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怎麼辦?

每個當媽的人都遇到過孩子在公共場合鬧脾氣的情況。有的孩子哄一下就好,但是有的孩子根本哄不住,即使你試圖用命令、吼叫、體罰或者威脅等方式想要孩子立即安靜下來,結果都是——孩子變本加厲地鬧。似乎越小的孩子越是這樣。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會在公共場合旁若無人地哭鬧?父母又該怎麼做呢?

我這兩天在讀張小桃寫的《你是孩子的光》這本書,裏面有一章講到孩子在公共場合鬧脾氣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的問題,看了書之後,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怎麼辦?

張小桃,畢業於清華大學,DISC國際認證顧問,Genos EI國際認證顧問,踐行“用自己的成長照亮孩子成長”的職場媽媽。

作為諮詢顧問,張小桃創造性的將商業諮詢方法應用於孩子教育和親子關係中,並提出“感性決策,理性行動”的女性成長理念和“GOLD”女性成長體系,破解困擾媽媽工作和生活的難題,幫助媽媽覺察自我、發展自我、成就自我,活出光彩、照亮孩子成長的路。

張小桃在書裏和媽媽們一起探索如何發展自我、活出自我,成為實現自我價值的優秀媽媽,成為孩子的光,並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在我看來,一個優秀的媽媽應該具備優秀的情緒管理能力。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媽媽(非常慚愧,這些媽媽也包括我在內)自己都無法控制情緒,容易被孩子的情緒帶偏,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的時候會採取吼叫、體罰和威脅等方式要求孩子立刻停止哭鬧。試問,一個無法控制情緒的媽媽又如何幫助孩子控制情緒,提高情商呢?因此,想要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媽媽必須先控制自己的情緒。

具有優秀的情緒管理能力的媽媽,必定對孩子富有同理心和共情力,特別是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能夠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怎麼辦?

那麼,孩子在公共場合鬧情緒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就得弄清楚孩子在公共場合鬧情緒的原因——

孩子的大腦發育未成熟,無法控制情緒。

人類腦結構包括爬行動物腦、情感腦和理性腦三個層次。不同年齡的孩子受不同的大腦部分控制。

1歲前的孩子在感到飢餓、睏倦或疼痛時會憂傷地哭泣,這是由爬行動物腦控制的,父母要做的就是滿足孩子的需求,緩解不適就可以了。

1歲以後,孩子在感受憧憬、恐懼、挫敗、生氣,或者想要得到某些東西的時候,情感腦佔據主導地位。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得到想要的,無法得到的時候安慰他,保持同理心,給他安全感並滿足其情感需求。

3歲以後,孩子想要記住某重大事件,或制定一個計劃去獲取某些東西,需要集中精力的時候,孩子的理性腦開始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思考,集中精力或記憶幫助他的理性腦和情感腦建立連接。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怎麼辦?

孩子年齡越小就越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人的大腦控制情緒的區域一般要到20多歲才能發育成熟,年幼的孩子理解力和自控力發育不全,沒有辦法調整情緒。這就是為什麼孩子鬧情緒的時候跟他講道理無效的原因。

理解大腦的三個不同層次,有助於父母幫助孩子冷靜地應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任何問題。

那麼,當孩子在公共場合鬧情緒的時候,父母該怎麼辦呢?

張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裏給出了參考答案,那就是“三不”原則。

什麼是“三不”原則?

那就是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要做到:不評判、不控制、不漠視。

“不評判孩子情緒發泄的對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再引導孩子學習更好的自我表達方式。

不控制孩子情緒起伏的節奏。在儘量不困擾他人的前提下,陪伴孩子度過情緒週期。

不漠視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不合理的需求當然可以不滿足,但先要了解孩子的需求。”

在我看來,要做到不評判,不控制,不漠視,最關鍵的是要做到對孩子有同理心。要用同理心去感知、體察和重視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怎麼辦?

什麼是同理心呢?

所謂同理心是指你和別人處境不同,但是卻能夠對對方心存理解。

比如當一個孩子拿到一塊糖果時,表現得十分開心,但是你並不喜歡吃糖果,即使你得到了一塊糖果也不會像孩子那樣表現得開心,但你能夠理解孩子對糖果的喜愛,所以你為他感到高興。

當你使用同理心的時候,就可以理解孩子感受到的悲傷、沮喪、憤怒、壓抑或者嫉妒等情緒。

正如張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裏説的那樣,“孩子越是情緒崩潰的時候,越需要被媽媽看見接納和陪伴,而不是被評判、控制和漠視。”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有同理心呢?那就是——

接納情緒。情緒沒有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之分,所有情緒都是重要的、有價值的。

我們通常喜歡把高興、開心、滿足、快樂等情緒分為正面情緒;而把生氣,緊張,恐懼、挫折、悲傷、疲倦、等分為負面情緒。其實這種分類方法是錯誤的。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怎麼辦?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怎麼辦?

西班牙權威神經心理學家阿爾瓦羅.畢爾巴鄂在《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這本書裏並有沒有把情緒分成“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而是分為“愉快的情緒”和“不愉快的情緒”。他認為所有的情緒本身都是積極的。

他説:“憤怒可以幫助我們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為生活奮鬥受挫,讓我們下次做得更好,悲傷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美好,瞭解自己的需求,理解他人的感受。”

不論這些情緒是愉快的還是不愉快的,我們都可以從積極的一面去看待。因此,影響你情緒的並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你對事物的看法。

比如,當大寶生氣地對你説:“我恨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對大寶説“你不能恨你的弟弟,你應該愛他”並不能讓大寶愛他的弟弟/妹妹。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處理方式就是在評判孩子的情緒,沒有運用同理心去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

我們可以試着對大寶説:“因為媽媽花了很多時間陪弟弟/妹妹,沒有陪你,所以你生氣對不對?你想要媽媽也多陪陪你。”

通過這樣共情式的詢問得知大寶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希望媽媽也多花時間陪陪他。在面對一個渴望你陪伴的委屈的孩子時,你還能生大寶不愛弟弟/妹妹的氣,説他不懂事嗎?我想你更多的是心疼孩子吧。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怎麼辦?

同理心的不僅僅表現在語言上,還表現在眼神和動作上。

有一次我去樓下超市買菜,買完出來後,不到兩歲的二寶突然發脾氣又哭又鬧,由於他還不會説話,我也問不出什麼原因來。

我以為他不想坐嬰兒車,就把他抱下來。誰知道他哭得更厲害了,我又把他抱上嬰兒車,他直蹬腿不願意坐。我鬆開他,他直接躺在地上打滾,臉上混合着眼淚和沙子,還尿了褲子,我卻無計可施。超市門口進出的人都在笑他。他一邊嚎一邊用眼睛瞅我。回想起以前女兒哭鬧的時候,我會煩躁地訓她。我現在意識到那是錯誤的做法,我不能那樣對待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

我對兒子張開雙臂表示要抱他,對他説:“來,媽媽抱你起來好嗎?”他不樂意,用腳蹬我。我意識到他正處於情緒失控中,於是站在離他幾步遠的地方,讓他哭一會,讓他的不愉快的情緒先釋放一下。不過,他依然能夠看到我。

期間有兩個好心的領居過來逗他,他依然在地上打滾。過了幾分鐘,我看到他哭着朝我伸手,我知道他想要我抱起來了。我立即過去將他抱在懷裏,用手撫摸他的後背和小腦袋,我感覺到他的小胳膊緊緊的摟着我。雖然他還在哭,但是已經好了很多。

直到現在我還沒有搞明白他為什麼哭鬧,但是我慶幸自己沒有責罵他,也沒有遠離他,而是在旁邊陪他度過情緒週期,並及時給予他擁抱和安慰。

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在公共場合鬧情緒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先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接納孩子不愉快的情緒,不貶低孩子的任何感受,也不要對孩子講大道理或者試圖控制孩子的情緒而要他們立即安靜下來。父母要用同理心去認同他們的情緒,然後再引導他們説出自己的情緒,識別孩子情緒背後真正的需求,再有針對性地去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以上,就是張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的不評判、不控制、不漠視孩子情緒的“三不”原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03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怎麼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