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補虛的千古名方,送給體虛、體弱的你
這個方子,張仲景的描述非常簡單,説:“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怎麼理解呢?
虛勞諸不足:一個人身體很虛,這裏虛,那裏也虛,一天到晚提不起精神,到醫院一檢查又沒有什麼器質性病變,但是中醫一搭脈就知道,這是氣血陰陽都有不足。
風氣百疾,也作風起百疾:身體虛弱的人,因為衞外能力不夠,所以比別人更容易受到邪氣侵擾,張仲景這裏用了一種誇張的手法,説是有“百疾”,有成千上百種疾病,可以理解為各種疾病。
首先是風,其次風是一種載體,能載着其他任何一種邪氣深入到皮膚腠理當中。所以不光有風,還可能有濕啊,寒啊等等。大家看,身體素質本來就不怎麼好,再加上邪氣這麼一攪和,就更虛了。
打個比方,身體虛弱的人就像是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千瘡百孔的,有一句老話是怎麼説的?屋漏偏逢連夜雨。屋裏已經開始漏雨了,只知道用桶接水是不夠的,得修葺房屋,言外之意就是要補,那就補吧,這邊添塊磚,那邊加塊瓦,忙活的不亦樂乎。
但是很快你就發現,虛弱的身體在自己的一番折騰下並沒有一天天強壯起來,反倒是時不時的上點火,中醫把這種現象叫作虛不受補。不受補的人啊哪怕是喝碗雞湯,胸口都憋悶悶的,這個時候,薯蕷丸特別容易切入。
先把這個方子下來:懷山藥、黨蔘、炙甘草、茯苓、白朮、當歸、生地黃、白芍、川芎、桂枝、麥冬、阿膠、乾薑、防風、大豆黃卷、神曲、柴胡、桔梗、杏仁、白蘞、大棗(去核)
把這些藥材打成細末,混勻,然後用蜂蜜搓成丸子,每丸大概三克、四克。一天吃三顆,或者吃一顆也行。
有人説:“我把這些藥材熬成湯藥喝可以嗎?”
中醫有一句話,吃治病的藥要立竿見影,吃補藥要無影無蹤。
以治病為目的,就喝湯藥,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湯藥效果來得快,可以快速的把體內的邪氣趕出去。以補虛為目的,就老老實實地把這些藥材搓和成丸子,丸者,緩也,舒緩而治之。就是要慢慢補,今天補一點,明天補一點,老牛耕地一樣。
有些人很着急啊,一着急就容易用錯方法,湯藥它喝下去以後,確實也有補到,但是喝到第三天可能就上火了,再喝就補不進去了。
所以張仲景在創立這個方子的時候就把它的劑型定下了,不然它怎麼不叫薯蕷湯呢。
再回到方子中去,粗略的數了一下,薯蕷丸一共用到了二十一味藥材,藥味還是很多的,大家記住了,碰到這種比較大的方子,要試着把它拆開來看,否則你很難理解醫家的思路。
怎麼拆呢?先從比較熟悉的入手。
黨蔘、白朮、茯苓、炙甘草,把這四味藥拎出來,湊到一起,不就是四君子湯麼?
四君子湯補氣,補了氣,是不是還得補補血,當歸、白芍、生地、川芎,四味藥拎出來,四物湯的配伍。
四物湯補血,補血的四物湯加上補氣的四君子湯,等於氣血雙補的八珍湯。
到這裏,氣和血都補到了。
好,接着再拆。
炙甘草、乾薑、桂枝、黨蔘、生地、阿膠、麥冬、大棗,把乾薑換成生薑,再加上一味火麻仁,就是張仲景的另一個千古名方,炙甘草湯,炙甘草湯是幹什麼的?它可以補陰。
桂枝、白芍、乾薑、大棗、炙甘草,是桂枝湯的影子,桂枝湯也是張仲景的方子,既能調和陰陽,又能調和氣血。
大家可以想一下,一個人很虛,虛掉的是什麼?無非就是氣、血、陰、陽,薯蕷丸全都幫你補回來了。捎帶手還把邪氣趕了出去。驅邪靠誰?防風、大豆黃卷、神曲。
防風祛風,大豆黃卷祛濕熱,神曲消食。
桔梗、柴胡、杏仁、白蘞,這四味藥是調氣機的,桔梗、柴胡往上升,白蘞、杏仁往下降,一升一降,氣機斡旋起來,氣血陰陽才能更好的補進去。
最後一味藥,薯蕷。名字就叫薯蕷丸,可見,薯蕷是非常重要的一味藥。
薯蕷就是山藥,古代因為要避諱皇帝的名字,所以很多字不能用,有一個皇帝叫豫,古人就把薯蕷改成了薯藥,又有一個皇帝叫曙,接着又改,改來改去,就變成了山藥。
山藥長在土裏,得土氣至厚,土氣在中醫看來就代表脾胃之氣,所以山藥補脾的作用特別好。脾強,正氣就強,脾虛,正氣就虛。正氣不足的人身體就發虛,所以山藥用在這裏是很有意義的。它又是一味非常平和的補藥,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不管是普通虛的,還是深度虛的,都可以用。
歷史上最善於用山藥之醫者,一個是張仲景,一個是張錫純,張錫純有一個方子叫一味薯蕷飲,全方就只有一味山藥。千萬別小看了這貌不驚人的山藥,有時候碰到那些身體特別虛弱的人,已經快要油盡燈枯了,張錫純就用大量的懷山藥煮水讓病人喝下去,都能救得回來,一時之間傳為美談。
薯蕷丸的功效全在一個緩字,而且吃了以後也不容易上火,所以它其實是可以長期吃的,吃到一百丸就是一個療程。
前面説了,體虛的人就像是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這裏透着風,那裏漏着雨,薯蕷丸可以把風趕出去,把雨趕出去,再把漏洞補上,隨你虛弱到什麼程度,都能給你補回來,所以有醫家就説了,薯蕷丸是名副其實的補藥之王。
PS:文章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所涉及到的各類療法、藥方僅做信息分享,不作為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果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關注或點個贊吧,請把這篇文章轉發給身邊需要的朋友,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