有進步了,成功躲過障礙物了,或摔倒後沒有哭鬧,家長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培養孩子自信、勇敢的性格。這樣寶寶才會在每一次的摔倒中,真正的站起來。

育兒小妙招

寶寶摔跤其實是一件好事,這是寶寶鍛鍊平衡和協調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摔跤可以讓孩子明白任何事物的不確定性,學會評估環境的風險。

所以,各位寶媽奶爸們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盲目崇拜挫折教育的“毒雞湯”,讓孩子沒了安全感,也喪失了體驗生活的重要經歷,影響了正確的性格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