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閨蜜一直在跟我吐槽,3歲的兒子睡前每天都要抱一個Hello Kitty玩偶才能睡覺,不給就哭鬧,有時白天工作十分忙碌,回到家只想倒頭大睡,還要爬起來幫他去找Hello Kitty。有時候讓閨蜜十分惱火“為什麼非得要帶一個玩偶睡覺呢?”
(玩偶已經又舊又髒了,孩子一直捨不得扔)
閨蜜懷疑兒子有戀物情結,為此她十分擔心,認為這個是壞習慣必須得糾正。
我家大寶現在7歲,之前每天睡覺都要拿一個固定的毯子才肯睡覺,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6歲左右,後來在我的正確引導下,目前已經不需要毯子了,她已經獨立睡覺了。
我們要區分家長們眼裏的“戀物”這個詞跟孩子的行為可是完全不對照的。孩子喜歡抱着玩具睡覺,其實是給家長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他們太缺乏父母陪伴了。
閨蜜是職場的媽媽,每天早出晚歸,非常忙碌。經常在孩子還沒醒來之前就已經出門,孩子睡覺之後再回來。
雖然孩子在身邊,但忙於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少。所以當家長不能陪伴孩子,孩子就容易把注意力轉移到玩具上,以此來代替父母的陪伴。
久而久之,就出現閨蜜的兒子的現象,一到晚上就必須得要抱一個Hello Kitty睡覺,不給就哭鬧。閨蜜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對孩子的這個行為不那麼稀奇了。
我還建議她問一下孩子為什麼喜歡抱Hello Kitty睡覺?閨蜜兒子説:“因為這個 Hello Kitty是媽媽買給我的,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玩偶。
媽媽每天都要上班,不能陪我,但只有Hello Kitty一直能陪我。”
所以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感沒有寄託目標時,孩子就會把依賴感寄託到玩具上。
當閨蜜明白這一點後,她馬上釋然了。原來自己一直忙於工作,給寶寶的陪伴太少了。
後來她調整自己的事業的節奏,把不必要的飯局推掉,儘可能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在這樣高質量的陪伴之下,孩子也成長得越來越健康快樂。
正常情況下,大多數孩子都在小時候喜歡抱着一個玩具之類的物品不撒手,這是孩子有心理需求的一個表現。
孩子對父母都是特別依賴的,當遇到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就會利用身邊熟悉的物品來代替媽媽爸爸,這就是我們所説的戀物情結。
只要父母能夠給予足夠的陪伴,及時引導與孩子多互動,就能夠轉移孩子對玩具的依賴性。親子關係也能夠更加和諧、美好。
反之,如果孩子過分依賴某一物品或玩具,一拿走就哭鬧,不給玩就大發脾氣的情況之下,這個時候就要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這説明孩子對這一物品依賴產生嚴重的依賴性。這就需要家長進行合理的引導,以此來減少對玩具的依賴性。
第一,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對某一物品在某一時期內極其依賴,這個是很正常的。父母的首先要接受這種“異常”。
第二,幫助孩子找到依賴的心理癥結。是父母給的陪伴太少,造成孩子過分恐懼與孤獨。還是其他原因。
如果是前者,那麼父母就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儘可能地多陪伴孩子。
第三,可以利用新的玩具來轉移孩子對玩具的依賴性。例如爸爸每次出差可以買一些新的玩具,來引起孩子對新玩具的注意力。同時可以多跟孩子玩玩互動遊戲等。
第四,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參與户外活動。比如爬山、賽跑、攀巖等讓他對其他新的事物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最後父母要營造和諧穩定的夫妻關係,孩子感受到温暖和愛的氛圍。
當父母開始這樣做,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孤獨的感覺少了,臉上的笑容多了,因為他能夠感受到父母全身心的陪伴和愛。同時他慢慢地就會對玩偶的依戀也減少了。
孩子產生依賴心理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還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和高質量的陪伴。願每位孩子都能夠在父母的陪伴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