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研究院,曾對2523名家長的調查問卷進行統計,結果發現:95.1%的家長為輔導孩子的功課而發愁。
孩子小的時候不懂事,自控力不強,做許多事需要家長在一旁監督。孩子一天天長大,不再需要監督,家長的這個習慣卻一直保留着。
被爸爸媽媽適當關注是幸福的,但被家長嚴格監督着,是有些窒息感的。
男生模仿媽媽監督學習的舉動,掌握了“精髓”一名男生在網上模仿自己的媽媽,用網絡熱梗來評價,就是“不能説毫無關係,只能説一模一樣”。
他模仿媽媽表情嚴肅地推開門,給出警告:“趕快學習,不要偷懶,我每隔2分鐘就會進來檢查一次”。
隨後男生不時從門口探頭向內看,表情一會兒生氣,一會兒滿意,有好多次欲言又止。
除了在門口較遠距離地觀察,男孩還模仿着媽媽,陸續把水、水果送進來,再找個機會收走杯子和盤子,順便近距離觀察情況。
整個監督學習的過程,持續了4個小時之久。完美復刻了媽媽的一舉一動,並掌握了表情的精髓,可想而知這名男生被媽媽“監督”了多久。
媽媽監督學習的方式,讓許多人隔着屏幕感到窒息沒被媽媽這樣監督過的人,覺得男生模仿得太誇張了,但親身經歷過的人,連連感嘆太像了!
有些是學生,正每天被媽媽這樣監督着,還有些人已經成年了,回憶起當初被監督的畫面,仍然能感覺到緊張的氣氛。
男孩在屏幕中忙了4個小時,看到他的人彷彿被隔着屏幕監督着,簡直快要窒息了。
有趣的是,很多家長也看到這個視頻後表示肯定,自己平時就是這個樣子的,男孩模仿得非常到位。
糖媽看了男生的模仿,想起剛開始輔導小糖果寫作業的自己,幾乎是全程陪在她身邊。
後來有一天,小糖果寫着寫着就笑了,説我坐在那裏她太緊張,都快不認識字了,我才後知後覺給小糖果增加壓力。
視頻中男模仿的媽媽,在生活中有許多“同款”家長。大家本意是關心孩子的學習,擔心他養成壞習慣,卻不知家長過度監督往往起到反作用。
同款家長就在身邊,不恰當地監督孩子學習有哪些弊端?僅有17.1%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家庭教師”身份很合格,但他們的行為未必完全正確。
許多家長正像男孩的媽媽一樣監督孩子,從小學生到大學生都沒逃過。不僅家長很疲憊、很焦慮,對孩子也有許多不利影響。
最大的影響就是打斷孩子的專注力,孩子思考一件事時,家長突然出現,要麼監督孩子坐直,要麼説一些無關緊要的話,或是靜悄悄地到孩子身邊晃一圈。
這都會打斷孩子的思路,想象一下,孩子思考加解決一個問題可能需要3~5分鐘或者更久,而家長每隔2分鐘就來一次。
在家長眼中是監督,在孩子眼中這和搗亂沒什麼區別,寫作業的速度反而變慢了,錯題率也更高。
另外是孩子心理的壓迫感,沒有自己的隱私空間
換位思考,孩子被監督寫作業,就像是家長被老闆監督工作一樣,就算沒做錯事也會感到緊張,時間久了內心會無比壓抑。
孩子長大後漸漸需要獨立的空間,常開門由着家長監督,或經常被家長推門而入,心情會比較煩躁,感覺隱私不被尊重。
家長監督學習要講究方式,別讓孩子有“窒息感”家長長時間地監督孩子,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和依賴感,沒有時間和效率觀念,家長説一句孩子動一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掌握正確的監督方式,才能讓大人和孩子都放鬆。
接藉助“矯姿器”解放自己
孩子握筆姿勢不對、寫作業時坐不直,家長在一旁説煩了,孩子也聽煩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矯姿器,來規範孩子的動作,不在我們視線也保證正確的姿勢。
監督“結果”和時間
孩子學習和做事的過程,並不需要家長一直在旁邊監督。家長可以讓他有獨立思考的習慣,且不被打斷。
不能在孩子寫作業過程中,不斷地指出錯誤。應該先讓孩子獨立完成,再由家長監督“成果”。規定好在什麼時間內完成,後續幫助孩子改錯、提高效率。
糖果媽媽心裏話:
每個孩子的習慣不同,如果孩子喜歡有家長陪在身邊,家長可以看書、練字,不干擾還孩子就好。
若孩子不喜歡被一直監督着,就給他一些空間,在孩子需要時再進入他的房間。
【今日話題】大家喜歡全程監督孩子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