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事.無小事!事事需謹慎,
教育事無小事,事事皆育人!
育兒是一門“藝術”需要父母長期的學習,終身的修煉.
沒有什麼最好的教育,
只有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 ——— · Start · ——— ———
上個月帶娃去醫院塗氟,醫生一看到娃的牙齒就説,你們是不是吃的很精細啊,你看這孩子的牙齒!怎麼了?我一臉疑惑,我們的牙齒又白又密又整齊啊,這可是我的驕傲呢。
上張小C的牙齒照片:
大家發現問題了嗎?如果有媽媽看出問題,恭喜你,你很專業!問題就出在這個“密”字上。
牙醫説,孩子的乳牙之間應該有較寬的縫隙,小C的牙齒太密了,現在看起來很好看,但等到換牙的時候就遭罪了。為什麼?因為恆牙的大小是乳牙的1.5倍,牙齒之間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隙,恆牙長出來就沒地方,沒地方怎麼辦,哪裏有縫就往哪裏鑽唄,一口擁擠的齙牙、東倒西歪的亂牙就出現了。
醫生給我看了一張照片,説乳牙要有這樣的縫隙才是理想的狀態。
那我們怎麼就長的這麼密呢?醫生説,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吃—的—太—精—細!頜骨發育不充分。那要怎麼補救?多—啃—硬—東—西!
一不小心寫了這麼多,趕緊收回來。我之所以鋪墊了這麼一大段,就是想點出今天討論的主題:輔食太精細壞處多!
很多家長覺得,寶寶牙齒都沒有,或者只有幾顆,不敢讓他(她)吃稍硬的食物,怕嚼不動,怕消化不了,即使寶寶月齡已經很大了,還一直吃糊糊。我當初也有這樣的擔心啊,雖然沒有一直給小C吃糊糊,但東西都是偏軟偏爛的。親身教訓,這樣做真是個大坑,看似愛孩子,其實是把寶寶坑慘了!
1、孩子的咀嚼能力得不到鍛鍊。
吮吸是天生的,咀嚼卻需要後天的學習。如果一直給孩子吃糊糊,咀嚼、啃咬能力就得不到鍛鍊。我在論壇上看到有媽媽説孩子上幼兒園了,但完全不能適應幼兒園的飯菜,稍大一些的肉塊就吃不下,要老師撕成肉絲才行,這不能怪孩子,都是大人的錯。
2、孩子的消化能力得不到鍛鍊。
孩子的消化能力,除了自身發育以外,也需要食物的刺激。粗糙的食物對寶寶胃腸壁力學刺激大,可以加大腸壁肌肉的推動力,這樣才能逐步練就寶寶更強的消化機能。
3、影響語言發育。
現在説話口齒不清的孩子越來越多,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口腔發育的不好。如果孩子長期吃質地較軟的食物,口腔肌肉羣不能協調運動,就會影響構音和語言發育。
4、加快食物營養流失。
麪食加工得越精細,維生素E和維生素B1、B2的丟失就越嚴重;把水果攪拌成泥,裏面的維生素C也被嚴重氧化掉了。如果孩子大了還常年吃泥糊的食物,會減少營養的吸收,不利於孩子的生長髮育。
● 泥狀輔食吃兩個月左右。在添加米粉兩個月左右,如果寶寶吃的輔食仍然是各種泥糊,那就錯了。到8個月左右,就應該由細膩軟爛的各種泥逐步過渡到稍大顆粒的食物。
● 8個月左右,可以給寶寶喝粥了,注意不能是清稀飯,可以煮的稠一點,讓寶寶感覺有東西可以嚼。
● 10個月左右,可以吃麪片、麪條之類的食物,剪成1釐米左右的小條,讓寶寶咀嚼起來更有勁,煮的很軟的蔬菜條也可以讓寶寶啃啃。
● 1歲左右,可以給寶寶吃小餃子、小餛飩等食物,燜的很軟的米飯也可以給寶寶嘗試。
這麼説大家可能覺得還不夠詳細,下面給大家上乾貨,各階段輔食形態圖例:
有了這些圖片,爸媽們是不是清楚多了?當然這也只是個參考,具體還是要按自家寶寶的情況靈活操作。
另外,判斷輔食是不是過於精細,還有一個參考,就是觀察寶寶有沒有咀嚼的動作。如果寶寶吃到嘴裏直接就吞,説明輔食太精細了,需要做的粗一些;如果寶寶咀嚼了再吞嚥,説明輔食形狀剛剛好。
要提醒大家的是:堅果類食物,整顆的不適合3歲以下寶寶食用,吃這類食物時,還是需要磨碎後再給寶寶吃。另外寶寶在啃黃瓜、水果等較硬食物時,一定要有大人看護,以免噎到發生危險。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就是擔心太多、顧慮太多,把原本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比如把輔食加工的很精細,不僅自己受累,對寶寶也沒好處。
有時候,我們不妨放鬆一點,不要太較真。未來的路還很長,如果一開始就把弦繃的太緊,後面就會不堪重負。學會給自己減壓,不是為偷懶找藉口,而是為了更好的陪着孩子前行。
——— ——— · END · ——— ———
一個人無論成績好壞與否,品行是關鍵!
道德可以彌補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卻難以掩蓋道德的缺陷。
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與他的家教有關。
老師只是傳道受業解惑者,家長卻是孩子一生的影響者。
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大於老師45分鐘的課堂教育。
一個好的老師,或許能夠影響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長的影響力卻是一輩子的!
育兒事.無小事!事事需謹慎,
教育事無小事,事事皆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