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都非常重視早教,希望能通過幼兒時期的學習促進孩子大腦發育,提高智力水平。
一種常見的方式就是給孩子買各種書籍,讓孩子通過讀書汲取知識來變得更聰明。
閲讀確實是非常有益的,美國科學家曾對擁有孩子的家庭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
從4歲起就開始閲讀的孩子,成年之後大腦裏負責思維和語言的區域比一般的孩子體積更大,發育得也更為成熟完善。
但如果孩子錯過了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從8歲或者更晚才開始閲讀的話,大腦裏負責語言和思維的前額葉皮層在掃描結果來看則和不閲讀的孩子無異。
可以説,幼兒時期的閲讀,對大腦的發育確實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但寶寶聰明與否,並不僅僅體現在負責語言和思維的這一小塊區域,其實影響大腦發育最重要的因素,在於神經元的聯結。也就是説,神經元的聯結越多越順暢,大腦各部分的功能銜接得越好,孩子就越聰明。
很多父母也發現,雖然買了各種各樣的書給孩子看,但其實效果甚微。
一方面孩子還小,沒有這樣的專注力堅持閲讀,另一方面孩子看是看了,但能記住的內容很少。
雖然説書本是知識的載體,能讓孩子汲取各方面的知識,但是單純地讓孩子看書並不能很好地起到開發智力的作用。
那什麼樣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呢?
最新研究表明,比起讓孩子自己看書,合理的親子游戲和積極的互動更有效果。
父母可以在孩子玩玩具和看繪本的時候,多和孩子互動,以父母共同參與的方式進行。
在這種遊戲性質的早教過程中,來自第三方的反饋和積極有效的互動,可以讓孩子的大腦更為活躍,並且得到更為多元化的刺激。也就是説比起“死讀書”,“玩”更有用。
傳統的父母總是擔心孩子把心玩“野”了,控制孩子的遊戲時間,但其實這是早教最大的誤區。
並不是所有的遊戲都有害,很多益智類的遊戲非常適合用來做早教。
①角色扮演
最經典的角色扮演類遊戲就是過家家,很多小孩子特別沉迷於對不同角色的體驗,對於小孩來説,他們對大人最為好奇,也非常渴望長大。
因此,很多孩子喜歡扮演爸爸媽媽,或者扮演醫生、警察等職業。
過家家看起來很幼稚,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幫助孩子換位思考,對不同身份的角色進行理解。
而且在扮演的過程中,他們要調動語言、表情、肢體動作,全身都要配合起來,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得到很好的鍛鍊。
②運動類遊戲
運動不僅能讓孩子身心健康,對大腦發育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研究表明,適當範圍內增加孩子的運動量,有助於促進神經元聯結的產生,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記憶力,還能刺激創造力的增強。運動的時間也不需要太久,保證每天有至少45分鐘的有氧運動就足夠了。
如果天氣不佳不適合户外運動類遊戲的話,也可以在室內陪孩子玩傳球的遊戲,或者利用桌椅等傢俱跟孩子一起玩“過障礙”的遊戲。
③拼圖積木
市面上有很多精美的拼圖和積木,家長們可以按照孩子的喜好進行選購。在玩拼圖和積木的過程中,孩子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都能得到鍛鍊。
而且在拼搭的過程中,孩子們需要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和足夠的耐心,並不是一兩分鐘就能簡單完成的。
一開始玩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從簡單的平移、堆疊開始,逐漸增加圖形的複雜度,通過這種方式,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對幾何的初步感知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④棋牌類
棋牌類遊戲是在對弈的模式下,使用各種戰術來取得勝利的。中國人自古就很喜歡棋牌類遊戲,這甚至可以説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了。
這種遊戲需要大腦的高度運轉,考驗記憶能力又鍛鍊了思維能力,還培養了團隊合作的精神,可以説既能修身養性又能啓迪智慧。
最簡單的棋牌類遊戲不需要任何工具就能進行,那就是大家小時候都玩過的算24點。任意出4個數字,用加減乘除的方式算出24即可。
其他還有例如飛行棋、跳棋、圍棋、撲克牌等,都可以作為孩子的日常休閒娛樂項目。
網絡遊戲確實不適合太小的孩子接觸,但是並不是所有遊戲都是害人的。選擇適合孩子的遊戲、家長陪孩子一起玩,這比讓孩子一個人看書更有趣,也更能開發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