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把“會不會做人”作為判定情商高低的標準。
一個情商高的人不僅能夠擁有更大的機會創造自我價值,還能讓周圍的人過得舒適快樂。孩子從小開始就需要培養情商,智力水平越高就越需要如此,不要讓孩子成為別人口中只會讀書的“書呆子”。
遇到孩子磨蹭,家長應該説:“如果再不出門就要遲到了,你是想按時到校還是遲到被老師懲罰呢?”
而不是説:“快點,快點,趕緊的!你還不出門看我打不打你!”
很多時候家長用催促和責怪的口吻對孩子進行教育,不僅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還會激發孩子逆反心理——“越是想讓他做的,他就是不做!”。
因此,家長應該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孩子自己選擇,不管孩子選擇哪一種,都讓他自己承擔後果,這樣一來孩子自然能選出最合適的選擇。
有一句話是這麼説的:“父母不用着急,孩子能夠對自己負責。”面對孩子磨蹭,家長要儘量壓住自己的情緒,把內心的焦慮和不安淡化,理智地面對孩子的問題。同時,家長也應該告訴孩子,“動作快不代表敷衍了事,而是要在按質按量的完成事情的同時把速度提上來。”
當孩子想都不想就説“不”時,家長應該説:“你可以拒絕,但你得告訴媽媽為什麼拒絕呢?如果你能説服我,我就聽你的。”
而不是説:“你還敢跟我説‘不’?你一個小屁孩懂什麼?”
事實上,每個孩子在拒絕時都是有緣由的,家長不要站在權威的制高點立馬指責他,而是要明白孩子拒絕的真實理由。
因此,在面對孩子説“不”時,家長們要先翻譯孩子的情緒,然後引導孩子的想法,互相交流想法,等孩子的心態平衡下來就可以開始調整孩子的認知,讓他們從一味地“鑽牛角尖”中走出來。
當孩子不按時睡覺時,家長應該説:“如果你現在還不睡覺的話,媽媽等下就來不及給你講睡前故事了,你還想聽故事嗎?”
而不是説:“你再不睡覺明天怎麼起得來?再不睡就別睡了!”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指出,在臨睡前發生的事情和信息,最容易進入人的潛意識。因此,家長們在睡前就不要批評孩子了,不僅會讓孩子對睡覺產生牴觸,還會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讓孩子的精神不振。
當孩子闖禍時,家長應該説:“有沒有受傷?沒有的話,那就看看這個東西是不是摔壞了?我們一起看看能不能修好它吧!”
而不是説:“就知道闖禍!一天到晚不知道在做什麼,馬馬虎虎的!”
當孩子闖禍時,家長可以通過問孩子的感受,讓他冷靜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接着問他“如何解決?”、“這樣做有什麼用處?”、“能做到什麼程度?”等問題。不管他回答什麼,家長都不要馬上發脾氣,進一步引導孩子認識錯誤、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