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兒子在沙灘邊玩沙子,旁邊站了一對母女。
媽媽看到女兒對沙子也感興趣,就扭頭對女兒説:“你是不是也想玩呢?我們要不要也坐下來玩呢?”
本來還看得津津有味的女兒,聽到媽媽的提議,連忙説道:“媽媽,我們走吧。”
媽媽似乎有些着急了,忙問道:難道你不喜歡玩嗎?
女兒才羞答答地説道:我不行,我玩不好。
看着女兒不敢嘗試,媽媽開始鼓勵,“玩不好也沒關係,媽媽陪你一起玩,好不好呀?”
結果,女兒一口回絕,“不好,我不行就是不行嘛。”
面對女兒的執拗,媽媽再次勸説:我們就試試看嘛,我們來堆你喜歡的城堡,怎麼樣?
最終,女兒還是不願意玩,大聲哭起來。媽媽卻責備起孩子來“哭什麼哭,在家裏還能玩,怎麼出來就不行了。”
雖然聽到孩子的那句“我不行”,心裏不由地酸了,但面對這位媽媽的責備,又有些心疼孩子。
其實,孩子害怕表現不好、畏懼,都很正常。
當孩子説“我不行、我不敢”表露退意時,其實他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感同身受和陪伴,而不是無關痛癢的鼓勵,更不是批評指責。
02 孩子表面的不敢,多源於內心的害怕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曾説:“沒有任何養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完全體驗不到焦慮。人類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傷害和危險。許多恐懼都無法避免,而且,也無須避免。”也就是説害怕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是人類遺傳進化的結果。
對孩子來説,恐懼也是一種正常現象。
那麼,那個説“我不行、我不敢”的孩子到底在恐懼什麼?
1.恐懼想象中的怪物
在節目《新生日記》中劉璇的二寶快要出生了,想着讓大寶赳赳能夠自己在單獨一個房間睡覺。和赳赳商量好,劉璇帶着他去房間整理牀鋪。
赳赳看着牀邊的一個擺飾,問媽媽是仙人掌嗎?劉璇告訴兒子,那個是水晶石,很堅硬的石塊,碰到之後會流血。
本來只是一句無心的解釋,沒想到赳赳卻很害怕,自己站的遠遠的,還害怕媽媽也碰到。
當媽媽要去鋪好牀尾時,赳赳害怕地趕緊拉住媽媽,不要媽媽去碰。
本來對自己睡覺信心滿滿的赳赳,看到那個牀邊的“怪物”只想逃離。
我們小時候也有這種體驗,爸爸媽媽告訴我們“那個東西危險,小心碰到它”,於是,我們就會想象自己碰到它以後的種種危險,把那個東西看作是一個怪物。
而當我們後來才發現其實那個“怪物”並不可怕,只是因為我們把它想象成怪物,害怕自己受到傷害,懂得了也就不怕了。
孩子的想象比較豐富,認知又比較少,大人的一句話,孩子就會浮想聯翩。
其實,孩子那種害怕的情緒,就是一種真實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往往是一種對未知的想象。
在節目《新生日記》中劉璇的二寶快要出生了,想着讓大寶赳赳能夠自己在單獨一個房間睡覺。和赳赳商量好,劉璇帶着他去房間整理牀鋪。
赳赳看着牀邊的一個擺飾,問媽媽是仙人掌嗎?劉璇告訴兒子,那個是水晶石,很堅硬的石塊,碰到之後會流血。
本來只是一句無心的解釋,沒想到赳赳卻很害怕,自己站的遠遠的,還害怕媽媽也碰到。
當媽媽要去鋪好牀尾時,赳赳害怕地趕緊拉住媽媽,不要媽媽去碰。
本來對自己睡覺信心滿滿的赳赳,看到那個牀邊的“怪物”只想逃離。
我們小時候也有這種體驗,爸爸媽媽告訴我們“那個東西危險,小心碰到它”,於是,我們就會想象自己碰到它以後的種種危險,把那個東西看作是一個怪物。
而當我們後來才發現其實那個“怪物”並不可怕,只是因為我們把它想象成怪物,害怕自己受到傷害,懂得了也就不怕了。
孩子的想象比較豐富,認知又比較少,大人的一句話,孩子就會浮想聯翩。
其實,孩子那種害怕的情緒,就是一種真實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往往是一種對未知的想象。
2.害怕得不到肯定
在《親愛的小課桌》中有一個孩子明明很優秀,卻總是表現得不自信,他就是徐敬凱。
在自我介紹時,凱凱連自己叫什麼這樣簡單的介紹都不肯説,在所有人的鼓勵下,他才憋出一句“沒名字”。
在每個人表演自己的拿手節目時,凱凱又是不肯表演,甚至背過去不看舞台。大家都在鼓勵他,哪怕就在台上站一下,他也不肯。
即使老師都覺得他的跳舞視頻棒極了,他都覺得自己不行。他就是説自己不好,跳得不好看。
可等所有人走後,他又想表演了。
其實,凱凱就是自卑,害怕得不到肯定,才會連走上舞台的勇氣都沒有。
而這一切,都和凱凱媽媽的教育連不開,媽媽為了避免孩子“得瑟”,天天打擊孩子,説他這不好那不好,所有孩子都比他好。就算別人誇凱凱,她也會挑凱凱的不好説。
很多父母就和凱凱媽媽一樣,認為孩子需要時不時“敲打”,他才會少犯錯,變優秀。
於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打擊無處不在。
然而父母長久的打擊,並非如他們所願,反而是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傷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在《親愛的小課桌》中有一個孩子明明很優秀,卻總是表現得不自信,他就是徐敬凱。
在自我介紹時,凱凱連自己叫什麼這樣簡單的介紹都不肯説,在所有人的鼓勵下,他才憋出一句“沒名字”。
在每個人表演自己的拿手節目時,凱凱又是不肯表演,甚至背過去不看舞台。大家都在鼓勵他,哪怕就在台上站一下,他也不肯。
即使老師都覺得他的跳舞視頻棒極了,他都覺得自己不行。他就是説自己不好,跳得不好看。
可等所有人走後,他又想表演了。
其實,凱凱就是自卑,害怕得不到肯定,才會連走上舞台的勇氣都沒有。
而這一切,都和凱凱媽媽的教育連不開,媽媽為了避免孩子“得瑟”,天天打擊孩子,説他這不好那不好,所有孩子都比他好。就算別人誇凱凱,她也會挑凱凱的不好説。
很多父母就和凱凱媽媽一樣,認為孩子需要時不時“敲打”,他才會少犯錯,變優秀。
於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打擊無處不在。
然而父母長久的打擊,並非如他們所願,反而是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傷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當孩子表露退意時,聰明父母這樣做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提到:恐懼的情緒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負強化”,只會讓孩子消極感更強。
一旦孩子變得消極,內心就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也就會充滿衝突。而隨之而來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就會與孩子形影不離。
當孩子説“我不行、我不敢”時,請多一些看見,少一些評判;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強迫;多一些温暖,少一些指責。
1.看見孩子的“恐懼”
當孩子不敢的時候,不要急於用自己的認知去評判孩子,更不要簡單地對孩子説:不怕不怕,沒什麼好怕的。
劉璇兒子赳赳害怕牀邊的水晶石,一直想要逃離那個房間。爸爸媽媽並沒有急切地對赳赳説:這沒什麼怕的,而是耐心陪着他,並親身示範告訴赳赳,這個不是“怪物”,沒有那麼可怕。爸爸拿手去觸碰水晶石,讓赳赳看到水晶石並不是怪物,碰到就會使人受傷的。然後又用腳一點點地試探,讓赳赳知道即使爸爸的腳在牀沿上也不會碰到水晶石,而赳赳的腳是根本夠不着。
美國兒科專家威廉·科爾曼曾指出:家長應該幫助孩子,直面讓他害怕的事物,並且客觀的進行處理。
我們家長要有耐心,陪孩子慢慢適應,採取適當的方法去讓孩子直面恐懼,幫助孩子度過這個焦慮和恐懼。
看見孩子的恐懼,承認孩子的害怕,給予他們“懦弱”的權利,孩子才能從恐懼中走出來。
2.和孩子站在一起
陶虹在節目中講,發現女兒不願意玩積木,無論她怎麼“誘惑”女兒,女兒都不感興趣。
但是特別奇怪的是,只要她不在,女兒就會自己過去玩,一旦看到媽媽來,就會立馬跑開。
後來,陶虹才知道,是因為女兒看到媽媽玩得太好了,女兒一對比,就感覺自己很失敗,怕做不好得不到認可,所以才不敢玩。
於是,她就讓爸爸經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敗”。用行動告訴孩子:大人搭積木也是會倒的,大人會犯錯,孩子做不好也是正常的,沒有關係。
讓孩子的自尊得到保護,找到自信的力量,也是給了他一份勇敢的底氣。
每個孩子的成長,自信都必不可少。自信,是一種來自於內心的力量。
給予孩子成長的勇氣,讓他不懼怕未知的想象,不怕難,不怕輸,帶領他走向未來。
當孩子説“我不行、我不敢”時,我們要透過字,看到孩子背後傳遞的聲音。
給予他充盈的愛,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他才有信心滿滿地走向未來。
如作家畢淑敏所寫:孩子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愛是她的羽翼,愛是他的長矛。在愛中蓬勃成長的孩子,他看天下就比較勇敢,他看前途就比較光明,他看事物就比較冷靜。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提到:恐懼的情緒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負強化”,只會讓孩子消極感更強。
一旦孩子變得消極,內心就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也就會充滿衝突。而隨之而來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就會與孩子形影不離。
當孩子説“我不行、我不敢”時,請多一些看見,少一些評判;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強迫;多一些温暖,少一些指責。
1.看見孩子的“恐懼”
當孩子不敢的時候,不要急於用自己的認知去評判孩子,更不要簡單地對孩子説:不怕不怕,沒什麼好怕的。
劉璇兒子赳赳害怕牀邊的水晶石,一直想要逃離那個房間。爸爸媽媽並沒有急切地對赳赳説:這沒什麼怕的,而是耐心陪着他,並親身示範告訴赳赳,這個不是“怪物”,沒有那麼可怕。爸爸拿手去觸碰水晶石,讓赳赳看到水晶石並不是怪物,碰到就會使人受傷的。然後又用腳一點點地試探,讓赳赳知道即使爸爸的腳在牀沿上也不會碰到水晶石,而赳赳的腳是根本夠不着。
美國兒科專家威廉·科爾曼曾指出:家長應該幫助孩子,直面讓他害怕的事物,並且客觀的進行處理。
我們家長要有耐心,陪孩子慢慢適應,採取適當的方法去讓孩子直面恐懼,幫助孩子度過這個焦慮和恐懼。
看見孩子的恐懼,承認孩子的害怕,給予他們“懦弱”的權利,孩子才能從恐懼中走出來。
2.和孩子站在一起
陶虹在節目中講,發現女兒不願意玩積木,無論她怎麼“誘惑”女兒,女兒都不感興趣。
但是特別奇怪的是,只要她不在,女兒就會自己過去玩,一旦看到媽媽來,就會立馬跑開。
後來,陶虹才知道,是因為女兒看到媽媽玩得太好了,女兒一對比,就感覺自己很失敗,怕做不好得不到認可,所以才不敢玩。
於是,她就讓爸爸經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敗”。用行動告訴孩子:大人搭積木也是會倒的,大人會犯錯,孩子做不好也是正常的,沒有關係。
讓孩子的自尊得到保護,找到自信的力量,也是給了他一份勇敢的底氣。
每個孩子的成長,自信都必不可少。自信,是一種來自於內心的力量。
給予孩子成長的勇氣,讓他不懼怕未知的想象,不怕難,不怕輸,帶領他走向未來。
當孩子説“我不行、我不敢”時,我們要透過字,看到孩子背後傳遞的聲音。
給予他充盈的愛,無條件地接納孩子,他才有信心滿滿地走向未來。
如作家畢淑敏所寫:孩子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愛是她的羽翼,愛是他的長矛。在愛中蓬勃成長的孩子,他看天下就比較勇敢,他看前途就比較光明,他看事物就比較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