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緊張、習慣性退縮,幫孩子擺脱緊張感,睿智父母這樣做
哈嘍,終於等到您,還好我沒放棄!您終於來了!這裏有您最想知道的!這裏有您最想不到的!這裏有您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總之,您來對地方了~那麼下面就讓我帶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涵涵今年上小學一年級,以前剛上幼兒園時,她用筷子很熟練,涵涵媽總誇她筷子用得好,可最近涵涵媽發現,孩子每天吃飯時,夾菜時飯菜總會中途掉在桌上,孩子拿筷子的姿勢看上去彆彆扭扭的。於是,涵涵媽每到吃飯時間,就給孩子指出來這個問題,希望孩子能夠改正。
接下來的幾天,孩子只要用筷子夾菜,就必然會掉在桌上或地上,涵涵媽覺得用筷子吃飯這麼簡單的事情,兩三天就能改好,結果卻拖成兩萬五千里長徵,她頓時火冒三丈,罵孩子還不如幼兒園的三歲孩子,涵涵委屈得哇哇大哭,原本開心的晚餐變成母女的戰場,涵涵媽對自己的不冷靜十分後悔,可是面對已經六歲卻不會用筷子的孩子,她實在無計可施,只好求助小編。
原來是“用筷小能手”,現在變成“筷子剋星”,表面看上去僅僅是孩子生活技能的退化,實際上卻隱藏着孩子對於用筷子這件事的不自信和緊張感,造成孩子緊張的原因,就是涵涵媽過多地嘮叨,涵涵越想重新成為“用筷小能手”,就越發現難以做到,日常生活中,很多場景下孩子都會產生緊張感:
孩子做錯事擔心捱罵,於是跟媽媽説話時結結巴巴、語無倫次;
孩子參加演講比賽,擔心拿不到名次,面對台下的老師和評委,手心冒汗,兩腿發抖;
孩子又做錯了一道題,媽媽越提醒要認真做,孩子越容易出錯……
緊張情緒在某些場景下屬於正常現象,但如果孩子經常處在緊張狀態,可能對孩子產生嚴重的影響,父母千萬要引起重視,注意查找孩子緊張背後的原因,對症下藥。
1、管得太多
遇事緊張的孩子背後,一定站着無所不能的超人父母,他們把孩子保護得密不透風,喝水怕噎着,走路怕摔着,夏天怕中暑,冬天怕凍着,孩子像個沒有思想的木偶,父母怎麼説,孩子想都不想,直接照做,結果使父母的技能越來越嫺熟,孩子的個人能力卻沒有提升,一遇到事情就不知所措。
2、罵得太多
父母對孩子要求太高,當孩子做錯事或未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總是責罵孩子,罵得越兇,孩子越做不好,導致孩子不敢輕易嘗試,因為“犯錯或做不好就意味着捱罵”,與其這樣,還不如儘量不做,孩子鍛鍊的機會少,從中獲得經驗就少,一旦遇到類似的事情,就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3、説得太嚴重
很多父母為提醒孩子注意安全,會過分誇大部分事實不斷重複,恐嚇式教育使孩子膽小,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過馬路一定要走斑馬線、看紅綠燈,不然輕則被撞骨折,重則殘疾,一輩子坐輪椅,更嚴重的就沒命了;看到路上有狗,千萬不要跑,狗一旦追上你,得了狂犬病,狂犬病的死亡率是100%。
聽到這樣的話,孩子除了記住後果很嚴重之外,什麼都沒記住,孩子遇到過馬路或路邊有狗時,會想到重複八十次的可怕後果,然後開始緊張、害怕、擔心。
如果父母對孩子管得太多、罵得太多、説得太嚴重,就會經常出現遇事緊張、驚慌失措的情況,當孩子總是處於緊張狀態,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1、缺乏自信
孩子總是處於緊張狀態,做事情容易出錯,當事情沒做好,又會被父母批評,然後越批評越做不好,形成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孩子會對自己逐漸失去信心,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不管付出多少努力,都無法改變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實,長大後,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沒有信心,不敢面對競爭和失敗,職場上,在領導面前總是唯唯諾諾,不敢表現自己,一直處於最底層。
2、影響自我認知
孩子在緊張狀態下,很難展示出自己真正的實力和最好的狀態,如果孩子每次遇事都緊張,他就會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錯誤判斷,誤以為這就是她的真正實力,影響對自我的認知。
3、出現心理問題
長期的緊張情緒,使孩子做任何事情時,都會不自覺地開始出汗、手抖,形成習慣性緊張,這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困擾,覺得自己太差勁了,總也做不好,慢慢會變得自卑,甚至抑鬱等嚴重的心理問題。
情緒緊張會影響做事效率和結果,對孩子自身成長、心理健康以及未來發展都會帶來不利影響,父母千萬要引起重視,那麼,作為父母,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擺脱緊張情緒呢?
1、建立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自信、開朗、樂觀、獨立,父母想要幫孩子擺脱緊張感,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父母相親相愛,家庭和睦幸福,能使孩子獲得安全感,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在孩子需要父母時,要積極回應,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一直在身邊。
孩子感到緊張害怕時,父母不要嘲笑孩子,給孩子貼上“膽小鬼”的標籤,而是要和他站在一起,幫孩子調節緊張情緒,父母可以蹲下來,和孩子的視線保持同一水平線,給孩子一個鼓勵的眼神,然後抱抱孩子,或者坐在孩子旁邊陪着他,讓他緊張的神經慢慢鬆弛下來,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學習放鬆的技巧,比如帶着孩子一起做深呼吸,消除緊張情緒。
2、避免恐嚇式教育
3、給孩子鍛鍊機會
我們都知道熟能生巧的道理,想要孩子自信、不緊張,需要給孩子更多的鍛鍊機會,父母不要總是大包大攬,看似是怕孩子受累,實則是剝奪了孩子動手實踐的機會,父母不要總是嫌孩子做得不夠好,先反思自己有沒有給孩子機會,有沒有及時鼓勵孩子。
孩子想學做飯,父母就演示給他看,試着讓他從最簡單的擇菜、洗菜開始學,孩子看得多、做得多,再加上父母及時的肯定,就更加有信心了,自然而然就會越做越好,成為“小廚神”指日可待。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替孩子完成一切,而是讓孩子獨自生活時從容鎮定,不會驚慌失措,當父母在該放手的時候放開手、閉上嘴,孩子才有機會嘗試和鍛鍊,緊張感也會離他而去。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閲讀這篇文章,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點贊、分享,謝謝!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