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現代育兒觀念的發展,大家逐漸明白不應該溺愛孩子,但是仍然有不少父母把握不住''愛孩子''的度,有很多行為在別人眼裏看來已經屬於溺愛了,但是在他們眼裏卻很正常。
小俊今年6歲了,他的媽媽李阿姨就是這樣一個分不清什麼叫做溺愛的母親,她對小俊的照顧是無微不至,但是有時候她的行為存在一定的爭議性。
比如早上叫小俊起牀後,李阿姨會幫他把適合今天穿的衣服找出來放在他的牀頭,讓他自己穿。李阿姨表示説這樣既能照顧小俊,又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避免自己的行為太過溺愛孩子。
但是私下裏李阿姨又會非常過度的''檢討''自己,做出一些''多餘''的事情。
比如某天突然下雨了,但是李阿姨沒有給孩子準備雨衣和傘,那麼這一天等孩子回家了之後,她總是會不由自主的觀察孩子的表情,好像生怕孩子會因為這個跟自己生氣一樣。
按照我們一般常理來説,突然變天這種事有時候是無可奈何的,天氣預報也有不準的時候,家長幫忙準備衣服本來就已經''盡職盡責''了,過度的自責是沒有必要的。
像這樣類似的瑣事發生過很多次,幾乎充斥着小俊的生活,因此即使李阿姨認為自己的育兒方式並沒有那麼''寵溺''孩子,但是小俊的脾氣卻越來越大,漸漸地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不願意體諒李阿姨。
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裏非常常見,家長經常覺得自己也沒有特別的寵孩子,可是為什麼孩子卻越來越任性了呢?
其實與孩子相處的很多細節上,我們作為家長的都在無形之中,向孩子妥協了很多本不該妥協的事,從而讓孩子變得驕縱。
在和孩子的相處中,家長究竟要注意哪些細節呢?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讓孩子不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任性呢?家長們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當孩子想要某種東西的時候,不要直接提供給孩子。
當孩子想要爸媽幫他拿什麼東西的時候,如果是孩子觸手可及的、比較容易就能拿到的東西,我不建議家長幫孩子拿。
很多家長可能覺得這就是個''舉手之勞'',根本不算什麼,沒必要在這樣的小事上面斤斤計較。
但實際上,如果家長經常滿足孩子這樣的小要求,孩子會漸漸地把''求助''的心態慢慢轉變成''要求、命令'',當家長的底線一次一次的向後退之後,孩子的''貪心''也會越來越不滿足於現有的程度。
隨着孩子長大,他們想要的也就會越來越多,總會有一天孩子會提出家長無法滿足的要求,如果這個時候家長才去拒絕孩子的話,孩子通常不會理解家長辛苦。
2.在瑣事上,如果家長做錯了或者有疏忽,不要太過內疚。
像上述案例中,李阿姨之所以會把孩子教的越來越任性,就是因為''過度內疚''情緒,讓孩子在與父母的交流中總是佔據上風,因此他們覺得父母是必須要哄着自己的。
其實我們應該按照正常的人際交往方式來對待孩子,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小心做錯事的時候,通常我們只要彼此道個歉就沒事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家長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有一些小疏忽,用正常態度跟孩子道個歉就行了,不要把這些瑣事放在心上,更不要覺得太過內疚,別總想着自己欠了孩子什麼,要找機會補償給孩子。
有的家長就是這樣,比如自己不小心把孩子磕着了,就想着中午做點好吃的給孩子補償一下。
這樣的態度其實會把家長和孩子放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孩子的''身份''明顯是高於家長的。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習慣性的認為,只要有需求向父母提要求就行了,如果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孩子就會大哭大鬧,甚至對父母使用暴力。
我們平時發現有不少孩子在家裏非常任性,但是和同學、老師交往的時候卻非常善解人意,孩子對家長和對其他人''雙標'',也是由於家長對孩子錯誤的態度而導致的。
隨着現代育兒理念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孩子的精神世界、性格塑造,希望給孩子培養出一個健全的人格,有助於他們將來的成長,以免他們因為性格上面的缺陷,而遭到社會的''毒打''。
不少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也仍然在摸索中,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能會不小心犯很多錯誤,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及時溝通、及早糾正,千萬不要固執己見。
家長育兒的心態,決定了孩子將來成長的方向,關於現代新型''溺愛''的大坑,也需要每一個家長及早認識到,儘量做到避免自己有這樣的行為,別把孩子教成一個任性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