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孩子們不喜歡媽媽的嘮叨,説媽媽很壞。媽媽該怎麼辦
大多數媽媽都愛嘮叨,但是幾乎沒有誰喜歡愛嘮叨的人。因為,一件事情反反覆覆的説,會讓人感到很厭煩。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別人在你的面前不停的嘮叨同一件事情,你會有什麼感受呢?是不是也會感到很煩?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女性總是愛嘮叨。
一、為什麼女性愛嘮叨?
女性愛嘮叨和女性的大腦結構有關。台灣著名教育家、腦科學家洪蘭説:女性大腦中的語言中樞神經比男性的要發達。 女人一天要講 2萬個字,要是沒講完就會很難受。女人需要不停的説來釋放自己的情緒。當女性在嘮叨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只考慮自己説得痛快。如果對方受不了了就很容易產生衝突。這是女性與男性的區別。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很多家庭中都是這樣,男性很少嘮叨,幾乎都是女性愛嘮叨。
二、超限效應會破壞親子關係。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做超限效應。超限效應是指當人體受到過多的刺激,這種刺激強度就會很大,持續時間長的話,就會引起不耐煩或者是逆反心理。説白了就是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孩子就會開始反抗或者逃避,最終會導致破壞親子關係。
媽媽囉嗦,其實就是因為孩子沒有馬上聽從媽媽的話,所以會變得很囉嗦。有的父母總是對孩子説:“快起牀!”、“快去洗手”,然後對孩子講一番道理,説都是為了孩子好。很多父母會打着“為了孩子好”的幌子來控制孩子。孩子在稍微大一點後就會明白,你是真的為他好、尊重他、還是想控制他。無論父母是否為了孩子好,孩子也不願聽。當他不耐煩了,就會説媽媽變壞了。
三、孩子罵媽媽是因為進入了詛咒敏感期。
在孫瑞雪寫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説到:幼兒時期,即3—6歲的孩子會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而且最能夠表現力量的話,也就是詛咒。成人反應越強烈,孩子就越喜歡説詛咒的話。這是因為孩子進入了詛咒敏感期。
比如:有的孩子會説別人“屁媽媽”、“壞媽媽”、“臭媽媽”、“狗屁老師”等等。他們覺得説得很有趣。成人越禁止孩子説,孩子就越要説。我們幼兒園的孩子會經常説這些話,他們在説的時候,一臉開心的樣子,只是覺得很好玩。
當孩子這樣説媽媽時,很媽會感到很生氣,認為孩子沒有禮貌、很無聊,會罵孩子,會感到很難過,認為都是孩子不好。當孩子進入詛咒敏感期後就會出現這種語言。這其實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父母不用太在意,一般,過了這個敏感期後,就好多了。上了小學的孩子,很自然不會再這樣説話了。那麼,父母要如何引導孩子,才能減少孩子的這種行為呢?
四、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媽媽可以使用嘮叨替代法減少對孩子的嘮叨。
當想要對孩子嘮叨的時候,可以嘗試用嘮叨替代法。
1.只做不説:
有的孩子在吃飯前很愛吃零食,當孩子飯前吃零食時,媽媽不用嘮叨,只需把零食拿走就行了。當孩子問起來,就簡單的回答孩子:飯前不能吃零食的。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把玩具到處亂扔,不用理會孩子,只需要撫摸孩子的後背,他自己就會意識到的。然後再與孩子一起來收拾就好。
2.給孩子提供有限的選擇:
孩子總是愛看電視,捨不得關掉。這時,父母也不用一遍又一遍的催孩子關掉。可以問問孩子:是你自己關電視還是我來幫你關電視?你是想再玩5分鐘還是10分鐘?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同時,他也看到了父母堅定的一面,知道馬上就要關了。
3.用不超過十個字的句子提出合理的要求,然後等待孩子反應。
字數少一點,孩子才願意聽。當孩子晚上很晚睡覺時,父母可以對孩子提出要求:
我希望你能洗手;我希望你少看電視;我希望你早點睡覺;在説出自己的要求後就停止,多説無益。等待孩子做出反應。
4.只用一個字。
用一個字説話是最簡單的,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比如:
想叫孩子來喝水,就説:“喝”。想叫孩子洗手,就説:“洗”。想讓孩子早點睡覺,就説:“睡”。這一個字,孩子也是能夠理解意思的。
5.説出自己的感受。
當自己感到很生氣的時候,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媽媽有點難過,因為我看到沙發上有你的玩具。”
“媽媽有點擔心,你吃了很多糖,牙齒很容易壞。”
把自己的感受説出來,孩子就知道了。
6.描述你所看到的。
描述所看到的事實,而不對孩子進行任何的評判和指責。
比如:媽媽注意到你把襪子扔在外面的沙發上了;
媽媽看到你的被子沒有疊起來;
用“我看到”、“我注意到”這樣的句子來與孩子溝通,這樣不會讓孩子感到你是在批評他,也就不會引起權力之爭。孩子就不會説媽媽變壞了。
媽媽在説這些話的時候,還要注意語氣,用平和的語氣與孩子説,而不是責備的語氣。
父母不要總是嘮叨孩子,擔心他們做不好或是遺忘一些事情。孩子只有自己去體驗了一些事情後,才會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每個孩子都是有感受的。在正面管教中説道:孩子是在感覺好的時候才能夠做得更好。因此,父母用不帶情緒的語言與孩子溝通,才能取得更好的溝通效果。孩子也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意,從而會減少他們對父母產生的攻擊性。
無論父母是批評孩子還是表揚孩子,都要有一個度,不要説得太多。如果總是不停的説,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也容易產生逆反的心理。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觸犯了超限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