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家常食材,它不僅好吃實惠,還擁有很好的營養價值。到底豆腐能為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呢?一起來看看吧!
1
豆腐的好處
1低膽固醇護心血管
豆腐含有一種特殊的物質谷固醇。它能抑制膽固醇的吸收以及膽固醇在血管內膜的沉積,從而保持血管彈性,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另外,豆腐幾乎不含膽固醇,含有的脂肪酸也為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血清膽固醇。所以,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可以多吃點豆腐。
2補充優質蛋白質
豆製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更可貴的是,它含有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非常接近人體的需要。特別是氨基酸中的賴氨酸含量較高,適合與賴氨酸較為缺乏的穀類搭配食用。
3改善骨質疏鬆
中老年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後,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密度加速下降,更易發生骨質疏鬆和骨折。
而大豆異黃酮通過發揮類雌激素作用,可以幫助減少骨質流失,同時增加機體對鈣的吸收,提高骨密度。
4預防老年痴呆
豆腐中含有磷脂,磷脂對生長髮育和神經活動有重要作用。其次,豆腐中的大豆卵磷脂也能為大腦神經細胞提供充足養料,有利於預防老年痴呆症。
2
豆腐雖好
怎麼吃也得講究
雖然豆腐營養價值高,但也不提倡毫無限制地食用,凡事都要掌握好一個度。在食用豆腐或其他豆製品時,需要注意:
1
豆腐含嘌呤較高
豆腐大致分為北豆腐、南豆腐和內酯豆腐。其中北豆腐嘌呤較低,每100克含有68毫克嘌呤;南豆腐和內酯豆腐屬於高嘌呤食物,每100克分別含有96毫克、100毫克嘌呤。
豆腐中的嘌呤屬於植物性嘌呤,人體吸收率較低,高尿酸、痛風患者可少量食用,痛風發作期間注意忌口。
●3類豆腐的區別●
北豆腐:又稱老豆腐,特點是含水量低、硬度高、質地粗糙,比較適合炒、煎、炸、燉、做餡等烹飪方式。
南豆腐:又稱嫩豆腐,特點是含水量大、口感細膩、富有彈性,因質地較軟不適合炒菜,更適合涼拌、做湯、清蒸等烹調方式。
內酯豆腐:含水量比南豆腐更高,口感滑嫩,可直接食用,涼拌或做湯都是不錯的選擇。
2
常吃比多吃更好
一次性或長期食用大量豆腐,對身體代謝來説也是一種負擔。首先過量的植物蛋白質可能會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引起消化不良;其代謝後產生的大量含氮廢棄物,又容易加重腎臟負擔。
其次,製作豆腐的大豆通常含有皂角苷,能促進人體內碘的排出,長期過量食用豆腐有缺碘的風險。
因此建議大家,平時適量常吃豆腐,而不要一次性食用過多,健康人羣每天可食用不超過400克。
3
豆腐巧搭配,效果翻倍
豆腐+白菜
促消化防便秘
豆腐在製作的過程中,保留了大豆的大部分重要營養物質,而且經過浸泡、打磨、過濾、煮漿、凝固等工序,抗胰蛋白酶被破壞,其消化吸收率能達到95%以上。
不過這也造成豆腐中膳食纖維缺乏,單獨吃太多可能帶來便秘的麻煩。而白菜中豐富的膳食纖維,正好能彌補豆腐的這一缺陷。
白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鈣、鋅等物質,兩者搭配互利互補。
白菜燉豆腐
食材:豆腐、白菜、昆布、木魚花、葱、姜。
做法:將木魚花和昆布放入開水中浸泡一天。白菜洗淨,撕成小塊;豆腐切塊後用鹽水焯燙一下。鍋中放入木魚花和昆布水、葱段、薑片,燒開後放入豆腐和白菜,燜煮5~7分鐘後調入適量鹽、胡椒粉、香油即可食用。
家中沒有木魚花的,可選用乾貝或鹹魚替代;沒有昆布的,則可以用海帶替代。
豆腐+海帶
保護心血管
豆腐中所含脂肪的78%是不飽和脂肪酸,它能和大豆異黃酮一起減少體內的壞膽固醇,保持血脂水平的穩定。
而海帶也有輔助降三高的功效。海帶中豐富的碘,恰好還能彌補豆腐中的皂苷易導致碘缺乏的不足。
豆腐配海帶,能更好地預防高血糖、動脈硬化等多種“富貴病”,維護心血管健康。
海帶豆腐湯
食材:豆腐、海帶、蝦米、姜。
做法:將豆腐切成四方塊,海帶洗乾淨切成條。鍋中加水,放入海帶,大火煮至海帶變軟後放入豆腐塊和蝦米,加入調味料,煮沸後加薑絲,再煮一會即可出鍋。
4
簡單4招選出好豆腐!
①看顏色
新鮮、優質的南豆腐內部無雜質水紋、晶白細嫩;北豆腐則呈微黃色,中間有少量氣泡;內酯豆腐質地細膩、軟滑,呈淡黃色。
②看斷面
新鮮豆腐的斷面光滑整齊,切開後少有碎渣,如果有沙粒狀碎渣,斷面坑窪、乾硬粗糙,則不新鮮。
③聞味道
新鮮豆腐有一股淡淡的豆香,而不新鮮的豆腐則可能有蛋白質變質的異味或臭味。
④看配料表
很多標有“豆腐”的食品其實並沒有多少大豆成分,比如杏仁豆腐、奶豆腐、雞蛋豆腐等,因此在購買密封包裝的豆腐時,要注意查看配料表。
客官!在看一下唄~
【來源:重慶衞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