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虎媽貓爸》:極端的教育方式,只會害了孩子,4招或讓家長受益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健康

在追求孩子茁壯成長的道路上,家長們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從早教到早託,再到各種興趣愛好的培養,各種輔導班,再到各種課外複習資料,課外書籍無不彰顯着家長們對於孩子未來發展成長的在意。

但是由於經驗的匱乏,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容易陷入誤區,選擇了錯誤的教育方式。而錯誤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往往就是不好的後果。

案例分析

《虎媽貓爸》是由趙薇佟大為主演的家庭輕喜劇,雖是輕喜劇,但在劇中更多的是令人唏噓的無奈,家庭的各種矛盾以及許多父母的縮影。

《虎媽貓爸》大致講述了,主人公虎媽畢勝男與先生貓爸羅素的生活。夫妻倆和很多夫妻一樣,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活。畢勝男的女兒從小在奶奶家長大,在奶奶和爺爺的溺愛下,成長地任性,不服管教。讓畢勝男夫妻倆十分頭疼。

畢勝男在將孩子接回來後,對女兒進行了各方面的改造以及教育,更是為了將女兒送進好學校賣了家裏的房子,可惜,女兒長期在自己爺爺奶奶的教育下,性格已經逐漸養成,更改起來十分困難。孩子的學校也未能通過,畢勝男無奈之下只能辭職回家陪女兒一年。

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裏,畢勝男開始針對女兒的各種問題採取措施,想要引導女兒改正。每次在快要取得成效時,孩子的爺爺奶奶就會出現,然後就會因為育兒觀念的不一致發生衝突,產生矛盾。

如果説畢勝男的公公婆婆對孩子的溺愛是一種極端的教育方式,那畢勝男的爸爸,孩子的外公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另一種極端的方式。

畢勝男的爸爸是個老師,自然而然也就十分的嚴肅,對孩子的要求也十分嚴格。由於長期受到學生以及家長的追捧,畢勝男的爸爸十分自我,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就是正確的。畢勝男的爸爸認為,對於孩子就得嚴格要求,甚至可以隨意責罰打罵,因為“棍棒底下出好人。”

由於家庭教育方式的截然不同,極端的教養,以及父母之間因為孩子教育出現的各種矛盾,各種糾紛,孩子長期在這種環境下患了心理疾病,性格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不得不説,電視劇《虎媽貓爸》中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

1,溺愛:

這種教育方式常見於孩子的長輩,由於思想相對來説沒有跟上社會的步伐,相對比較落後,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就會選擇溺愛的教育方式。

家長對孩子的溺愛會讓孩子變得自我,任性,不聽家長的管教。還會讓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簡單來説,就是可能會比較自私,比較不聽話。

2,棍棒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通常出現在相對來説文化基礎比較薄弱的家長身上。正如畢勝男的父親一樣,這類人通常認定武力責罰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經常捱打的孩子一定會比其他人更有出息。

殊不知,經常打罵孩子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長期如此,很容易導致孩子的性格變得內向敏感,自卑脆弱,還會讓孩子恐懼家長,害怕與家長接觸,從而進一步影響到親子關係。

棍棒教育還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家長長期打壓孩子會讓孩子懦弱膽怯,不敢去接近他人,不敢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

3,嚴苛教育;

不同於嚴格教育的是,嚴苛教育往往過了頭。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往往過多,對孩子進行了過度的管控。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會造成孩子壓力過大,可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此外,家長對孩子過於嚴苛很容易讓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將自己封閉起來。

過大的壓力還可能誘發孩子的心理疾病。

4,教育方式的不統一:

家長間教育方式的不統一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家長的意見不統一會讓孩子很迷茫,不知道該聽誰的,時間久了可能就會出現孩子對家長一方更喜歡,另一方更加牴觸。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該統一戰線,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長之間發生矛盾時應該私下解決,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以免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家長想要孩子更好的成長,那麼良好的家庭氛圍就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和睦美滿的家庭氛圍,會對孩子造成好的影響。通常來説,好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性格會比較陽光,比較開朗自信。

總結: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學會因材施教。家長平時要多瞭解孩子多和孩子接觸,瞭解孩子的想法。根據孩子的性格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合適的教育方式説不準會讓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