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營養豐富,味道香甜,吃法多樣,素有“長壽果”之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萬能美食”。但近期卻有研究指出,長期吃花生可能會促進癌症轉移,讓很多人不敢再吃。
一、花生成為癌症的“幫兇”?其實,早在2014年,英國利物浦大學餘魯崗教授發表在《癌變》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就指出,花生含有一種會刺激體內癌細胞擴散、提高癌細胞存活力的成分。
在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花生中一種叫花生凝集素(PNA)的蛋白,也存在於癌變前期和癌細胞上。當PNA結合到特定的糖鏈上時,會與血液內腫瘤細胞表面的一個蛋白分子互相作用,暴露出腫瘤細胞表面潛在的粘附分子,導致癌細胞的粘性更高,更容易附着在血管上。
此外,PNA還可以使癌細胞“抱團”,並在體內循環過程中的存活時間更長,擴散到其他器官的幾率更大。
2021年,餘魯崗教授發表在《致癌作用》的新研究再次指出,癌症患者經常食用花生,可能會增加腫瘤擴散的風險。研究證明,PNA進入血液循環後,會與血管內皮細胞相互作用,產生細胞因子,從而促進腫瘤細胞轉移。
但餘魯崗教授也表示,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大量攝入花生對腫瘤生存率的影響。
二、還能吃嗎?別被嚇壞了花生竟然成為癌細胞轉移的“幫兇”?憑藉這兩項研究,就可以給花生判“死刑”了嗎?
九叔想説,這樣的結論為時尚早,理由有三點。
首先,這只是一種“可能機制”。
PNA在理論上有促進癌細胞轉移的可能,不等於“吃花生能促進癌轉移”。目前,研究還沒有明確證據能證明食用花生會增加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無論是直接證據還是間接證據。
其次,研究結論基於兩個限定條件,一是癌症患者,二是大量食用花生,即一次吃250克左右。只有滿足這兩個條件,才會導致PNA增加。如果是健康人或低劑量攝入地花生,則沒有相關的證據支持。
最後,與“花生抗癌”有關的研究也不少,與上述觀點是相悖的。比如:
2020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尹慧勇研究組發表的研究指出,花生紅衣含有原花青素-B2,抗腫瘤功效顯著;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也曾發現,花生富含葉酸和植物固醇,每天適量食用,有助於預防乳腺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等癌症。
因此,即使有研究指出“花生可能促癌”,我們也不能輕易下“花生對人體有害”的結論,“花生抗癌”同理,要理性看待。
三、這2種花生少吃為妙花生富含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而且物美價廉,適量吃一點是有好處的。但日常食用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有2種花生要少吃。
第一種是發苦的花生。
發苦的花生,很有可能已經黴變,滋生大量的黃麴黴菌,產生黃麴黴毒素。黃麴黴毒素屬於一類致癌物,具有強毒性和強致癌性,一次性攝入過多可能導致中毒,長期攝入可能導致肝癌。因此,吃到發苦的花生建議馬上吐掉,並且用清水漱口。
第二種是油炸花生。
油炸花生香香脆脆的,不少人用來做零食或者下酒菜。但你知道嗎,花生本身的油脂含量已經達到40%~50%,油炸後的熱量更高,容易導致脂肪攝入超標。另外,花生油炸後,營養價值被破壞,蛋白脱水,吃多了也容易口乾舌燥。
四、吃花生,有講究,這樣吃更健康那麼,花生怎麼吃才健康呢?
在烹飪方式上,建議選擇水煮、燉煮,或者直接生吃,既方便簡單,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風味和營養。燉煮時可以將花生加入菜餚或主食中,比如花生排骨湯、花生鹹骨粥、花生雜糧飯等。
需要注意的是,花生再好吃,也不能吃太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週應攝入50~70克堅果,平均每天10克左右,大概15粒花生。食用花生後,要減少其他高油食物的攝入,以保持總熱量不超標。
此外,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吃花生,痛風、膽囊炎、糖尿病、慢性胃病患者不宜吃太多,嬰幼兒也最好不吃,以免嗆入氣管,發生意外。
參考資料:
[1]https://doi.org/10.1093/carcin/bgab059
[2]我國學者首次發現「花生」的“抗癌機制”.生命時報. 2020-09-02
[3]花生會促進癌症轉移?這樣吃才安心,人民網,2022-06-23
[4]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M].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6-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