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手機還是一個昂貴物品,孩子小,有時候玩手機,會不注意把手機屏摔碎或者是摔裂。這時候作為父母肯定是不高興的,可即使打罵,損失也已經造成,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那麼,面對這樣的問題,大人應該怎麼處理呢?
先來看一個事例,有一位年輕的爸爸因為平時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學着爸爸玩手機。一天,爸爸有事要出門,就讓孩子在家裏自己做作業,孩子做了一會兒作業之後,發現爸爸沒有帶手機出去,於是就拿着爸爸的手機玩了起來。
爸爸回來後看到孩子在屋裏偷偷玩手機,非常生氣。他從兒子手中搶過了手機。可兒子玩遊戲正玩到興頭上,被爸爸打斷,也非常的不高興。
於是,兒子趁着爸爸不注意,從爸爸手中把手機奪了過來,摔到牆上,手機直接報廢。
看到眼前的一幕,爸爸睜大了眼睛,心裏怒火滔天,恨不得把孩子抓過來好好教育一頓。但是爸爸想了想,孩子平常並不是這樣暴躁的,這次可能是真的生氣了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就算自己把他打一頓,又能解決什麼問題呢?
隨後,爸爸冷靜下來,和孩子説:“剛剛爸爸出門前是怎麼和你説的?你又是怎麼答應爸爸的?你説你要好好做作業,可是爸爸回來看到你在玩遊戲。是你先沒有遵守跟爸爸的約定,爸爸才會從你手中拿走手機。爸爸讓你做作業也是為了讓你完成和老師的約定,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這樣看,是誰錯了?”孩子沒有説話。
爸爸接着説:“爸爸問你一個問題,如果有人把你的手機丟了,你會不會生氣?”孩子低下頭,看了看爸爸,過了會兒才點了點頭。
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信奉棍棒教育,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但是家長們也不要忘記,孩子從3歲以後就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有脾氣的。家長們在教育中的壞脾氣,會促使孩子越發地跟你對着幹,孩子不僅不會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裏,還會覺得家長沒有道理。
父母如果好好地跟孩子講道理,孩子也是會聽進去的,尤其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孩子去想,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冷靜的態度才是解決問題的基礎。一味的打罵只會讓孩子畏懼父母,不利於孩子跟父母的溝通相處。
同樣的,父母教育孩子也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忘記自己的原則,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也不要輕易因為孩子不聽話、執拗,而違背了自己的原則。
這樣做只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信號,認為哭鬧就可以讓父母聽自己的話,長此以往孩子更不好管教。
一旦父母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交流,就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從孩子角度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會生氣。父母要做的是理解孩子,只有理解,才能讓孩子在後續的交流中,也理解父母的想法。情緒化是一把雙刃劍,不僅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也會讓本來並不大的問題繼續放大,進而影響到彼此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