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的孩子衣服還要父母洗的時候,甘羅已經建功立業了,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孩子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獨立性最重要,他是以後打開人生髮展空間的一個關鍵所在,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
心理上斷奶吃母乳長大的孩子,如果在母乳期間突然給他換成奶粉,孩子很可能會做出拒絕的姿態,畢竟口味不對,咋能説換就換了?這就是生理上斷奶。生理上的斷奶其實還好解決,更難辦的是心理上斷奶。心理上的斷奶,和年齡無關,有的人在幾歲的時候就自己獨自處理事情了,這就是通常所説的“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而有的人混了大半輩子,遇到點事,縮手縮腳,斟酌半天不敢行動,最終還是父母給他們做決斷,這種表現就是媽寶男(女),説白了,這種人從小被寵溺,導致長大後沒有主見,從心理上依賴父母,也就是説,這種人心理上沒有斷奶。另外一種人就是“妻管嚴”,無論什麼事都聽從老婆的,當然,本着和諧的目的這倒沒什麼,關鍵是,這樣的男人真的是一點主意都無法思索出來,典型的案例就是晉惠帝司馬衷,他在位期間搞得天下大亂,“何不食肉糜”成了其畢生名言。在他老婆賈南風的“操持”下,八王之亂爆發,最終引發西晉的衣冠南渡。是不是很可怕{!-- PGC_COLUMN --}?所以,一定要早點給孩子心理上斷奶。這種斷奶的本質,其實就是打掉孩子心中對父母或其他人的依賴心理。舉個例子,孩子都上幼兒園了,家長還在餵飯,孩子不願意吃,家長就開始連哄帶騙,甚至追着孩子喂,這樣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在吃飯的時候必然是“東張西望”,他心裏眼巴巴等着別人喂他呢,而幼兒園老師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天天抱着你孩子餵食。
長此以往,孩子吃飯少,肯定就是影響發育,等到上一年級的時候,差距就慢慢顯現了,孩子依然不會主動吃飯,或者説,吃飯效率非常低,沒怎麼吸收,影響發育,在課堂上也是心不在焉,學習嘛,畢竟是個苦力活,他們才懶得動,心理還指望家長代勞呢。到了三年級,這種差距一下子就拉開了,那些獨立自主的孩子已經適應了學校生活,開始自己規劃學業,而“喂大”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反正有“兜底”的,想那麼多幹嘛,以致學習成績毫無起色,成為“拖班生”。其實這樣的孩子也可憐,在老師和同學的眼中,他們就是“異類”一般的存在,眾人甚至會對他產生鄙視的心態,不要懷疑,這是真的,想想自己小時候上學的狀態,是不是對差生產生過同樣的想法呢?所以,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該斷當斷,孩子小時候摔跤跌跟頭再正常不過,代價也小,等他長大了再摔跤,或許就是付出成倍的代價了。
生理上磨鍊“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是磨鍊人的不二法則,但是,對於孩子而言,不能上來就搞這一套,往小了説,這是拔苗助長,往大了説,是損毀下一代,孩子沒有經歷一個漸變的過程,上來就是狂風暴雨,結果就是孩子被摧殘。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江河湖海都是由滴水構成,點滴中見大,在訓練孩子獨立性上,要依着循序漸進的方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要嘗試着讓他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話説來很簡單,道理也都懂,但真正實施起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還是以孩子吃飯為例,很多家長嫌孩子吃的慢,嫌他吃飯弄髒桌面地面,就自作主張的餵養。家長其實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是耐不住孩子“磨嘰”呀。孩子不吃飯,那就是不餓,把他零食斷了看他吃不吃,如果還不吃那就餓一頓,一頓不行就兩頓,但家長捨不得呀。這樣帶出來的孩子連吃飯都是別人喂,你能指望他自己思考問題?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孩子會餓着,應激性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你看河邊的樹木,靠水的一面根系最發達,疏水端相對較少,一棵樹尚且如此,何況一個大活人。這樣的餵養,還會帶來一個惡果,那就是不利於孩子牙齒的發育,面對送到嘴邊的食物,在接受的過程中,為了防止食物掉落,孩子下巴本能的會往前傾,長時間“鍛鍊”的結果就是,很容易讓孩子的牙齒長成“地包天”。當孩子事情做得不盡如人意時,也不要過分苛責,適當的引導非常重要。在做完事情的時候,可以和孩子共同分析一下,孩子是採取了什麼方法、方式完成的,反思一下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在開始的時候這樣子或許會很累,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會有意外的驚喜,孩子首先是養成了良好的做事方法,另外就是這種良好的習慣會融入到他以後的方方面面,包括學習,這對於他學習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幫助。總而言之,孩子獨立性的養成是一個持續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不厭其煩、一定要“狠心”,使孩子早點從心理上斷奶,失去了“依靠”後孩子內在的潛能才會被激發出來,家長再施以適當的引導,孩子的獨立性就慢慢養成了。
【該內容通過維權騎士士值品牌館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