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這3件事,會加速“陽氣”流失,聰明人都選擇避開

中醫有句名言“陽氣不到就是病”,陽氣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藥,養生治病首先要扶陽,80%的現代人都陽氣不足。

人體的陽氣充斥於全身無處不在,按分佈及特點不同,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衞氣、中氣五氣,這些統稱陽氣。

在幾千年的中醫文化中,陰是指人的身體,陽是指人體具有的能量。

《黃帝內經·素問》裏説:“陽者衞外而為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

古人把陽氣比作天空與太陽的關係,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麼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

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而人身的陽氣要調和才能鞏固它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

《黃帝內經》説:“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

專家表示,陽氣有升降出入的規律,春天陽氣開始生髮,夏天生髮至極限,秋天開始收斂,到了冬天則潛藏起來。

若以一天來算,白天相當春夏,夜晚相當秋冬。

也就是説,每天早上當我們醒來睜開眼睛時,體內陽氣開始生髮。

到了中午,陽氣生髮到極限,然後漸漸衰退。

傍晚時陽氣入陰,到了夜晚則潛藏起來。

陽氣入陰,人就準備睡覺了。人的生物鐘實際上就是根據陽氣規律來運轉的。

這3件事,會加速“陽氣”流失

1. 作息紊亂傷陽氣

一位因為生物鐘紊亂導致陽氣不足的患者,她是一位實習護士,23歲,主要症狀是“不管睡多長時間,每天醒來人總是很睏倦”。

經醫生細問之後,找到了女護士的病因:三天兩頭上夜班,每天總要忙到凌晨兩三時才睡。

作息時間與陽氣升降出入規律相違背,體內陽氣就消耗得快。

而陽氣不足,人就沒精神,所以女護士即使每天睡到快中午才起牀,還是會感到疲倦睏乏。

2. 過度勞累耗陽氣

劇烈運動、過度勞累也會加速陽氣耗損。

人體內的陽氣處於一種動態的狀態,但當人進行劇烈運動時,陽氣就會向外發散。

一位患者,每當勞累時就會發燒。專家認為該患者屬於內傷發熱。

《黃帝內經》中説“陽氣者,煩勞則張”,張即騰躍的意思。

中醫主張以靜養生,尤其是傍晚、夜晚或秋冬季節陽氣潛藏的時候,要避免進行劇烈運動。

3. 過食生冷損陽氣

南方長年天氣炎熱,不少市民有喝冷飲吃寒涼食物的習慣。

吃冰凍食物,很容易就拉肚子。這實際上就是陽氣不足的表現。

陽氣在春天開始生髮,逐漸往人的體表走。

到了夏天,陽氣最旺盛,人體內的陽氣基本都散發到體表,留在體內的陽氣就少,抵禦疾病的能力就隨之減弱。

此時過食寒涼食物,就容易引起身體不適。

不少年輕人體質偏弱,一則學業較重,思慮過度,或工作壓力大,焦慮緊張,導致脾氣暗耗,後天之本失養;

二則不肯早睡。陽氣夜則歸陰,與陰相交,為第二天陽氣升發積蓄力量。

若過度熬夜,陽氣不能交陰,則虛耗於外,因此熬夜最是耗陽,陽耗則體質必差。

人體健康的“三陽開泰”

古人發現冬至那天白晝最短,往後白晝漸長,故認為冬至是"一陽生",十二月是"二陽生",正月則是"三陽開泰"。

"三陽"表示陰氣漸去陽氣始生,冬去春來,萬物復甦。

"開泰"則表示吉祥亨通,有好運即將降臨之意。

人體的陽氣升發也有類似的漸變過程,將其稱為人體健康的"三陽開泰"。

即動則昇陽、善能昇陽、喜能昇陽。

1、動則昇陽

現代社會是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人們大多動搖的是精神,不動的是身體。

動搖精神損耗的是我們的陽氣,動搖身體則能升發陽氣,所以要想身體健康,就一定得先讓身體動起來。

中醫有一句話:"陽光普照,陰霾自散。"

如果你體內陽氣嚴重的不足,陰氣過盛,可以選擇一些柔和舒緩的傳統功法,如養生樁、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

運動有一個標準,就是以心臟不劇烈跳動,身體微微出汗發熱為宜,運動過度反而會傷害身體。

2、善能昇陽

《太上感應篇》中對"善"作了三個定義:第一是語善;第二是視善,第三是行善。

語善,就是要求我們説一些鼓勵人、激勵人、柔和的話。古人講,"良言一句三冬暖",講的就是語善昇陽的道理。

視善,就是要讓眼睛經常去看美好的事物。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睛所見之物反過來也會影響心靈,生活中不要總看到社會、人生的陰暗面,凡事要多看陽光的、積極的一面。如此,不用刻意追求,也能做到隨處視善了。

行善,就是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的行為。一心向善的人,內心多光明磊落,那種累在身暖在心的感受,也是能延年祛病的。

3、喜則昇陽

古人説,喜則陽氣生。生活當中應該是很好做到的,多想一些高興的事情,看一些歡快的娛樂節目,聽自己喜歡的歌曲,讀自己喜歡的書,業餘時間多做自己喜歡的事,都可以使人的陽氣升發。

喜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能夠保持一顆歡喜心,對身體的滋養是比吃什麼靈丹妙藥都管用的。

關於人之根本“陽氣”,《黃帝內經》 中有很多介紹,詳細到每個季節、每時每刻的養生法則。

但是想要探究明白整本著作卻不太容易,從古至今,幾乎所有的中醫學者、養生愛好者,都會細細研讀這本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有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盡終其天年。”

相傳在上古時候,有葛天氏之民,人人都能活到百歲。

老人們鶴髮童顏,充分享受上天賜予的壽命。

真正讀懂這本書的人,都越活越年輕~

《黃帝內經》讀懂的人,都越活越年輕

黃帝可算是醫門始祖,他洞察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的問題。

整本書的內容,屬於問答式、對話體著作,大都是黃帝與大臣之間的問答,一般是以黃帝提問大臣回答的方式進行

而這些大臣中,就包括黃帝的6個掌管醫藥的大臣,如岐伯、伯高、雷公等,而岐伯更是被黃帝拜為天師。

也就是説《黃帝內經》裏都是古代醫師的治病心得精華。

但是想要隨隨便便參透《黃帝內經》還有一定的難度,古代人的話語都是言簡意賅,內裏隱藏着大道理,從古至今,有着不計其數的醫學家、養生家,都把《黃帝內經》作為必修課。

想要真正看透看明白《黃帝內經》,小編推薦大家收聽《跟張樹劍教授讀黃帝內經》這門課。

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一一拆開講解,有趣而且易懂,不用再搬着字典查詢每個字的意思就能輕鬆明白。

37 節《黃帝內經精華養生課》,適用於全家人,課程永久保存,隨時回放

通過張樹劍教授解讀的《黃帝內經》可以學到包括食療12時辰養生和個人體質調理等方法,許多人的身體都變得越來越健康。

也就是,1堂《跟張樹劍教授讀黃帝內經》相當於其他3門課程含量的總和

課程大綱,滿滿都是乾貨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

《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張樹劍教授把所有晦澀難懂的陰陽、八卦、經絡等等,用現代的方式表現出來,搭配一看就懂的圖解,讓注重養生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要怎麼操作。

比如這個四季養生法,12時辰作息法,5種地域理療法,帶你收穫一個整體的養生觀!

原書中難懂的知識點,在這裏都輕鬆化解,搭配有趣的圖解,不管什麼年齡都可以看懂。

適合這幾類人學習

1、醫學從業者、愛好者

2、對中醫養生感興趣的人

3、注重養生的各個年齡段的人

4、關心家人健康,想要獲取專業知識的人

養生其實並不難,老祖宗研究出來的各種方法都值得一試,想要真正讀懂《黃帝內經》,需要跟着專業的人學最專業的知識,結合現代的中醫理念,更好地為自身的健康服務。

#黃帝內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44 字。

轉載請註明: 《黃帝內經》:這3件事,會加速“陽氣”流失,聰明人都選擇避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