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當孩子開始追求“慾望”時,聰明的媽媽應該這樣做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健康

見字如面,時間讓你和我遇見,而這裏的文章讓你決定是否留下。

慾望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堵不如疏

每個人都有內心的心理需求,比如:自主需求、歸屬感需求、興趣愛好等,這些都會成為我們成長的動力,因為有需求,才會更努力,因為有慾望,才會有動力。

那什麼是慾望呢?好奇心、表現欲、表達欲、控制慾、佔有慾、求知慾、食慾等都是人的慾望,這些慾望不只成年人有,孩子也有,只不過他們表現的更直白一些,成年人會從大的方向考慮事情的發展,而孩子只單純的從個人喜好決定。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有些行為只是孩子一時的取鬧,沒有引起過重視,從而忽略了他們的感受。父母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待,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依附關係,這樣孩子表現出來的一些慾望,父母就可以很清晰的瞭解了,對於孩子的慾望不要一味的否定,要知道求而不得只會讓慾望無限放大,最後很可能變成一個無盡的黑洞。

比如説小孩子大多都喜歡吃甜食,那麼那些好看的糖果就成了孩子們的最愛,可是從家長的角度考慮,糖果吃多了對孩子的牙齒不好,進而阻止他們吃糖果,甚至在孩子提出要購買糖果時會嚴厲的拒絕,可是長時間下來,孩子對糖果的執念不但沒有消失,還有越變越猛的趨勢,一旦讓孩子得到機會,他就會大吃特吃。

其實家長的這種表現是一種控制慾,喜歡用掌控孩子食慾的方法,阻止孩子得到糖果。如果你能換個温和一點的方法,孩子很可能就不會對糖果表現出那麼強烈的興趣了。比如孩子非常想吃糖果,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先滿足他,在他食慾得到滿足了,我們在跟他好好説一下,告訴他,糖果吃多都有哪些壞處,跟他説可以吃,但要適度,不要一下子吃太多了,吃完以後要及時漱口或刷一下牙,這樣孩子對糖果的慾望就會降下來。

我在逛超市的時候經常會碰到這樣一種情況,家長越不想給孩子買糖吃,孩子越會哭鬧個不停,家長主動詢問的,就不會表現出對糖果執着的情況,有的孩子會直接表示不想吃,有的孩子會思考一下再表示要還是不要。你看這種把選擇權交給孩子所起到的作用,似乎更好一些,與其你費盡心思去堵,還不如換個方法去疏通一下。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精心的呵護,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潤滑劑,孩子的教育成了每位父母必須面對的問題,伴隨着孩子的教育我們會發現孩子展現出來不同的慾望,那麼孩子都有哪些慾望呢?

孩子的慾望

一、旺盛的好奇心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旺盛的好奇心,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隨時都充滿疑問,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孩子甚至會動手自己研究,比如你剛買回來的玩具,轉眼之間成了一堆散亂的零件,桌上的化妝品,在你沒看到的時候像調色盤一樣,全部混到了一起,剛整理好的拼圖,瞬間被打亂了等。

甚至周圍的一切都有可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比如柳樹的葉子為什麼是長的,楊樹的葉子為什麼是橢圓的,楓樹的葉子為什麼像手掌,這些花花草草都會讓孩子感到好奇。

二、強烈的表現欲

孩子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為了贏得別人的誇獎或同伴仰望的眼神,會做出一些突出表現自己的事情,比如在孩子學舞蹈的時候,因為舞蹈學的好,收到了老師的表揚,在別人表示想看一下的時候,孩子會大方的表演給我們看,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厲害。

三、積極的表達欲

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就非常想讓別人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想法,他通過述説向你表達他內心的快樂或不滿,記得有一次我帶孩子去小區裏的廣場玩,因為平時經常玩,大家都很熟悉,我就沒去管孩子,自己跑去跟熟人聊天了,過了一會我才去找孩子,孩子見到我就跟我説,哪有你這樣的媽媽,不看着自己的小孩,自己跑去聊天,要是我跑丟了怎麼辦,把他內心的不滿充分表達出來了。

四、堅定的求勝欲

記得在《真正男子漢》裏有一期是孫楊、沈夢辰對黃子韜、丫丫負重前行的比賽,在孫楊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作為國家運動員那種刻在骨子裏的求勝欲,到底有多強,不管他面對的對手是誰,也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比賽,只要參加了,他就會全力以赴。

孩子也有求勝欲,在校園裏組織比賽時,每個孩子都渴望勝利,想要得到老師、同學和家長的認可,所以在遊戲時他們會全力以赴,爭取自己能夠勝出。我們可以安排一些簡單的家務來跟孩子進行一場比賽,在學習做家務的同時,還能讓孩子展現自己的求勝欲。

五、豐富的求知慾

孩子對知識的吸收就像海綿遇到水一樣,十萬個為什麼是他們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好奇心和求知慾的表現,孩子會在提出問題的同時,伴着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他們有的時候並不是需要一個標準的答案,而是我們回應他的態度,可以讓他進一步探索知識的海洋。

六、強烈的佔有慾

當我們遇到一件自己非常喜歡的東西時,就會有把它變成自己的想法,在還沒有出現代替它的物品出現之前,這件東西會一直伴隨着我們,絕對不會讓給別人。孩子對自己心愛的東西一樣有着強烈的佔有慾,有一次,孩子帶着他最歡的玩具在小區廣場玩的時候,旁邊的一位小朋友也想玩它的玩具,但是孩子不願意跟他分享自己的玩具,倆人鬧起了爭執,當時我對孩子説,你讓給小朋友玩一會唄,孩子對我説,這是我的,我不想給他玩。

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是佔有慾的表現,孩子對自己在意的人、事、物都會有這樣的行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要試圖去阻止或控制孩子的慾望,我們要做的是在孩子表現出對某件事情有慾望的時候,作出適當的引導,要知道慾望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我們該怎樣引導孩子的慾望呢?

一、不要過度干預

孩子一出生,我們就開始圍在孩子身邊,在孩子還沒有自理能力時,所有的衣食住行都由我們的幫助來完成,當孩子有自理能力時,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給孩子做的一切,就會忽略孩子的這項技能,小到穿衣吃飯,大到興趣愛好,甚至連孩子要走的路,也規劃好了。

有些家長覺得這樣做可以減少孩子多走彎路,完全就是把自己的經歷複製給了孩子,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也沒有徵求過孩子的意願,讓孩子逐漸失去自我,對家長產生依賴感。

這種干涉孩子的成長方式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想法,過多的干涉很容易培養出一個寶媽孩子,孩子在成年以後無法獨立在社會上立足,缺乏自信心。

龍應台曾説過:有些事,只能自己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自己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自己一個人走。

選擇放手有時也是一種保護。

二、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非常積極的幫助媽媽做一些事情,但是我們有時會覺孩子簡直就是在幫倒忙,本來十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因為孩子的加入,可能半個小時都沒做完,這時我們的耐心也所剩無幾了,對孩子開始表現出不耐煩,讓他們停止幫忙,有的甚至會大吼大叫,讓孩子去一邊玩。慢慢的孩子就不再幫媽媽做家務了,等到你想讓他做的時候,他已經完全聽不進去了。

其實,一個成熟有責任心的孩子,需要孩子在小的時候從生活的點滴做起,培養孩子負責認真的態度,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學會對細節的處理,父母則需要足夠的耐心來引導孩子,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等到孩子離開父母的時候,依然可以有條不絮的進行自己的生活。

三、不要忽略孩子的表達

在高科技和鋼筋水泥現代都市生活的我們,每天都揹負着很大的壓力,作為父母為了能夠給孩子提高更好生活條件,內心更是充滿了惶恐,會有一種自己不夠優秀,所以不能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

我們給了孩子優質的物質生活,卻忽略了他們的內心,適當的交流能夠讓你瞭解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孩子會在交流的過程中會向你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孩子説話的時候,不要打斷他説話,哪怕你覺得孩子的內容毫無邏輯,甚至有點好笑。

四、尊重孩子的處理權

處理權不只大人有,孩子也同樣有,有一次,我帶孩子在小廣場玩,有兩個孩子因為搶着玩廣場上同一個設備,發生了一些爭吵,兩個孩子怒目相對的時候,其中一個媽媽衝了過來,拉過自家孩子,對着另一個孩子就是一頓訓斥,另一個孩子的媽媽也走過來了,事件就變成兩個媽媽在那吵架,而孩子卻在她們不遠的地方握手言和、愉快的玩了起來,媽媽的爭吵一點都沒有影響到孩子。

事件的本身只是孩子們之間意見不合而引起的爭吵,如果沒有媽媽的介入,孩子們也可以順利解決,但因為媽媽的介入,反而讓事件的本質發生了改變。父母應該適當的放手,試着讓孩子自己處理,很可能發現意外的收穫,要知道我們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是有限的,孩子最終需要自己面對和處理問題。

龍應台説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給予愛、信任和尊重,讓孩子獨立、自信、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