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換季時節,不少孩子就患上感冒發燒。一旦發現孩子生病,一些家長便慌了手腳。有的害怕發燒時間長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於是退燒貼、退燒藥、打針一起上;而另一些“神經粗大”的家長恰恰相反,認為孩子感冒發燒沒啥大不了的,甚至認為每一次發燒都會讓抵抗力更強一些。這兩種認知哪一種才是正確的?發燒對人體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一、人為什麼會發燒?發燒的醫學術語叫發熱。一般來講,當腋表温度達37.5℃,肛温達38.2℃,口温達37.8℃以上時,才被認為是發熱。
從發熱的原因來看,主要包括兩大類,一種是感染性發熱,比如感冒、肺炎、扁桃體炎,這些都是因為感染而引起的發熱;另一種就是非感染性發熱,例如白血病等血液系統腫瘤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甲亢等代謝性疾病所致。
發熱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觸發的一種保守系統反應。當病毒、細菌等外源性致熱原進入機體,作用於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免疫活性細胞,產生內源性致熱原物質,即致熱性細胞因子。內源性致熱原直接或間接通過中樞介質作用於體温調節中樞,體温調定點上移,引起產熱增加,散熱減少,體温在一個新的調定點達到平衡時,從而導致體温升高。
辯證來看,發燒對人體有害也有利,好處在於:體温升高在一定限度內,有些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就會降低,人體的免疫系統反應性則顯著增強,這些防禦反應均有利於機體消除各種致病因素。
壞處在於:如果體温過高或持續高熱,可使體內能量物質和維生素消耗過多,引起代謝紊亂和組織、器官功能障礙,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可引起嚴重的後果。
因此,可以説,人之所以會發燒,是由於免疫系統和體温控制系統的雙重調節,這既是一種疾病症狀,又是機體抗感染的保護性反應。
- 長期不發燒,免疫力低,更容易得癌症?
一年之內有幾次發燒很正常,但有的人好幾年都不會發燒,而也有平時連發燒感冒都很少有的人,突然得了癌症,然後人就沒了。因此,“長期不發燒,是因為身體免疫力低,扛不住大病”的説法也就流傳開來了。
但實際上,這種説法並不科學,人不發燒,可能是因為體內的“不法分子”沒那麼重要,或者沒有引起免疫系統的重視,這時候防禦機制就暫時不啓動,體温自然也不會升高,沒有“發燒”,與免疫力高低、是否更容易患癌並沒有多大關係。
二、PNAS研究:發燒可以提高抗腫瘤能力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 Erika L. Pearce 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 PNAS 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發現機體體温的升高有益於優化 CD8+ T 細胞的代謝活性和功能,增強線粒體蛋白的翻譯效率,從而有效抵禦癌細胞的侵襲。通俗點説,即發熱或能提高人體的抗腫瘤能力。
此外,研究人員還將這些激活的T細胞過繼到髓系白血病小鼠體內,驚喜地發現小鼠體內的抗腫瘤反應增強,且注射 39℃ 刺激後的T細胞的白血病小鼠生存率顯著提高,這進一步説明發熱有益地提升宿主免疫力。
但需要提醒的是,雖然此項研究證實發熱可以優化CD8+效應T細胞的代謝過程,提高抗腫瘤能力,但這也只是表明適當提高患者體温可能是未來臨牀上一種有效的輔助腫瘤治療方法,目前並不建議患者或普通人羣盲目效仿,故意讓自己發燒,否則很可能得不償失。
三、不明原因發熱,警惕是腫瘤信號上文提到,發熱也可以是疾病信號,臨牀發現,發熱是許多癌症病人的伴發症狀,其原因可能有三:
- 巨大的癌性腫塊因中心部位供血不足,發生壞死、液化,導致機體發生應激反應而發熱。
- 因癌腫刺激而引起機體的應答反應,產生內生性致熱源,使體温調節中樞失調而發熱。
- 癌症消耗,體內電解質紊亂,機體內環境失調而發熱。
因此,若身體出現滿足三個條件——發熱時間持續≥3周;體温多次>38.3℃;經≥1周完整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常規實驗室檢查後仍不能確診——的不明原因發熱時,要警惕是癌症的預警信號,引起重視,及早就醫。
總結:發燒是機體對抗炎症時的一個保護信號。當病原菌入侵身體後,身體會自動產生防禦機制對抗病原體,在這個過程中就產生了發熱反應。因此發熱是人體免疫功能發揮作用的一個表現,這有利於清除病原體促進疾病痊癒。但不明原因的發熱則不在此列,它有可能是在提示,你的身體被某種惡性疾病纏上了,一定要及時前往醫院排查原因。#人人能科普,處處有新知##頭號週刊#
參考資料:
[1]《發熱先別慌 或是“功能性低熱”》.健康報.2020-07-23
[2]《孩子發燒莫濫用退燒藥》.江蘇科技報.2012-05-24
[3]《發熱原因多 退燒要慎重》.保健時報.2009-12-2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