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教你4種科學的判斷方式,寶媽們對照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初初上崗的寶爸寶媽們,有很多知識要學,光是孩子賴以生存的餵養問題,就是一門大學問。

吃不飽吧,會影響孩子發育,喂太多吧,容易過度餵養。

那怎麼才能知道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呢?其實是有外在表現的,也可以綜合判斷。這裏教你4種科學的判斷方式,讓寶寶親自“告訴”你,寶媽們可對照。

一.睡眠狀況法

關於這個技巧,越小的寶寶越好判斷,尤其是出生兩個月以內的。

此時的寶寶每天的“功課”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基本上不會和大人主動互動,也不會玩耍。

因此,根據睡眠就很能判斷他吃飽了沒有,如果沒吃飽他是不會乖乖睡去的,怎麼哄也沒用,你的餵養確實需要重新審視一下。

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教你4種科學的判斷方式,寶媽們對照

出生後的幾周內寶寶通常會睡2-3個小時後醒來,需要營養補充,也就是吃奶。

剛醒過來時寶寶就算餓了也不會直接大聲哭鬧,而是對周邊環境表現出警覺、身體活動明顯增加、臉部表情開始豐富……到最後才哭鬧錶示抗議。

不過,寶寶有時不會表達或感覺不到自己是否吃飽,表現出來的狀態也不一樣。

比如吃了很多奶後,有的也會繼續大口吸吮母乳;有的則會吃得慢一點;有的沒吃飽也會左顧右看,表現出對周圍很感興趣的樣子,不正經吃……

因此,不能通過這些表面現象來評判寶寶是否吃飽了,有時不那麼準確。

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教你4種科學的判斷方式,寶媽們對照

二.觀察便便法

小便:

一般剛出生的寶寶兩天內,每天24小時排1——2次是正常的,三天後每天24小時平均就是每天六次左右,六次到八次小便,這説明母乳足夠。

不過,若小便次數超過十次,就需要警覺了,是不是喂得太多太飽。

大便:

出生後24小時之內應該排便三到四次,每次便便多於一湯匙,大便呈金黃色,軟軟的。

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教你4種科學的判斷方式,寶媽們對照

出生三天後,每天24小時之內排便四到十次較為合理,不過有的寶寶會幾天拉一次,這時要注意他的身體情況及便便的顏色和性狀、軟硬度等。

只要便便正常,寶寶身體也沒有異樣,精神狀態很好,就説明沒問題,否則要及時就醫。

小貼士:如果寶寶吃完就排便,或排便次數過多,也需要考慮是否過度餵養,這樣會損傷寶寶的腸胃,小屁屁也會受罪。

便便的顏色也需要注意,一般是金黃色軟軟的,猶如咖喱醬料。如果有奶瓣、粘液、泡沫或色彩呈綠色,氣味酸臭不正常,就説明飲食不當、消化不良。

三.“安撫奶嘴”法

這個相對來説簡單點,適合大一些的寶寶。

如果寶寶經過一段時間,已經接受安撫奶嘴的話,就好辦了。只需要觀察他對安撫奶嘴的態度,即可判斷出他是否吃飽了沒有。

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教你4種科學的判斷方式,寶媽們對照

哺乳前:

寶寶接受安撫奶嘴,就説明還不餓、不用餵奶;反之,要麼哭要麼吐出奶嘴,就説明寶寶餓了,需要餵奶;

哺乳後:

餵奶後把安撫奶嘴給寶寶後,他很喜歡,説明吃飽了;反之,寶寶不接受,就説明沒吃飽,需要繼續吃奶,但不要給喂太多。

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教你4種科學的判斷方式,寶媽們對照

(注:處於餵奶間隔期的寶寶,特別是有奶睡習慣或常吐奶的,不適合用這一條來判斷。)

四.觀察吃奶過程法

寶寶在吃奶過程中,會隨着吸奶量的增加而出現變化,這一點寶媽應該最清楚。

吃奶時吮吸頻率越來越低,吞嚥速度也減慢,就説明差不多吃飽了,可以不用再餵奶;

吃奶時主動停止吸奶並吐出乳頭,説明寶寶吃飽了;

吃奶時邊吃邊玩,也可能是吃飽了,可以再試着停止餵奶再觀察;

大量吐奶説明吃得太飽,下次可以適當縮減餵奶時間;

吃奶後寶寶打嗝有水音兒,還是吃得太飽,下次記得縮短餵奶時間;

吃奶後寶寶的神情滿足且愉悦,説明吃得剛剛好,可以記下此次的餵奶時間,以備下次參考;

吃奶後過不了多久又要吃奶。

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教你4種科學的判斷方式,寶媽們對照

小貼士:寶寶吃飽後還會不斷出現吐奶、哭鬧或扭動身體等狀況,家長們就要注意了,這可能是吃太多的緣故,對寶寶的脾胃有損害,必須儘快調整。

媛媽寄語:

以上四點是比較容易觀察到的寶寶餵養狀態,平時多注意。但每個寶寶脾氣不一樣,性格趨向也有所區別,還是需要家長們多觀察、探索。

照顧寶寶的路上有苦有甜,但擁有一定的科學餵養基礎知識,能幫不少忙。

另外,母乳雖好,但寶寶的發育好壞也一定要查看清楚,如果出現發育不良的情況,不用管母乳少還是缺營養,都需要及時添加配方奶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4 字。

轉載請註明: 寶寶到底有沒有吃飽?教你4種科學的判斷方式,寶媽們對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