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熱門討論:孩子怕生怎麼辦?
有一位媽媽留言説,快3歲的女兒比較怕生。
在熟人面前活蹦亂跳,但看到不熟悉的人就立馬躲到一邊不説話了。因為從小是自己帶的,所以每次自己在家時,女兒只跟在她身邊,不肯跟其他人。
這位媽媽很擔憂:
孩子是缺乏安全感嗎?還是有其他心理問題?怎樣做才能改善這個情況呢?
評論區也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看來,孩子的“認生”還真是家長普遍擔憂的問題。
1、
面對認生的孩子,家長常常擔心他們性格過於內向、無法融入羣體,影響日後的社交活動。
殊不知,孩子“認生”,反而是好事。
1.認生的孩子更聰明、警惕性更高
孩子認生是認知能力提高的表現。
隨着孩子體內神經系統的發育,大腦與各感官系統的連接反應也越來越快。
在面對“熟悉的家人”與“不熟悉的生人”時,孩子能夠迅速做出區分,身體也相應地做出哭鬧、牴觸等抗拒反應。
認生的孩子通常會優先把“陌生人”自動劃分為“有危險”的行列,這也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本能。
所以説,認生的孩子其實更聰明,也更有保護自己的意識。
國外一檔節目曾做了個社會實驗。
實驗人員走向一名正在玩耍的孩子,並用手中的糖果加以誘惑,孩子對陌生人的接近絲毫不顯排斥,完全被其手中的糖果所吸引。
當實驗人員提出帶孩子去拿更多的糖果時,孩子也沒有猶豫和畏懼,很自然地任由陌生人牽着自己的手跑遠了。
整個過程,前後才不過10秒,細思極恐。
相比較於“自來熟”、“給塊糖就能領走”的孩子,懂得規避風險、提高警惕、遠離危險的孩子,反而更讓人放心吧。
2.認生的孩子自我意識更強、依戀關係更健康
孩子認生、拒絕陌生人的擁抱等親近行為,也是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表現。
開始學會拒絕,用行動對不喜歡的行為説“不”,表達自己的情緒,也開始懂得親疏有別,內心漸漸有了邊界感。
3歲之前正是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
孩子在生人面前畏畏縮縮,唯獨在父母家人面前生龍活虎,也正是孩子和父母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係的表現。
良好的依戀關係,是孩子日後在社會活動中與他人建立起信任關係、更好適應環境、建立自信的基礎,是孩子成長的“安全基地”。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在嬰幼兒的認知中,安全感和親密度是等價的。
對於陌生人,孩子的內心遠沒有信任和親密可言,更別提安全感了。
他們對陌生人的排斥、抗拒、害怕也就很正常。
3.認生的孩子更尊重自己的感受,善於獨處,專注力更強
儘管在社交領域會不如“外向型”孩子靈動擅長,但是“內向型”孩子也有自己明顯的優點。
他們不會輕易迎合別人,也不太容易“委屈”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更尊重自己的感受,遵從自己的意願。
其實,認生、偏內向性格的孩子,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給了自己。
紀錄片《零零後》中,喜歡獨處的女孩一一,出場就帶着一股特別的氣質。
她喜歡一個人玩,也很享受獨處的時光,小小的年紀就能清晰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願。
一一的父母和老師也沒有強迫她去合羣,而是尊重她的意願,看到了她身上的特別之處,並一直給予一一正向鼓勵。
因為一一的父母和老師都很清楚,一一的內心有自己的主意和打算。正如一一媽媽評價的一樣:
“她是個很會內推自省的孩子,小的時候還對成績無所謂,但是到了初中以後,她的目標就逐漸清晰。
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程度,並朝着目標去努力。”
內向的人可以把外界信息轉為自己的內心能量,這也正是“內向型”孩子的優勢。
相比較於“自來熟”、喜歡熱絡的孩子,他們更善於觀察思考、善於獨處、更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也更容易在一個領域有所建樹。
2、
德國教育學專家Christiane曾説:寶寶的認生期隨着他的成長會自然產生,可能在一夜之間“認生期”就到來了。
“認生期”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正常階段。
4-5個月時:
寶寶會對陌生人出現“警惕性注意”。開始區分對比“熟人”與“生人”的面孔,並對生人的注視時間更長。
5-7個月時:
寶寶在陌生人面前會出現相對緊張、拘謹的神態。
7-12個月時:
寶寶面對陌生人的親近會開始出現哭鬧、抗拒等比較強烈的情緒。
當然,在“認生”這件事上,每個寶寶的表現不完全相同,步入認生期的時間早晚也因人而異,有的孩子認生期甚至會持續到3歲左右。
但總的來説,“認生期”都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階段。
3、
隨着寶寶逐漸長大,認生階段會自然而然地過去。家長無需太過焦慮,也沒有必要強行干預。
只是,有時候孩子太過於認生、膽怯,家長擔心會影響到正常的集體學習生活。
家長切記,可以適當引導,但不要強迫孩子“打開自己”。
1.接納孩子面對“陌生人”的不安情緒
要消除孩子對“陌生”的恐懼,首先承認並接納他的情緒。
耐心陪在孩子身邊,給他足夠的時間,讓他的心理狀態逐漸安穩。
切記不要直接把他“推”給他不熟悉的人,否則只會加重孩子的恐懼。
當孩子重新感受到安全感時,“認生”的狀態會得到緩解。
孩子覺得安全了,才會敢於打開自己。
2.不給孩子貼上“怕生內向”的標籤,認生並不是件丟臉的事
有時孩子對“生人”的牴觸,讓家長認為孩子沒禮貌,以及“內向、怕生”。
這樣的做法只會使情況越來越糟。
孩子面對陌生人的不理會、哭鬧抗拒,只是這個年齡段的正常反應,並非是沒有禮貌。
如果常常這樣教導孩子,孩子只會從內心認定自己就是“怕生”的孩子。對接觸陌生人越發排斥,甚至因此產生自卑愧疚的心理。
3.帶孩子外出社交,給孩子打個樣兒
有時孩子認生,也是因為環境突變、不會應對。
如果家庭環境相對單一,孩子平日見不到什麼人,自然也就不會“和陌生人相處”。
趨利避害的心理會使孩子在面對“不擅長”的情況時退縮逃避,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
多帶孩子外出接觸朋友,多鼓勵孩子與人打交道,在生活中給孩子示範“與人相處的方式”,為孩子的社交模式打個樣。
4、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天生獨有的氣質。
認生、內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優勢。
比起擔憂孩子,家長不如多疏導疏導自己:
孩子認生只是個階段性的問題,尊重孩子的感受,發揮孩子的優勢,順其自然就好。
要知道,不管外向還是怕生,孩子的成長是健康快樂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