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媽
法學碩士,教育領域從業兩年。曾旅居美國紐約、英國劍橋,現居荷蘭。全職媽媽,育有兩子,愛交流,愛反思。
中國的生育政策改變之後,可以生二胎的家庭面臨一些選擇,比如要不要二胎,什麼時候要,樹媽很樂意在這裏分享自己的想法,以供參考。
西方國家有一些媽媽不停地生孩子是為了拿政府補貼,享受免費的住房,不工作,政府發的錢用來血拼,賭博甚至吸毒。這些家庭裏,小孩多半吃着薯條、炸雞、碳酸飲料和各類速食,長期缺乏關愛,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一個生命的降臨僅僅是為了充當父母掙錢的工具,那會是整個社會的悲哀。美國長年罵中國扼殺了人類最基本的人權——生育權。的確,生育是一種權利,但行使這種權利需要負相當的責任和義務。在一個文明的社會,生孩子當然要有理由,最後是出於愛,如果沒有好的理由,至少不該是非常態的理由。與其像美國那樣為了形式上的自由和民主,每年出生那麼多缺乏正常家庭的新生兒,還不如優生優育來得負責。
選擇生二胎最好不是因為想要一個男孩傳宗接代。希望兒女雙全是人之常情,但為了生兒子極端到發現是女兒便不要就過了。中國的人口比例失衡的現實想必人人皆知,那些註定要成為光棍的幾千萬男生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嗎?哪個父母願意看着自己的兒子成為那幾千萬分之一?
第二個孩子的降臨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和改變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大於第一個孩子。也許媽媽剛剛回到職場站穩腳跟,並獲得了晉升的可能;或者第一個孩子正好學會整晚睡覺,爸爸媽媽能在孩子睡後喝杯茶,聊聊天;可能家裏的空間住三個人剛好,多一個人會擁擠不少......一個小孩從出生到站立,學會走路,説話,吃飯,刷牙洗臉等等,這樣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小事,其中要花費的精氣神有小孩的家庭必定深有感觸。當第一個孩子剛變得容易些的時候迎接下一個孩子的到來,意味着要重新經歷一次曾經的種種,甚至要加倍,因為這次總共兩個。父母這個“職業”,不但無薪,少假,而且一旦開始便終身不能辭職。面對這樣沉甸甸的加倍的責任,糾結甚至反對生二胎都合情合理,最重要的是夫妻是否同心。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的基調,只要雙方態度一致,再大的挑戰和困難都可以克服。如果一方準備好了,另一方還在猶豫,就需要更多的溝通和耐心。雙方都從心而發才算是一個成熟的決定。
還有很多現實的因素也是不得不考慮的,比如經濟承受能力和人力上的支持。這個被物質充斥的時代,房價出奇前衞,工資異常保守,孩子吃、穿、玩、學樣樣燒錢。倘若養一個小孩已經不得不省吃儉用,要二胎會讓整個家庭揹負過重的包袱,喘不過氣。如果幸運,有實力養育兩個孩子,還要想想有沒有人手照顧。是夫妻中一方暫時全職帶孩子,還是請親友幫忙,或是請保姆,送託兒所?
假如第一個孩子年齡已經比較大,習慣了獨生子的生活,父母還要幫助他/她做好心理準備,接受會或多或少改變的生活模式。
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下一個問題就來了,什麼時候最合適?
目前的科學研究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很多數據證明兩次懷孕間距在一年半之內,胎兒過小或早產的幾率更高。加州一個為期十年的跟蹤研究顯示,第一次分娩到再次懷孕在一年之內會使得二胎胎兒患自閉症的風險高三倍。這些結果可以作為參考。
從懷孕到分娩再到哺乳,是對母體的巨大消耗,媽媽需要足夠的時間來調理自己的身體,從健康的角度着想,不建議兩個孩子差距在一歲之內。
如果年齡差兩歲左右,爸爸媽媽會有兩到三年非常辛苦,但這種辛苦只有一趟,這個階段過去之後就會容易起來。兩個孩子可以成為最親密的玩伴,一起上學,回家,陪伴對方成長。
如果差三到四歲,二寶出生時,老大已經在幼兒園,能夠簡單的交流,學會了自己吃,睡,上廁所。爸爸媽媽體力上會相對容易,同時有更多的時間單獨照顧二寶。孩子們的成長會明顯處在兩個不同的階段,但仍然可以有很多互動。
差距在五歲及以上,父母會覺得重新經歷了一次生養的勞累,相對有更加充裕的時間照顧二寶,兩個孩子都會有類似獨生子的早期經歷,享受到父母充分的愛和關注。孩子們很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興趣,老大可以幫忙照顧弟弟或妹妹,而二寶會非常享受。
所以,要不要二寶,什麼時候要,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家庭都可以有自己的模式,不必去追趕社會的流行,聽從內心的聲音就好。當然,如果媽媽生第一孩子的時候已經三十五歲以上,考慮這個問題的時間自然會緊張些。
有些爸爸媽媽或許想知道帶兩個孩子的生活是不是等於勞累程度加倍,樹媽想説剛開始可以做好這種準備,但事實不盡然,有時兩個比一個容易。如果內心渴望,條件允許,兩個真的很妙。找機會再介紹兩個孩子的真實狀態,最後祝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