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灑異邦 川腫醫生張軻與他在東帝汶的“家人們”

來源: 原創稿

2021年10月21日,四川省腫瘤醫院醫生張軻作為中國援東帝汶醫療隊(第九批)隊員,來到東帝汶,主要在東帝汶帝力瓦拉達雷斯國家醫院(Guido Valadares National Hospital)從事普外科工作。

初到不適 身體、工作“小問題”接踵而至

愛灑異邦 川腫醫生張軻與他在東帝汶的“家人們”

張軻主持MDT。受訪者供圖

初到東帝汶,張軻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就是熱帶雨林氣候的不適應。他描述説:“反覆腹瀉、體重下降……通過自我調整,3個月後慢慢適應,也開始漸漸喜歡上這裏。”

在東帝汶帝力瓦拉達雷斯國家醫院普外科,工作內容和中國有很大不同。初到醫院工作時,張軻面臨很多挑戰。“這裏的普外科涵蓋面很廣,病人以病情急重晚、病死率高為主要特點。每週,我們會和當地住院醫生值2次夜班,同時負責急診和住院部,病人主要是炎症性疾病和外傷為主,闌尾膿腫、肝膿腫、消化道穿孔、腸梗阻、腹腔結核在這裏是常見疾病,外傷以胸部損傷(血胸)、肝脾破裂為主,急診手術量佔比高。”

另外的挑戰則是傳染病,“比如HIV、乙肝、梅毒等,由於急診手術術前常規不做傳染病的篩查,在手術過程中偶爾也會遇到職業暴露。所以手術後,我們也會提心吊膽、焦急等待患者術後的查血報告,看到陰性結果才會長舒一口氣。”張軻補充説,“雖然急診工作很讓人頭疼,但每次看到病人順利康復,疲憊的心情也就煙消雲散。”

愛灑異邦 川腫醫生張軻與他在東帝汶的“家人們”

2022年10月的一天,張軻義診到傍晚,與當地醫院院長合影。受訪者供圖

漸入佳境 和當地醫患“親如一家”

薩穆爾是一名聾啞人,家裏有兩個雙胞胎哥哥,今年21歲,在東帝汶的一所聾啞學校就讀,他年輕、帥氣、有活力,對美好生活充滿嚮往。但他和哥哥卻經常往醫院跑,門診的當地工作人員一看到他,就知道他是來找他的“醫生大哥”。

去年,薩穆爾因急性腹痛被送到國立醫院。當天,張軻在急診值班,他回憶起薩穆爾當時的情形,“到醫院後已是感染性休克,命懸一線。”因此,他立即進行了剖腹探查手術,但由於“腹腔感染特別重,術後併發肺部感染、胸腔積液,同時由於缺少藥品,術後恢復異常艱辛,除了做一些術後治療,更多的時候我是用一些自創的手語鼓勵他”。經過長達1個月的恢復,薩穆爾才終於脱離危險。之後,薩穆爾兄弟倆每次都會來門診找張軻,儘管沒有語言交流,但他們總會互相看一眼,然後深情擁抱。

提起今年剛15歲的東帝汶女孩娜塔莉亞,張軻笑着説:“這是我在東帝汶的另一個難以忘記的家人。”

愛灑異邦 川腫醫生張軻與他在東帝汶的“家人們”

張軻(二排左三)與手術室團隊合影。受訪者供圖

今年年初,娜塔莉亞因盲腸穿孔伴糞性腹膜炎在急診行剖腹探查、腹腔鏡引流、盲腸修補和迴腸造瘻術。由於娜塔莉亞身體瘦小、缺乏營養,又經歷手術創傷,術後造瘻口周圍反覆感染,她每天承受着腹部皮膚化學性腐蝕的痛苦。但國立醫院沒有專業造瘻口護理團隊和設備,於是,張軻立即與在國內工作的醫院——四川省腫瘤醫院的科室楊護士長進行溝通,從中國專門郵寄來專業造口用品,並指導進行專業的造口護理。

“每次換藥都要花上半個小時,每次換完藥都是汗流浹背。3個月後,我順利地給娜塔莉亞做了造瘻口還納,讓她迴歸正常生活,重新回到學校學習。”讓張軻感動的是,出院後,娜塔莉亞第一次到門診複診時,給他帶了一個微型風扇作為禮物。其實,在東帝汶像薩穆爾和娜塔莉亞這樣的家人還有很多,張軻一一將他們記在腦海裏,印在心底。

除了負責在國立醫院診治病人外,張軻還需要和東帝汶醫生一起協作工作。與東帝汶醫生一起工作近2年的時間裏,張軻與他們建立起兄弟般的交情。

愛灑異邦 川腫醫生張軻與他在東帝汶的“家人們”

張軻(右二)做手術。受訪者供圖

張軻解釋説,在他來到東帝汶之前,國立醫院還沒有開展腹腔鏡手術。中國政府給他們捐贈了一台腹腔鏡設備,但缺乏醫用二氧化碳和血管夾。經過近半年多的苦苦尋找,才通過國外進口的方式解決了醫用二氧化碳的問題,但血管夾價格昂貴。“我立即向四川省腫瘤醫院彙報,醫院和科室聽聞我所面對的困難後,大力支持,立即向東國家醫院捐獻了一批腹腔鏡血管夾,最終於今年春節將設備問題解決。”

在大家還在歡度春節的時候,張軻和當地醫院醫生一起克服配合困難、儀器困難的問題,不斷協作完成各類腹腔鏡手術,開啓了東帝汶國立醫院的微創之旅。“6個小時的腹腔鏡直腸低位保肛手術,我和另外2名東帝汶醫生居然沒有一點倦意,術後大家開心地説,我們創造了東帝汶外科的歷史。”半年後,每個東帝汶普外科專科醫生都能完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不斷向高難度手術邁進。

發揮專業特長 帶動當地腫瘤診療發展

因為來自腫瘤醫院,在東帝汶開展腫瘤治療一直是張軻在東帝汶的另一項使命。今年,東帝汶腫瘤中心開診。幾乎每週,張軻都會和腫瘤科主任Joao醫生見一次,“一來是我們要對有需要外科手術的腫瘤病人進行定期的MDT(多學科討論),二來是對新成立的腫瘤中心進行設計規劃,將我們腫瘤醫院的經驗予以分享。”讓腫瘤病人得到規範的治療。

作為一名腫瘤醫院的胃腸外科醫生,在東帝汶國家醫院,張軻也時刻不忘醫院的囑託,樹立川腫技術,發揚川腫精神。張軻在當地醫生的配合下,完成了直腸癌根治術、結腸癌根治術,他還向當地醫生詳細講解消化道腫瘤手術原則,同時給國立醫院外科和腫瘤科醫生介紹腫瘤治療的MDT模式,並與醫院大腸癌MDT治療團隊開展遠程MDT交流會。“期待依託我院胃腸外科在微創外科的先進技術,不斷向當地醫生灌輸微創理念,在不久的將來,讓微創技術在東帝汶蓬勃發展。”

愛灑異邦 川腫醫生張軻與他在東帝汶的“家人們”

張軻(右一)與科室護士合影。受訪者供圖

2年的援外時間還有3個月就要結束了,而此時,張軻卻對東帝汶這片熱土依依不捨,“因為這裏有許多我的‘家人’。我不知道會不會再次踏上這片熱土,但我能肯定的是,會有更好的中國醫生繼續來到這裏和當地的醫護一起奮鬥!” (李嶽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88 字。

轉載請註明: 愛灑異邦 川腫醫生張軻與他在東帝汶的“家人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