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多半是“拖”出來的?身體若出現5種異常,儘早篩查腸癌
林姨又在屋外偷偷抹眼淚了,因為最近26歲的女兒安安(化名)被查出了結腸癌。
安安是單親家庭,從小就很懂事,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異,很少讓林姨操心。大學畢業後,安安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因為工作很有拼勁,性格又好,所以深受上司信賴。對此,林姨很欣慰也很自豪。
可近來一段時間,安安卻感到身體不太舒服,經常肚子疼,大便失調,甚至還有便血的情況,這讓安安感到不安,便跟母親一起去醫院檢查了一下。
誰知道竟然被查出結腸癌,且已經出現肝轉移。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讓母女倆直接崩潰了。
讓人唏噓的是,2年前安安就曾出現過大便失調的問題,當時醫生了解到安安有癌症家族史,建議安安進行結腸鏡檢查,但安安因為怕難受,又覺得自己還年輕,就婉拒了。
誰知,如今造成這種局面,這讓安安十分後悔,可惜已經晚了。
對於部分個子比較矮的人來説,身高可能是心裏永遠的痛,有時候做夢都想長高几釐米。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個子矮的人,患上腸癌的風險或偏低。
研究人員在分析了47項觀察性研究,共涉及29.6萬人的數據後發現:個子矮的人相比個子高的人,發生結直腸癌的風險更低。而身高每增加10cm,結直腸癌的風險提升14%。
不僅如此,個子矮的人,還被發現中風風險降低、糖尿病風險低,且有長壽優勢。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身高只是影響健康的眾多因素之一,為了更好地保持身體健康,大家要從生活飲食等多方面都儘量去做好才可以。
據IARC發佈的2021年的數據顯示,腸癌在全球的新發病例數已經位列第一。而2020年,我國的新發結直腸癌大約有56萬例,死亡率為29萬例。為什麼腸癌會在我國高發呢?
一項發表在《JNCI Cancer Spectrum》上的大型研究發現,我國腸癌高發與紅肉攝入較多、飲酒過多、受教育程度較低等因素有關。
另外,不少人的腸癌都是“拖”出來的。
腸癌從黏膜出現增生到腺瘤形成,再到最後腺瘤癌變,往往需要10-15年的時間,如果在這期間,我們能及時發現與干預,便可大大減少腸癌的發病風險。
可見,早期發現異常腸癌信號很重要。
1、腹痛腹脹不適
有部分患者就是因為出現定位不確切的持續隱痛而去醫院檢查被確診為腸癌的,主要因腸癌合併糜爛、梗阻或繼發感染引發的腹部脹痛不適,可無胃腸道症狀。
2、便血
比較典型的一大表現,主要因大便和腫瘤摩擦引起,症狀比較輕的,血量較少,嚴重的可表現為粘液血便、粘液膿血便或鮮血便,需要注意和痔瘡區分。
3、裏急後重感
因腫瘤在直腸內生長時,可刺激直腸,讓患者產生很明顯的便意,但去上廁所後,卻沒有東西可排,即使拉出來也只是水樣便或極少量的伴有膿血樣的大便,如果有這種情況,也要警惕腸癌。
4、糞便性狀改變
當腫瘤侵及直腸末端或肛管,堵塞腸道,便便的性狀可出現變細、變扁、有溝槽等改變。
5、腹部腫塊
隨病情發展,腫瘤可向腸腔內生長,約有60%~70%的患者在右邊腹部摸到一個質地較硬的腫塊。
當出現上述這些症狀時,要高度警惕腸癌,及時就醫,避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早期篩查是預防腸癌最有效的方法,但很多人對於篩查方法卻不甚瞭解,那應該如何篩查呢?
全球知名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刊登了一項由美國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研究團隊開展的一項研究,該研究分析了約300萬門診結腸鏡檢查患者的大數據。
結果發現18-44歲、45-49歲、50-54歲裏所有年齡組的腫瘤和晚期癌前病變(APL)的發病率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因此建議將所有平均風險人羣的篩查年齡降低到45歲。
不過考慮到我國實際國情,中國指南推薦:一般人羣40歲以後,就應該開始接受結直腸癌風險評估。
如果結果為中低風險,可在50-75歲接受結直腸癌篩查,如果結果為高風險,那就要在40~75歲進行篩查。
另外,想要有效預防腸癌,除了通過篩查預防腸癌,日常干預也很重要,比如避免攝入大量加工肉、多攝入膳食纖維、少喝含糖飲料、積極鍛鍊避免肥胖、適度的曬太陽等。
腸癌高發,其危害性又大,所以我們主要還是以預防為主,平時做好生活飲食方面的管理,定期進行篩查,平時也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一旦發現可疑的相關症狀,及時去醫院檢查確診。
腸癌的發生並不是突然的,往往需要經歷一段較長的時間來發展,所以大家如果能抓住這個機會,相信可以很好地遠離腸癌。
參考資料:
[1]《告訴矮個子們一個好消息:結直腸癌風險低》.生命時報.2022-03-09
[2]《結直腸癌發病率連年攀升,這些壞習慣要不得!很多人還矇在鼓裏…》.科普中國. 2021-05-03
[3]《近300萬腸鏡檢查數據分析:結直腸癌篩查起始年齡應提前到45歲》.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2-01-1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