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洛奕
我讀過的育兒書籍應該有將近30本。今天分享一下10本給我帶來很大收穫或者感觸很深的書籍。
我的收穫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將孩子視為一個獨立而平等的個體去對待,給孩子温柔而堅定的愛。
將孩子視為一個獨立而平等的個體:很多家長都有一種錯誤的觀點,就是孩子必須聽我的,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很簡單的例子:孩子在一起玩耍,別人的孩子要找自己的孩子玩玩具,自己孩子不原意給就開始哭鬧。
這時候很多家長就開始給孩子講:“孩子,你要學會分享,把玩具給別人玩。”
這其實就是忽視了孩子的感受,並且把分享定義為“只要別人可以隨時玩他的玩具,而他並不能反抗。”這時候他就成了《被忽視的孩子》這本書裏介紹的情況了。
温柔而堅定的愛,就是無時無刻讓孩子感受,父母是愛他的,無論他做了什麼,父母愛他的本質不會變,用愛來構建孩子的邊界感。
1、《心理學與生活》你是否發現,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你是否發現,似乎每個人都是大眾心理學家,誰都可以説點“心理學”!
但是,你知道嗎?我們天天掛在嘴邊的“心理學”絕大部分是錯的,剩下的一小部分也是不全面的。其實簡單的生活現象實際富含複雜的心理學。
本書用通俗的語言講述了一個個的心理學原理,解釋了記憶的秘密、揭開了人格的面紗、勾勒了情感的輪廓,解釋了人類的行為。
而育兒的開端,是建立心理學的認知來認識自己、認識人格發展過程開始的,這本書讓你對自己更瞭解,也讓你瞭解更多的育兒原理。
我就是看這本書,然後瞭解了很多心理學的原理,特別的對嬰兒的行為模式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是我在孩子出生之前看的收穫最大的書。
如果不想看書,也可以看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陳昌凱教授的公開課《心理學與生活》,我在學習強國學了三遍,喜馬拉雅也有相關音頻。
在教育這件事上,我們經常對孩子説“你不要……”句式,卻很少説“你要……”“如何做才能……”。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自身接收到最多的,也是來自父母、教育專家們的“你不要……”。
《正面管教》之謂正面,在於教我們用正面的和善而堅定的信念教養孩子,也在於正面講述教育的細節和執行,一步一步教我們要做什麼,怎麼做才能既不嬌縱也不嚴厲。
我們看一下,不同教養方式的特徵。
1、嚴厲型——孩子不參與決策過程。過度控制,有規矩沒有自由,沒有選擇。
2、嬌縱型——沒有限制,有自由但沒規矩,無限制的選擇。
3、正面管教型——和善與堅定並行,有權威,有規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
無論採用以上哪種教養方式,父母的發心都是希望孩子幸福,但這能否實現取決於孩子是否被培養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必須具備七項感知和技能。
對個人能力的感知——“我能行”。
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內省能力,能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人際溝通能力,善於和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整體把握能力,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長久以來的實踐證明,只有在和善而堅定、有尊嚴、受尊重的氛圍中,學習具備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價值的生活技能,培養出責任感,孩子才能具備以上七項重要感知和技能,從容面對人生的諸多挑戰與議題。
所以,這本書不容錯過。
這也是我看了三遍的書,本書作者——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發展心理學博士、新浪育兒大V——陳忻,歷時5年,從百萬家長的諮詢中挑選出13個父母普遍關心的問題——安全感、敏感期、創造力、自控力的培養等。
用深厚的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和理論做出解釋,提供方向,並結合自己和很多來自諮詢的育兒案列,給大家提供實際可行、行之有效的辦法。
既追根溯源、科學地解答了父母心中的疑惑,又讓父母“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觸類旁通、靈活運用。
這本書的目的不在於代替父母思考和選擇,而是分享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以及作者和其他父母在實踐中對這些理論的運用。
書中的十三個問題如下:
第1章 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嗎?
第2章 早教有必要嗎?什麼是好的早教?
第3章 敏感期,是否真的無處不在?
第4章 電視節目是早教還是傷害?
第5章 規則會破壞孩子的自由天性嗎?
第6章 我的孩子為什麼脾氣那麼大?
第7章 延遲滿足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嗎?
第8章 為什麼越稱讚,孩子越説不得了?
第9章 孩子會越挫越勇嗎?
第10章 要不要鼓勵孩子爭第一?
第11章 快樂成長就是讓孩子時刻都快樂嗎?
第12章 要求孩子“聽話”會抹殺獨立性嗎?
第13章 學習會破壞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也許你還沒遇到這些問題,但有備無患!
人類大腦掌握思考和學習的區域在孩子三歲前,便已經開始發揮作用。錯過對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後在學業上與其他人的差距。
貝蒂·哈特與託德·里斯利兩位學者的一項長達三年的研究證明:他們監測了55個家庭,給這55個家庭裝了很多的儀器和設備,徵得他們的同意來記錄他們跟孩子之間的互動。
13到36個月的孩子平均每小時聽到的語句,腦力勞動者家庭是487句話每小時,工人階級的家庭301句話每小時,接受福利救濟的家庭是178句話每小時。
3歲孩子累計聽到的單詞量,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是4500萬個單詞,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只有1300萬個單詞,相差了整整3200萬單詞。
3歲孩子掌握的詞彙量,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是1116個單詞,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是525個單詞,相差了591個單詞。”
不同的家庭環境跟孩子所説的語言數量是最本質的區別,當然詞彙遣詞造句會不一樣,但是更重要的是語言數量的差別。
以上的這組數據對比,看似好像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起着決定性作用,但在結合兒童早期語言學習的經歷分析後可以發現,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有一定影響力,但不是絕對的。
無論出身如何,每個孩子都有着無限的潛力可以被開發,但是這些潛力的開發程度卻被早期語言環境中的3000多萬詞彙量拉開差距。
為了幫助父母構建良好的幼兒語言環境,本書的作者和她的團隊研究出了一套科學且便於操作的親子溝通方式:的3T原則,即
1. 共情關注(Tune in)
2. 充分交流(Talk more)
3. 輪流談話(Take turns)
所以,對於如何跟孩子溝通來開發孩子的大腦,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每個人的童年可能都被父母忽視過,或多或少,而我媳婦就是一個被忽視的孩子。
如果一個孩子被情感忽視了,他會有哪些症狀?
空虛感,就是莫名其妙地覺得空虛。
反依賴。反依賴的典型特徵就是恐懼依賴他人,就是一種獨自長大的感覺,就是遇到什麼事不求人。這事你明明去找個朋友問也不行。就像我媳婦,很多事情她寧願自己再苦再累也不會找親朋幫忙,所有的事情一個人默默的扛,連我找人幫忙她也會反對。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就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特別喜歡貶低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很低。就像我媳婦考研覺得自己不可能考上,後來被中山大學高分錄取。
就是毫不同情自己,只同情他人。
你無法容忍自己的錯誤,你頭腦中總有一個批評的聲音,指出你的錯誤和缺陷,你對自己比對別人更加嚴格。你經常生自己的氣。
負罪感和羞恥感,你有時候沒有明顯原因地感到沮喪、悲傷或憤怒,有時候感到情緒麻木。
對自己生氣和自責。
認為自己有致命的缺陷,就是有些事不能讓別人知道,老覺得自己某一個方面是非常陰暗。所以不能夠被別人發現,不敢跟別人深交,不敢跟別人敞開心扉地聊自己的事。
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如果一個人小時候沒有得到過足夠的愛,他的情感是被忽視的狀況下,他是非常難在長大以後恰如其分地去愛別人。
自我約束能力差。
喜歡使用冷暴力,我媳婦曾經的典型症狀。
最嚴重的症狀,就是自殺。
看了這本書,我知道絕對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被忽視的孩子,並且本書也教會了大家該如何正確地對待孩子;作為成年人,又如何療愈曾被忽視的自己。
而我,根據本書的原理,成功的療愈了我的媳婦,她以前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被忽視的,直到她完全療愈的。
如果,你也是被忽視的孩子,如果你的愛人是被忽視的孩子,如果你不想讓自己孩子的成為被忽視的孩子,讀一讀這本書吧,絕對讓你收穫巨大。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常常閒逛到太陽落山,自己決定找哪個朋友玩,沒有人會檢查我們的家庭作業。當我們成為父母后,卻為孩子報音樂課和體育課,督促他們做家庭作業……是什麼導致瞭如此迥異的情況?
本書給出了答案,這是一本經濟學作品,但是研究的卻是經濟對教育的影響,深刻揭示了為什麼“雞娃”現象越來越普遍,越來越焦慮的經濟背景下,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方式應該如何選擇。
教育的第一選擇就是權威型父母,如果無法做到,那麼密集型教育就是最好的選擇,用數據告訴你,最適合你的教育方式是什麼。
7、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
我的孩子很內向、安靜,我的媳婦很焦慮,很想讓孩子變得外向而活潑。
而這本書消除了我媳婦的焦慮與擔憂,讓她認識到內向原來也是有優勢的,內向性格的孩子會給你帶來驚喜。
當你真的瞭解他們,你會發現你很樂意接受他們本來的樣子。教會你如何幫助內向的孩子成長。發揮屬於他們的十個優勢:
內向性格的人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
內向性格的人懂得停下來品味生活
內向性格的人熱愛學習
內向性格的人擅長創造性新思維
內向性格的人擅長藝術創作
內向性格的人情商高
內向性格的人精通談話的藝術
內向性格的人樂於自處
內向性格的人擁有可喜的謙虛態度
內向性格的人容易養成健康的習慣
讓我們打破外向理想型價值取向:認為一個人最理想的性格狀態是外向,讓內向迎來更廣闊的天空,(雷軍也是內向的人)。
社會能力就是孩子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能力,人是社會動物,沒有社會能力的孩子很難取得成功。
作者提出的“我能解決問題”法,以教給孩子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思考技巧為核心。
不是由家長或老師告訴孩子怎麼想或者怎麼做,而是通過對話、遊戲和活動等獨特的方式,教給孩子自己學會怎樣解決問題。
如何處理與朋友、老師和家人之間的日常衝突,以及尋找各種解決辦法並考慮後果,並且能夠理解別人的感受,從而與人和諧相處,成長為一個社會能力強、充滿自信的人。
所以,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為寫此書,作者以作研究的嚴謹態度,訪問了超過75位忙碌的爸爸及其家人,這些爸爸來自社會各階層,包括水電修理工、白領職員、企業經理、體育明星、宗教人士、國家領導人等。
他們與你一起分享如何照顧孩子、如何在家庭與工作間找到平衡、如何與妻子互相協助、如何與孩子建立起全新的關係……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孩子的單純總會要和複雜交匯.莫讓“忙碌爸爸”從孩子的心中消失,還孩子一份温暖的父愛。身為父親,我們應該時刻自我警醒: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
這本書更告訴我們,當一個好爸爸,有利於提升我們的職場業績,不管你忙還是不忙,都不容錯過自己父親的責任。
作者是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教育專家,他告訴我們:孩子們並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電視節目,他們需要的是你!
他們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他們需要被重視,需要和父母單獨相處而不被打擾的時間,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親密關係!
這本書詳細解讀了父母管教孩子的常見誤區:
控制型父母:命令和威脅是典型的表現,他讓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放縱自己!
放任型父母:不理他,小孩子沒關係,他讓孩子學會不應有的社會規則!
賄賂型父母:用玩具讓孩子聽話,用遊戲讓孩子安靜,孩子並無法學會遵守規矩,只是為了得到外部獎勵,然後越來越難以被滿足!
忽視型父母:見推薦的第五本書《被忽視的孩子》。
在列舉了常見的誤區之後,本書詳細的介紹了情感引導的步驟,
幫助孩子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因為表達順暢,所以減少發脾氣的現象;
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加深感情;
孩子學會結交新朋友;
學會忍耐,學會面對逆境;
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情感,成為好的父母。
這十本書,都是我看過覺得不錯的書,推薦給你閲讀,祝你成為一個好爸爸,願每個孩子都能被這個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