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 徐詩瑜)醫生有必要安慰病人嗎?4月21日,一則關於長沙市第三醫院血液腫瘤科醫生楊曉剛的視頻引發熱議。他和癌症共處已經9年了,這9年間,他需要不斷在醫生和患者兩種身份之間轉換。這種換位讓他更能共情患者的擔憂、恐懼與絕望。
視頻的評論下,網友們説他醫者仁心。這是一個普通人與癌症共處的故事,也是一個醫者現身説法,用自己的經歷去寬慰患者的故事。
長沙市第三醫院血液腫瘤科醫生楊曉剛(左)為患者看診。受訪者供圖
患癌對腫瘤科醫生來説依然是一件難以短時間自我消化的事情
2014年,37歲的楊曉剛被確診為原發性肝癌。肝病一直是縈繞在他頭頂的“定時炸彈”,從8歲開始跟着他,歷時29年的擔憂,楊曉剛從醫生處得知:他患有肝癌,並伴有肝硬化。對於長期和惡性疾病打交道的醫生來説,癌症依然是一件難以短時間自我消化的事情。他仍是壯年,前途可期,為什麼疾病就要不止不休地纏上來?
但專業的判斷和冷靜的分析很快掩蓋了對癌症的恐懼與絕望。通過手術治療,楊曉剛開始了長期的護肝之路和癌症觀察。2022年8月,這場歷時8年的護肝之路上又響起了警鐘。癌症復發了,轉移到了身體的其他位置。只能做手術、吃靶向藥控制病情……
楊曉剛能感覺到身體多處的疼痛,這種隱隱傳來的痛感在夜晚會表現得更加明顯。腰大肌處術後頻頻疼痛,左腹部也因為手術粘連一陣一陣地疼。左腿則是因為神經損傷,走路的時候也有隱隱的痛感。肝病的表現之一是食慾不振,而靶向藥會引發胃腸道的不適,主要表現是拉肚子。身體各處的疼痛不時發作,楊曉剛工作的陣地只能從病房轉到相對輕鬆的門診裏。
他安慰病人,病人有時也反過來安慰他
他是習慣自我消解痛苦的人。親朋好友大多也是聽説他患有癌症的,他不習慣過度分享抗癌的經歷。只有面對情緒低落、面部深深埋進臂彎、拒絕正面對抗癌症的病人,他才會稍微鬆鬆口。看見那些轉身低頭、陷入絕望情緒的病人,他就會難以自抑地代入被告知患有肝癌和癌症再次復發時候的自己。
感同身受是有意義的。他會談起自己經歷的幾次手術和過去幾年的抗癌經歷,他不只是一個有着充沛醫學知識的專業人員,而是一個跟他們有過共同經歷的病友。他曾勸慰過一名乳腺癌患者,腫瘤不停進展、不斷轉移,持續的治療併發症,太考驗一個普通人的心理了。普通人很難安慰一個站在絕望邊緣多年的人,“我理解你”這四個字沒辦法輕輕地落在地上。
但楊曉剛從2歲患上了小兒麻痹,8歲患有肝病,37歲確診肝癌,45歲復發……這一路,他走得比所有人都更不容易。聽他分享經歷的患者首先是驚訝,他看起來健康又樂觀,她幾乎不敢相信一個年紀輕輕的醫生經歷過這麼多風雨。他説他覺得很幸運,原發性肝癌,能夠保持這麼長的生存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與此同時,他還在看診,還在竭盡所能地幫助更多人。
結果是那名幾近絕望的患者反過來安慰他。他現在見到那名患者,總是帶着笑意的,跟他分享最新的抗癌歷程。那些温柔的善意裏透露着:“你看,我們還活得好好的。”
楊曉剛偶爾需要從醫院請假去做抗癌治療,有些患者就打聽他去哪兒了。一來二去,很多患者都知道他生病了。他們都過來安慰他,腫瘤患者和長期陪伴患者抗癌的家屬們打電話詢問他的近況。那是一份相互的力量,他覺得感動,也深受其鼓舞。
對於楊曉剛來説,用自己的經歷去鼓勵患者不僅傳遞了醫生的慰問,他也接收到了更多的安慰。而楊曉剛現身説法勸慰患者的一個個瞬間,都是醫患關係温情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