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30歲就發現高血壓,是否需要馬上服用降壓藥主要取決於基礎血壓的水平和伴隨心血管風險的情況,與是否有症狀並無多大關係。
高血壓病之所以需要積極干預,是因為長期血壓升高後造成的動脈損傷(動脈硬化),繼而引發心腦腎一些重要臟器的供血障礙,發生腦卒中、冠心病、慢性腎功能衰竭等併發症。研究發現,血壓自115/75mmHg起,每增加20/10mmHg,心血管病死亡率就增加1倍。高血壓病患者,是否要積極降壓,與基礎血壓水平密切相關,基礎血壓越高,越容易發生心腦血管不良事件,越要積極降壓。如果這名年輕人的基礎血壓已經達到160/100mmHg(高血壓病2級)的水平,則是需要立即啓動藥物降壓治療的,與是否有頭暈頭痛等症狀無關。
其次,是否需要馬上啓動藥物降壓治療方案,與伴發心血管的風險因素多少有關,伴發風險因素越多,越要積極降壓。比如這個年輕人如果伴有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癥、早發心血管病家族病史等因素,應積極降壓。如果血壓<160/100mmHg,幾乎無伴發心血管風險因素,也可先通過積極飲食控制(低鹽、低糖飲食等) 運動 生活方式改善(規律睡眠,不熬夜,心態平和等)觀察1~3個月血壓是否能降下來,否則也需要藥物降壓治療。
一些年輕人認為自己還年輕,也沒什麼症狀,即使有高血壓可以先不吃藥,其實這種做法是很危險的。近期發表在《JACC》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高血壓發病越早,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風險越高。與無高血壓者相比,不到45歲就確診高血壓的年輕人中,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26倍和1.59倍,多因素分析發現,隨着高血壓發病年齡增大,心血管病和死亡風險反而逐漸降低。造成這種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就是這些年輕人認為自己還年輕,不積極服用降壓藥,導致血壓控制達標率低。
所有高血壓病患者,不管發病年齡的大小,是否有頭暈頭痛等相關臨牀症狀,都應該積極控制血壓達標,才能最大化的減少心腦血管併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