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鄉村紀事之端午

鄉村紀事之端午

姜寶兵

端午將至,鄉村處處可見的艾草也長的鬱鬱葱葱,一片翠綠,不知是從什麼年代傳承下來的民俗,端午的時候,我們本地的老百姓喜歡採來艾草懸掛於門首,或插在瓦縫裏,傳説可以祛病辟邪。

這些懸掛於門旁的艾草一直就這麼掛着,等待乾枯以後,大人們會收集起來,用繩子拴成一小捆,掛在角落裏。以備不時之需。艾草散發的味道也可以讓人神清氣爽。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説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户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端午|鄉村紀事之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日,又稱端陽節,各地人家都包粽子、吃粽子,以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鄉村紀事之端午

屈原不僅是我國曆史上非常出色的詩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心繫國運民生的好官。“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其傾注了濃烈的個人情感,將其描寫為“為楚懷王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以對諸侯”。他以激越的詩情和瑰麗的詩篇,“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但他的一腔愛國熱情和滿腹才華卻遭到奸佞之徒的猜忌,最終遭到楚懷王的流放。憑藉他的才華,他可以到任何國家去擇君而事,但“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他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命運融為了一體。這種憂國憂民的熱烈情懷和嫉惡如仇的剛烈品格,終於演成了自沉汨羅的的千古悲劇。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屈原人生的最後一幕寫得極為悲壯和精彩,“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他與漁夫的一席對話,更如黃鐘大呂,震撼千古:“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酣暢淋漓地表現了他的高潔人格和耿介氣質。

端午|鄉村紀事之端午

端午節在我們鄉村仍是一個受重視的節日。每年家家户户從農曆五月初就開始泡糯米,洗粽葉,包粽子了,粽子的種類有紅棗粽、紅豆粽、純米粽等,端午節這天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着粽子,品味粽葉清香,聽老人講,在端午節以吃棗粽為最多,棗粽諧音為“早中”,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端午節又叫“五月端”。五月又稱毒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災難,因此在我們鄉村為給孩子消災祛毒,在端午節臨近時,大人們就將五顏六色的花線繫到小孩的手腕上,寓意平安健康,將艾草放置門口或別在門楣上,意為辟邪。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艾草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每當回想起這首傳唱已久的民歌時,彷彿空氣裏都散發着粽葉和艾草的清香。

端午|鄉村紀事之端午

作者簡介:姜寶兵,字劍梅,號劍梅樓主,清風堂主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協理事,《禹城文學》編委。

作品《夜讀魯迅》榮獲全國“與共和國同行 好書伴我成長”讀書徵文比賽二等獎,《從飲食變化看社會變遷》獲建國六十週年國慶徵文一等獎。《青青的梧桐樹》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文藝作品三等獎。《和偉大祖國一起成長》獲“福彩杯 我與新中國”有獎徵文一等獎。《黃河故道懷古》在第四屆中國夏津椹果詩歌(散文)大賽中榮獲散文組優秀獎。

博客 劍梅樓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點號清風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90 字。

轉載請註明: 端午|鄉村紀事之端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