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書的開篇説到,既然焦慮永遠都在,那麼和焦慮相處的“我”就更重要了。我們每天在各類的角色中繁忙,唯獨留給“我”的時間是最少的,所以,焦慮是來提醒我們,看見我,接納我,讓我來助你成長!
一:所有的焦慮都是為了讓你看到自己
很多人看似經歷了很多,但這些經歷並沒有變成難能可貴的經驗,反而成為前行的絆腳石。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面對“焦慮”,也沒有接收到焦慮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
所有的焦慮都是為了讓你看到自己!
書中第一個故事是日本的一個女孩,名叫松子,一生都在追求和渴望愛,去彌補曾經缺失的父母。她的一生坎坷和令人唏噓,無論是工作還是在戀愛關係中,都不敢活出自我,用逃避和討好的方式去面對,只是因為害怕失去。
有時候,面對自己內心的缺失,向外探索不如向內修復,這樣更能彌補我們缺失的部分,只是很多人認為只有別人才能給自己想要的那份愛。
最終,松子也並沒有完成自我的救贖,而是死在了這條路上。一個生命力頑強的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會讓她向外探索,在未來創造出自己想要的幸福家庭來彌補曾經缺失的愛。松子是這樣的,但卻用錯了方式,她對愛人和工作不斷卑微地奉獻,對於自身的愛和利益卻不敢接納和爭取,最後換來的也只能是辜負。
常説,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別人才會愛你。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領悟這句話,什麼是愛自己?如何才能愛自己。
接納就是真正愛自己。接納自己所有的好與不好,然後無條件地愛自己,對於其他任何的關係,都不過度地付出,適可而止是最好的。
二:原生家庭,不是打不破的魔咒
查爾曼是一個私生子,他的媽媽是個無法掌控生活的人,他的爸爸是個沒有名字的陌生人,而他是個意外的產物。查爾曼人生的悲劇就因為這場意外開始衍生,母親把對生活所有的壓力和對自己對生活的失控,全部發泄在他的身上,這很不公平但卻又是個不可改變的事實。
得不到父母的愛和讚賞,孩子的生命會變成灰色。這個世界上又有誰會喜歡灰不拉幾的孩子呢?我們通過父母對自己的評價,才能認識到自己是誰,甚至往後餘生會把這些標籤一直帶到墳墓。
對於這些不屬於我們的標籤,撕去它是我們發現和重塑自我的第一步。但撕去標籤卻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強大的認知才能做到,原生家庭的力量是那麼的強大,禁錮着我們又吸引着我們,彷彿無法打破這個魔咒。
“成長是一輩子的”,兒時缺愛並不意味着長大以後就會終身精神殘疾,不斷痛苦。
要打破原生家庭,需要做到這兩點:第一,必須走出匱乏,主動創造;第二:完成精神世界的構建,帶來對缺失的昇華。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不可改變,唯有我們自己禁錮自己。
首先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原本的模樣,接着,告訴自己,我的父母説的不全都是對的,他們只是活在在自己狹隘的觀念中,然後,告訴自己他們對我的評價是不客觀的,我是誰應該由我自己定義。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傷害是過去式,而久久不忘卻是現在進行時,只有自己才是這場傷害的終結者。
三:發現自我,活出自我才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
造化弄人,命運常常喜歡跟我們開玩笑的。一個甘於平凡的人生來就是皇子,一生都要經歷爾虞我詐和人心叵測,真是再痛苦不過了;一個懷有遠大抱負、智慧超人的人,生來就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也是要歷經千帆,絞盡腦汁,耗費一生的去折騰。
書中描述了凡·高的一生,是這樣説的:他一生恨自己沒辦法當一個好員工、好兒子。天才們懷抱着才華,就像懷抱着一座火山,不尋找渠道發泄出來,就會爆發。而那才華的威力常常太大,天才成了被炸燬的倒黴蛋,凡·高算是其中一個。
有些人天生敏感,洞察力強,卻不自知,這樣的人在生活中非常痛苦,並沒有發現自己的天賦,而把這個當成自己的缺點,藏起來深怕別人發現。他們發現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又不敢於做自己。
凡·高最終摒棄了自己世俗的身份,勇於擁抱自己的天賦,讓所有的才華和熱情像火山爆發一樣,絢爛地噴射出來,繪成了一幅幅流傳至今的佳作。
只有發現自我,奉獻出所有的青春和熱情在喜愛的事情上,我們才有可能不成為一生碌碌無為的人,也不辜負這趟生命的旅程。
四:青春期的躁動是自我成長的必經之路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小鎮姑娘克里斯汀,厭煩了小鎮枯燥和按部就班的生活,她覺得生命中湧動的血液在告訴她,你跟他們不一樣,你可以更好,走出去,去看看繁華世界!
她對自己現有的一切都感覺到厭煩和唾棄,無論是出生的家庭還是現在的學校,彷彿都配不上心目中理想的自己,她要改變,徹頭徹尾的改變,包括她的名字。
“青春期”這三個字在如今的教育界和家庭,都是一個類似“伏地魔”的禁語,不能被提及,也不願被人們提起。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不要有這麼一天,這意味着麻煩和不服管教,總希望他們安靜、乖巧的按着家長的規劃過完一生。
我們越害怕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青春期也是一樣的,該來的時候就會來,我們能做的就是抓住它,看着它,然後跟它成為朋友。
青春期是孩子從大人塑造的世界,發現自己的一個重要契機,孩子如果錯過這個時期或者被壓制着渡過,它並不會消失,只會在成年之後的某一天,用爆發式的方式再來一次,這一次我們所要承受的代價只會更大。
青春期的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是過於膨脹的,並不客觀。只有讓孩子把腦海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世界,不斷碰撞和磨合,理想中的自我才會被調整,適應這個世界,形成真實的自我。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研究生和大學生畢業後,會選擇自殺,就是因為理想中的自我過於龐大,無法和現實世界相處,最終走向滅亡的原因。
接納自己,接納焦慮,發現自我價值,坦然看待那個青春期自命不凡的自己,才能更好地成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