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教育中“最不能忍”的現象,很多家長反而在認真奉行
科學家的最新研究告訴我們,學習不能是讀死書,如果你總是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去學習,那麼效果很可能不會太好,因為這樣的大腦得不到任何休息。
相反,我們不應該抓住每一分鐘學習,而是應該抓住學習當中的每一分鐘,一位清華大學的教授就説出了背後的奧秘,家長們其實都應該聽聽。
學習嘛,不就是讀書和做題就完了嗎?相信有很多家長都懷有着這樣的想法,所以總是督促自己的孩子無時無刻都要學習,一刻都不能放鬆。
上學的時候,孩子在努力學習,下課的十分鐘也不能得到休息,結果放學回家了之後,家長們依然要求孩子學習,到了深夜就直接睡覺,然後早上開始第二天的學習。
這樣週而復始的過程,真的是最科學的學習方式嗎?然而一位清華教授卻表示,其實這就是教育當中最不能容忍的一種現象。
這種現象就叫做:上課學、下課學、回家學、晚上學、早上學。學生的大腦在這個過程中遭到不斷的摧殘,智力自然會被摧殘,不可能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
人的大腦是需要休息的,尤其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不是題海戰術,而是應該科學利用我們的時間。運用高效又有效的記憶方式。
長時間不斷地學習,反而會讓孩子的學習效率變得越來越低,記憶知識的能力也逐漸衰弱。那麼到底哪一種記憶方式才最適合當代學生的學習節奏呢?
學會進行檢索練習
學習最重要的是掌握邏輯性,單純的死記硬背某一個知識點是無法把所有的知識連接到一張脈絡和大網上的,最簡便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進行檢索練習。
我們可以先記住一個基礎的思維導圖或者是大的知識框架,然後在不斷填充其中小的知識要點,這樣就像查字典一樣,可以在腦海中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檢索就容易多了。
在考試的時候,我們考的知識點往往是沒有規律,並且十分龐雜的,如果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去學習,那麼很可能要花費大量的背誦時間,也不一定能記憶的精準。
如果用腦海框架的知識來構建的話,那就容易多了,遇到一個小的知識點就趕緊到大腦的思維導圖當中去找這個知識點所在的位置以及相應的聯繫,就可以舉一反三推導出來。
學會進行穿插練習
不同科目之間進行穿插的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也可以緩解大腦的疲勞,就比如一直沉浸在背誦中,就不如背誦一會兒,然後再去做一會兒數學題,來的輕鬆。
在反覆橫跳間隔的學習方式之下,我們可以均衡的把每一科都學習到一部分,不會嚴重的偏向某一科目,而且也可以讓自己的大腦始終保持靈活狀態。
學會進行間隔練習
既然一直不停地連軸轉會損傷大腦,那麼就放棄上面的這種學習方式選擇間隔練習吧,間隔練習,顧名思義就是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段學習。
網上有一個很出名的學習方式叫做番茄時鐘學習法,就是把我們每天的時間分割成25分鐘的高度學習和十分鐘的休息時間。
只要學生們可以一直按照這個規律走,那麼也可以非常高效並且舒適地進行一天的學習,不會因為頭腦疲勞而打斷或者影響自己的學習狀態。
但是想要保證這樣規律的學習也是需要一定的練習時間的,可反覆地嘗試,剛開始的時候千萬不要對自己的表現表達出失望,要多給自己一些信心和鼓勵。
在科學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其實應該取消過多的早自習和晚自習的時間,在課間休息的十分鐘也應該讓學生們動起來,而不是繼續關在學校的教室裏。
學生太早去學校,太晚放學,這樣都會佔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於大腦的正常發育並沒有任何好處,表面上看是在學習,其實是在耗費時間。
在家庭教育當中,家長們不應該在固執着以前的一些已經被證明是不合理的學習方式了,應該讓孩子有喘息和休息的時間。
監督孩子學習可以,但是應該監督孩子進行規律的放鬆,或者是大量的户外運動,這些都有利於提升學習狀態。
那麼你認為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最科學?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